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国产v片在线,91久久偷偷做嫩草免费看,久久6久久66热这里只是精品,亚洲国产韩国欧美在线

        湖南省各市縣名稱的由來

        優(yōu)柔寡斷

        湖南省各市縣名稱的由來

        湖南位于中國南部、長江中游,因大部分地區(qū)在洞庭湖之南,故稱湖南。又因境內湘江流貫南北而歷稱湘。古稱“瀟湘”、“湖湘”、“三湘”,與湖北、貴州、重慶、江西、廣西、廣東等省(直轄市、自治區(qū))毗鄰。 湖南境內廣植芙蓉(木芙蓉),因古詩“秋風萬里芙蓉國”之句,故有“芙蓉國”之譽,毛澤東更是用“芙蓉國里盡朝暉”贊美湖南。

        長沙

        “長沙”得名有多種說法,有說是古三苗語譯音之說,意思是“祭祀的地方”。也有“長沙星”之說,古人按星宿分野,與社宿“長沙星”對應的這片地方就叫長沙。此外還有“沙洲”說、“萬里沙祠”說等。

        芙蓉區(qū)因毛澤東主席的名句“芙蓉國里盡朝暉”而得名。

        天心區(qū)因天心閣而得名。

        岳麓區(qū)因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岳麓山而得名。

        開福區(qū)因當?shù)氐拈_福寺而得名。

        雨花區(qū)因長沙城東南古佛道圣地之名勝雨花亭而得名。

        長沙縣據(jù)《通典》:“軫旁有小星名長沙,應其地而名。其地在周曰星沙,以天文名也。越世家,犨龐長沙。”而得名。

        望城縣1951年設縣時以縣城“望城坡”命名。望城坡,顧名思義,可以望見長沙城的坡地。

        瀏陽市以縣治在瀏水之北得名,而這條瀏水,后世也轉名為瀏陽河了。

        寧鄉(xiāng)縣唐貞觀元年(627年)以“鄉(xiāng)土安寧”之意置寧鄉(xiāng)縣。

        株洲

        株洲市古稱建寧,古時,當?shù)囟鄼綐?,因湘江流過而多沙洲,故株洲又稱櫧洲。到南宋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為株洲。

        荷塘區(qū)因洶涌海水被山阻攔,沖擊較大,地勢低陷,像是“河中之塘”,因此初名荷塘。以后,隨近一帶遍植蓮藕,夏日荷花盛開,荷香飄揚,故有“荷塘”雅稱。

        蘆淞區(qū)因區(qū)政府駐蘆淞路而得名。

        石峰區(qū)因境內石峰山而得名。

        天元區(qū)因境內有天臺山、園藝場,取“園”之諧音“元”,合名為天元。

        株洲縣原名“櫧洲”,以湘江中多種植櫧樹的沙洲命名。

        醴陵市初置縣,隋廢,唐初復置,《名勝志》稱:“縣北有陵(姜嶺),陵下有井,涌泉如醴(甜酒),因以名縣”

        攸縣原名“攸水縣”,縣境有攸水得名,唐改攸縣。

        茶陵縣古代炎陵縣(酃縣)是茶陵縣的一部分,有炎帝葬于茶鄉(xiāng)之尾傳說,因而得名。

        炎陵縣1994年酃縣改名,以境內炎帝陵得名。

        湘潭

        “湘潭”之名來源于它的地理特征。一說為此地因處湘江之曲而多“潭”乃得名“湘潭”,另一說則更廣為接受,即得名于昭山下湘江中的湘州潭,即昭潭。此潭實際為湘江中較深的一段,但因為傳說中與周昭王的聯(lián)系而頗為有名,以至于作為一個主要地理特征自唐朝起賦名其所在的地域為湘潭縣。

        雨湖區(qū)《潭城史跡》云:“相傳約六百年前,明吉王三世偕徐妃春游于此,途中遇雨,見雨滴荷錢,千萬珠跳,感景而命名。另說,雨湖地勢低洼,積雨成湖,故名雨湖?!?/p>

