上海比薩斜塔 松江護珠塔
子謙
護珠塔,又稱護珠寶光塔,建于北宋元豐二年(1079),磚石結構,七層八角,高18.82米,位于上海市松江區(qū)佘山鎮(zhèn)天馬山好,塔位于天馬山的中峰之右。是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千年以來,由于地基變動,塔身逐漸朝東南方向傾斜,截至2015年,護珠塔向東偏離2.28米,傾斜度7.10°。由于其斜度已超過了著名的意大利比薩斜塔,故有“上海比薩斜塔”之稱,成為上海一大奇觀。
護珠塔為磚木結構,平面八角形,七層,高18.82米,樓閣式。每層有腰檐、平座、欄桿,原是一座玲瓏的寶塔,相傳塔里藏有舍利珠,夜間閃耀光芒,故稱“護珠寶光塔”。
塔始建年代,據(jù)清嘉慶《松江府志》卷七十五《圓智教寺記》;“寺后護珠寶塔,宋元豐二年(1079年)橫云里人許文全建。”
又據(jù)《干山志》卷十記載:“寶光塔在干山之半,高七級,登覽者極江海之觀。”
《干山雜志》:“宋紹興丁丑,招撫使周文達奉高宗所賜五色佛舍利,藏于中時顯寶光,故名。”
南宋淳佑五年(1245年)重修。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遭火災,只剩磚砌塔身。
塔因長年無人管理,損壞嚴重。
據(jù)清人諸聯(lián)的《明齋小識》記: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寺里演戲祭神,燃放爆竹,因而起火,燒去塔心木及扶梯、樓板等,塔梯、腰檐、平座也都毀壞,僅剩磚砌塔身。
后有人在磚縫中發(fā)現(xiàn)宋代元豐錢幣,遂拆磚覓寶,使底層西北角磚身漸被拆毀,形成一個約2米直徑的大窟窿,以毛石墊補,因此塔身傾斜日趨嚴重。
1982年,勘查發(fā)現(xiàn),塔身向東南傾斜6°51′52″。因塔嚴重傾斜,故俗稱斜塔。
隨即,上海市文管會組織成立“天馬山宋護珠塔研究修繕組”,確定了“按現(xiàn)狀加固,保持斜而不倒”的修繕方案。
1984年,開始施工修理,采取傳統(tǒng)建筑工藝,先用竹木架支撐,扶住塔體;再在每層腰檐筑鐵箍;然后用8根鋼筋,從塔頂貫穿而下,到達塔基后,似“蟹爪”向四面八方橫向伸出,直接連結地下巖石,以拉撐塔身,保持斜而不倒的奇姿。
經(jīng)測定,經(jīng)過修繕后的護珠塔,可抗6級以下地震和10級以下風力。全部工程于1987年竣工。
由于其斜度已超過了著名的意大利比薩斜塔,故有“上海比薩斜塔”之稱,成為上海一大奇觀。
為了保護珠塔,1987年底對塔身進行了加固,以保護珠塔斜而不倒之雄姿。
1983年3月26日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