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喪葬習俗
斷念
舊式喪葬禮儀多陋習,崇尚迷信。當病人彌留之際,被扶起“穿上路衣”,抬坐椅上,家屬環(huán)跪“送老”。病人咽氣后,焚燒上路紙錢,遣人訃告親友,設靈堂,行守靈、吊喪禮。亡人安放于門板上,遺體沐浴穿上壽衣后,擇定時辰入棺、封棺。人殮禮儀完畢,則出殯厝放(有的地區(qū)為圖死者“入土為安”,興速葬)。出殯時,前有幡障,中為靈柩,瑣吶鑼鼓隨后,沿途拋撒黃表紙。出殯后,喪家大擺筵宴招待賓客。自死亡之日起至四十九天止,每隔七日一祭,俗稱“蔭七”。七日內,孝子不理發(fā),不修面,謂之“養(yǎng)孝”。后逢百日、周年仍舉行家祭。
人死周年或三、五載,舉葬之家便請陰陽先生擇定山場和安葬日期,將死者歸葬入土。過去,人們認為先人墓地的風水好壞,將影響后代的盛衰,故葬前選擇墳地,頗講究風水“龍脈”,一些富足之家,往往不惜千金以求一土。安葬時,由“孝子”先挖三鋤,再由土工深挖,名為“開穴”,“穴”成燃稻草和芝麻秸,叫“暖井”。爾后按擇定的時辰移棺入穴,名為“下字”,覆土筑平后用石灰、糯米稀做“墳傘”,表層堆土為家,立碑為記。
建國后,喪禮中的迷信成份逐漸革除。50年代起,機關干部職工病故,開追悼會、戴黑紗、佩白花以示悼念。農村中仍為舊式喪葬,但儀式從簡。1975年始,縣內推行殯葬改革,干部職工死亡多實行火葬。死者由殯儀工為之洗浴、整容,然后安放于殯儀廳。生前親朋好友前來向遺體告別,單位主持召開追悼會,死者親朋、同事、單位送花圈表示悼念。追悼會儀式結束后,遺體隨即火化,骨灰入盒葬于墓地,立碑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