        岳塘區(qū)是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的新區(qū),由原板塘區(qū)、岳塘區(qū)、郊區(qū)合并而成。

        湘鄉(xiāng)市公元前3年,西漢哀帝將漣水流域賜長沙王之子劉昌,封湘鄉(xiāng)侯,“湘鄉(xiāng)”開始作為侯國地名問世。東漢建武初年,始置湘鄉(xiāng)縣。

        韶山市以境內韶峰得名。

        湘潭縣以昭山下湘江中傳說中的深潭---昭潭得名。

        衡陽

        衡陽地處在蜿蜒千里的湘江中游、五岳獨秀的衡山之南,相傳“北雁南飛,至此歇翅?;亍保视盅欧Q“雁城”,也緣于“南岳獨秀”的衡山,因地處衡山之陽(南)而得名。

        珠暉區(qū)因珠暉塔而得名,素有雁城“東大門”之稱。

        雁峰區(qū)因境內坐落有南岳衡山72峰之首的回雁峰而更名為雁峰區(qū)。

        石鼓區(qū)因境內石鼓山而得名。

        蒸湘區(qū)因蒸水河在此與湘江合流貫穿全境而得名。

        南岳區(qū)南岳,風光秀麗,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南岳古為衡州之域,是湖湘文化的發(fā)祥地,是我國五岳名山之一,1984年正式成立南岳區(qū)人民政府,因五岳名山南岳而得名為南岳區(qū)。

        衡山縣以境內有南岳衡山得名。

        衡陽縣以位于衡山之南而命名。

        衡南縣以位于衡山之南而命名。

        衡東縣1966年分拆衡山縣東部置縣,也可以理解為衡山以東。

        祁東縣1952年分拆祁陽縣東部置縣。

        耒陽市以縣治位于耒水以北得名。

        常寧市唐天寶元年(742年)以“常年安寧”之意改名常寧縣至今。

        邵陽

        邵陽市漢初置昭陵縣,縣城在今邵陽市大祥區(qū)。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司馬炎平定東吳,為避其父司馬昭之諱,改昭陵郡為邵陵郡,昭陵縣改邵陵縣,昭陽縣改邵陽縣(以縣治位于昭水即邵水之北),邵陽之名由此而得。

        雙清區(qū)因寶慶名景“雙江秋月”點綴其間而得名。

        大祥區(qū)位于邵陽市城區(qū)的西南部,東和邵東縣接壤,北與北塔區(qū)、雙清區(qū)隔資水、邵水相望,西、南同邵陽縣相鄰。取吉祥之意。

        北塔區(qū)因資江北岸的江北鄉(xiāng)北塔村有一座北塔而得名。

        邵陽縣因縣治位于邵水之北得名。

        邵東縣1952年分拆邵陽縣東部置縣。

        隆回縣1947年析邵陽、武岡、新化三縣置縣,隆回,寓名龍回。

        洞口縣1952年自武岡縣析置,距縣城4公里處有2個大石洞,320國道由此穿過,洞上奇石林立,洞右懸崖陡壁,有一深水潭,名曰洞口塘,縣因此而定名。

        綏寧縣北宋元豐四年(1081年)始建蒔竹縣,遭土著強烈反對,朝廷數(shù)次派兵鎮(zhèn)壓以后,崇寧二年(1103)寓“綏之以寧”之意而更名綏寧縣,沿用至今。

        新寧縣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平定當?shù)亍靶U夷”以“新近安寧”之意置新寧縣。

        城步苗族自治縣以原縣治“城步寨”命名。

        武岡市以境內有武岡山命名。

        岳陽

        岳陽作為地名,是由于顏延之詩的影響和岳州轄區(qū)內曾在幕阜山之南建過岳陽縣、岳陽郡,然后南名北移,約定俗成。至于最終成為行政區(qū)劃的名稱,則主要是由于積淀深厚的岳陽文化的巨大影響所致。

