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鯉魚溪的魚葬習俗
久伴星星
鞭炮聲、鑼鼓聲中,迎面走來了一支特殊的送葬隊伍。之所以說它特殊,是因為葬禮的主角不是人,而是一條得享天年的鯉魚。
只見一群身著古裝的老者在一位白發(fā)老人的帶領下,神情虔誠朝村中的魚冢走去。進香、叩拜、誦祭文、入葬。魚冢里又多了一條受村民虔誠祭奠的鯉魚——這就是福建寧德市周寧縣浦源鄉(xiāng)鯉魚溪流傳了八百多年的魚葬習俗。
鯉魚溪位于周寧縣城往西五公里的浦源村,因村里有條五百多米長的小溪,且溪水清澈、溪中鯉魚成群而得名。據介紹,最初在溪中養(yǎng)鯉魚,是為了檢驗河水是否被投毒。及至后來,魚的子孫滿溪繁衍,人魚同樂,融洽成趣。
鯉魚溪的魚葬習俗伴隨著鯉魚溪而來。在這里,大人和小孩都會告訴你,溪中的鯉魚不是魚,而是太上老君身邊的侍女下凡變成的鯉魚仙姑。因此,凡偷撈捕食者都會受到神仙的懲罰。雖然無從考證是否有人因此受到懲罰,但這神話傳說背后無形的制約力量,卻成了鯉魚溪里鯉魚們的護身符。
流傳下來的鄭氏八世祖晉十公以“苦肉計”警訓族人的故事,也告誡后人不得捕撈鯉魚溪里的鯉魚。故事說的是,鄭氏八世祖晉十公的孫子偷魚,并被當場抓?。秽嵤习耸雷鏁x十公在宗祠前吊打孫子,自甘認罰,宴請村人三日。開宴前,他還讓村人立下誓言:無溪中鯉魚,則無浦源村人。
就這樣,浦源村人自此不吃魚,鯉魚溪的魚自此不怕人,演繹了八百年來人“羨魚休唱釣魚歌”和魚“聞人聲而來,見人影而聚”的奇妙人文景觀。但魚也有“大限”,因此就形成了獨特的魚葬習俗。
魚冢位于鯉魚溪下游兩株參天的古柳杉下,這也是全中國獨一無二的魚冢。魚冢四周是稻田,面朝鯉魚溪和鄭氏宗祠,為鵝卵石,呈拱圓形,冢前石碑、石案、香爐等祭祀物件一應俱全,寄托著浦源村人對魚的虔誠敬意。
在一位司儀的宣布下,魚葬開始了。先是由先前那位領隊者將“得享天年”的魚安放在祭臺上,并對其進行凈香、上酒,頂禮膜拜;接下來由村中德高望重的族人宣讀祭文:“奈何天不永年,遽爾云亡,人非草木,焉能忘情,銜悲忍痛,還招爾魂……”此后,將魚隆重地葬于洞穴中,點香、燒紙錢以表紀念。其情其景,絲毫不次于為亡故親人下葬。
更為神奇的是,雖然魚冢中已安葬了數以萬計的鯉魚,但魚冢卻總未見填滿,而且其四周從未有過異味。
鯉魚溪世代傳承的愛魚護魚民風,使溪中的鯉魚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人魚和諧相處,成為人與自然、生命與生態(tài)之間真正和諧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