        岳陽樓區(qū)因有名勝古跡岳陽樓,而叫做岳陽樓區(qū)。

        云溪區(qū)唐虞時期就有文字記載,明代正式建立云溪驛站。1984年4月6日,經國務院批準,云溪鄉(xiāng)、云溪鎮(zhèn)等多鄉(xiāng)鎮(zhèn)設立岳陽市北區(qū),隸屬岳陽市。1996年6月更名為岳陽市云溪區(qū)。

        君山區(qū)因境內有聞名中外的旅游勝地君山島而得名。

        岳陽縣因縣治位于天岳山之南而得名,當年設置的岳陽縣在今天的汨羅市、平江縣一帶,而今天岳陽市區(qū)一帶為巴陵縣,后世地名轉移。

        華容縣古華容縣縣治在今天湖北省監(jiān)利縣境內,是春秋時的容邑,以“華麗的容城”得名,后世復設華容縣,只有南半部了。

        湘陰縣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析羅、益陽、湘西三縣地置縣于湘水之陰,故名湘陰。

        平江縣原以境內昌江命名昌江縣,五代時為避諱皇帝名改為“平江縣”。

        汨羅市汨水與羅水匯合之處,汨羅市被譽為中國龍舟之城。

        臨湘市北宋淳化五年(994)年置王朝縣,至道二年(996年)以“頻臨湘地”改名臨湘縣。

        常德

        常德市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在鼎州設常德軍,后升州為常德府。此名取材于《老子》“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和西漢毛氏《詩.常武》序“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為戒焉。”其義為上行德政,下安本分,謂之常德。

        武陵區(qū)“武陵郡”之名取之于《左傳》與《詩經》,始于漢初,后改“義陵郡”’;東漢時復稱“武陵郡”,即現(xiàn)在的常德“武陵”實為"山寨"。

        鼎城區(qū)“鼎州”名稱的由來,據(jù)說是因武陵縣境,在沅、澧二水匯合處有鼎水,“昔有神鼎出乎其間”,故以名州,后改為城。

        安鄉(xiāng)縣:明隆慶《岳州府志》載,縣境“左挹洞庭,右接蘭澧”,取“洞庭蘭澧諸水各安其流”之義名縣。

        漢壽縣東漢陽嘉三年(134年)改索縣為漢壽縣,取“漢朝萬壽無疆”之意,三國時被改為“吳壽縣”,后多有更改,1912年民國建立后以“驅除靼虜,漢室復興”之意復名漢壽至今。

        澧縣以澧水流經命名。

        臨澧縣以濱臨澧水命名。

        桃源縣因境內名勝桃花源得名。

        石門縣因縣城外有兩巖壁立如門,故名。而且這巖壁的方位還有三種說法。

        津市是因正值澧水9條干支流匯合處,優(yōu)越的水源條件,過往舟筏商旅傍津設市,津市由此得名。

        張家界

        張家界市因境內名勝張家界得名,原為“大庸縣”,隸屬于湘西自治州,后獨立成地級張家界市。

        永定區(qū)清為永定縣,因與福建永定縣同名1913年改稱為大庸縣。1988年成立大庸地級市后,原大庸市更名為永定區(qū)。

        武陵源區(qū)武陵源,古已有之。歷史上分屬不同的行政區(qū)管轄。1988 年,國務院確定武陵源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并批準設立武陵源縣級行政區(qū)。

        慈利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名,取“土俗淳慈,產物得利”之義。

        桑植縣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歸流,雍正七年(1729年)設桑植縣沿襲至今,縣名以縣境內遍植桑樹得名。

        益陽

        益陽市經流益陽之大江資水,古或為益水。街市在江北向,故稱益陽。

        資陽區(qū)1949年8月3日益陽和平解放,資江北岸的龍麟鎮(zhèn)改稱益陽縣城關區(qū)。1994年,撤銷縣級益陽市,成立資陽區(qū)。

        赫山區(qū)因區(qū)內有聞名的“赫山廟”而得名。

        南縣在藕池口以南大片湖面形成長寬五六十里的淤洲,附近居民稱之為 “南洲”。1912年,南洲直隸廳改稱南洲縣,次年改南縣相沿至今。

        桃江縣1952年自益陽縣析置桃江縣,以境內桃花江得名。

        安化縣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平定“梅山蠻”,自益陽縣析置安化縣,取“民安德化”之義命縣。

        沅江市以沅江在縣境內匯入洞庭湖得名。

        郴州

        郴州市“郴”字獨屬郴州,最早見于秦朝,為篆體“郴”,由林、邑二字合成,意謂“林中之城”?!俺弧弊忠娭谑穫?,是漢代司馬遷所寫《史記》,其中記載(項羽)“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從此,“郴”字赫然紙上,膾炙人口。郴州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已有兩千余年。

        北湖區(qū)因當?shù)氐谋焙炼妹?/p>

        蘇仙區(qū)因轄原郴州市的蘇仙而得名?!疤K仙”一詞由西漢文帝時,郴人蘇耽在牛脾山修道成仙,故將牛脾山改名蘇仙嶺。

        桂陽縣因縣境位于桂嶺之南得名,但今天的桂陽縣已經發(fā)生地域轉移。

        宜章縣因境內有大章、小章2水,故稱義章縣。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因避太宗趙光義諱,改名宜章,沿用至今。

        永興縣宋熙寧六年(1073年)以“永世興旺”之意定名永興縣,沿襲至今。

        嘉禾縣相傳炎帝之世,天降嘉禾,帝拾之以敖耕,以其地為禾倉,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置縣后,因名嘉禾。

        臨武縣戰(zhàn)國時為楚國軍事駐地臨邑。漢高祖二年(前205年)置臨武縣。

        汝城縣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楚南邊境地,設汝邑。東晉穆帝升平二年(358年)置汝城縣。

        桂東縣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自桂陽縣(今汝城縣等地)東部置縣,因而得名。

        安仁縣宋乾德三年(965年)建縣,縣名取“安撫仁義”之意。

        資興市東漢永和元年(136)建縣,稱漢寧。后數(shù)易縣名,先后稱陽安、晉寧、晉興、資興、泰縣。南宋理宗紹定二年(約1229),改縣為興寧。民國3年(1914)因與廣東省興寧縣同名,復稱資興縣。1984年12月24日,經國務院批準,資興撤縣建市。

        永州

        永州市零陵、永州是兩個重要的古地名。永州在隋朝以前稱零陵。永州以瀟湘二水匯流,以“二水”合為“永”字,隋開皇九年(589年)置永州。隋朝以后,永州、零陵成為一地二名。

        零陵區(qū)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這里所說的零陵,實際上就是舜陵,或者說是舜陵的別稱或美稱。在這里,零陵的“零”字,是“涕零”即落淚、掉眼淚的意思。

        冷水灘區(qū)冷水灘自古商賈云集,素有“湘南名鎮(zhèn)”之稱,昔古詩人就有“山水城洲衢兩廣,湘南名鎮(zhèn)冷水灘”的詩句。

        祁陽縣三國吳時始置縣,以縣治位于祁山之南得名。

        東安縣也是在鎮(zhèn)壓當?shù)亍靶U夷”后以“東部安寧”之意命名。

        雙牌縣1969年12月,撤銷瀟水林區(qū)管理局,建立雙牌縣,以境內雙牌水庫得名。雙牌,古名“瀧(shang)泊”轉音。

        道縣唐貞觀八年(634年)改營道縣為道州。道,史載“有蠻夷曰道”。

        江永縣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以境內永明嶺定縣名為永明縣。1955年改江永縣。

        寧遠縣宋乾德二年(964),以“遠方安寧”之意改延熹縣為寧遠縣,沿襲至今。

        藍山縣唐天寶初以縣城“踞萬山間”,“四時蒼碧如藍”,遂改名為藍山。

        新田縣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析寧遠縣置縣,其時境設軍屯新田營,故名新田。

        江華瑤族自治縣唐武德四年(621年)析馮乘縣置江華縣,以治所設“陽華巖之江南”而名。

        懷化

        懷化市宋代以“懷柔歸化”之意設懷化砦,1942年設縣。1981年改稱懷化地區(qū)。1998年撤銷懷化地區(qū),改設地級懷化市。

        鶴城區(qū)鶴城,鶴舞祥云,城通五衢。

        中方縣1997年設縣,以縣治中方鎮(zhèn)得名。

        沅陵縣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縣,以沅江及周邊的高地(陵)命名。

        辰溪縣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名為辰溪縣至今,以辰水流經得名。

        溆浦縣唐武德五年(622年)析辰溪縣置縣至今。縣名取溆水之濱意。

        會同縣宋崇寧元年(1102年)置三江縣,二年(1103年)以三江匯合同流改名會同縣。

        麻陽苗族自治縣南朝陳天嘉三年(562年),于麻口麻水(今麻陽河)以北置麻陽戍,唐武德三年(620年)置縣沿用該名至今。

        新晃侗族自治縣清置晃州直隸廳,以晃山得名。1913年改晃縣。1956年由晃縣及芷江縣部分地區(qū)合并設立新晃侗族自治縣。

        芷江侗族自治縣清乾隆元年(1736年),置芷江縣。以“澧有蘭兮沅有芷”典故得名。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宋崇寧二年當?shù)赝了炯{貢,改稱靖州。靖,地域安定之意。

        通道侗族自治縣周以前屬荊州西南隅要腹之地,因名通道。

        洪江市因沅江自貴州入湖南境內先后納了清水江、渠水、舞水和巫水,江面至此寬闊,氣勢宏大,故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改稱洪江,設洪江砦。清末設洪江鎮(zhèn)。民國初期設洪江市。

        婁底

        婁底市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出“神童”杉山人賀德英。以天象婁星、氐星交相輝映而得名“婁氐”,后世轉為“婁底”。

        婁星區(qū)因天象婁星而得名。

        雙峰區(qū)1951年析自湘鄉(xiāng)縣,以境內有兩座山峰相對聳立而得名。

        新化縣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梅山蠻”歸化后置縣。取“新近歸化”之意。

        冷水江市因境內漣溪兩岸多井,且井水極冷而得名。

        漣源市因市境有漣水源頭而得名。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湘西州清置永順府和鳳凰、乾州、永綏直隸廳,東北部為澧州地。1952年8月1日,湘西苗族自治區(qū)成立,1955年4月28日,湘西苗族自治區(qū)更名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

        吉首市吉首,從50年代初就為湘自治區(qū)(州)府所在地。有人認為“吉首”之名,系“吉首首府”的簡稱。其實,“吉首”是苗語地名,意思為“鳳凰飛來的地方”。系漢語地名“所里”的苗語音譯。

        瀘溪縣唐武德二年(619年),梁將董珍分沅陵縣建盧溪縣,因武水出口一段名盧水及水北有盧山而得名。

        鳳凰縣因縣城外有山形如鳳凰而得名。

        花垣縣1952年由永綏縣更名花垣縣,以縣治花垣得名?;ㄔ?,原為明朝保靖宣慰司彭氏宴游的花園,后筑城垣,年久慣稱花垣而定名。

        保靖縣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歸流”,七年(1729年)取“保持地方安定”之意建立保靖縣,相沿至今。

        古丈縣清道光二年(1822年)置古丈坪廳,民國改為古丈縣至今?!肮耪伞币幻挠蓙?,《古丈坪廳志》有如下記載:“譯其命名之意,古則居今追昔之辭,丈則兩軍對敵之號……”,說明是來自當?shù)厣贁?shù)民族語言。

        永順縣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歸流”設府,以“永世歸順”之意置永順縣至今。

        龍山縣建縣于清雍正七年(1792年),因是“辰旗”之地,辰屬龍,吉祥的象征,加之境內峰巒起伏,故名龍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