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葬禮習俗(11)
江晚吟
回 龍
葬畢,送葬隊伍返回喪家,謂之“回龍”或“回靈”,古稱“歸虞”。許多地方,回龍時送葬者要改裝換服。在福州,孝男掛紅彩,持燈籠,孝婦穿黑衣,著紅裙,其他男性束紅帶、女性戴紅花?,F(xiàn)在一般是取下送葬時扎在腰上的白帶,換上紅布帶,女性頭上插花。福安、霞浦等地,回龍時孝眷改換吉服,所謂“脫去麻衣?lián)Q紫袍”。女兒、媳婦穿紅裙襖、紅鞋襪,頭纏紅布帶。莆仙一帶將孝服裝入麻袋中,帶回廳堂,待“做七”時再穿。當晚女兒回婆家時,要穿孝服一路上哭到婆家村口,再脫下由人帶回,放在大廳的桌子下。
在惠安,回龍時,送葬者須在路邊拔一根草插在頭上,叫“插青”,俗謂“插青,父母會年青”,為在家父母祈壽。在大田,回龍時喪家要帶些柴火回家,寓意子孫薪傳不絕。在松溪,要在燈籠上貼上紅紙條,點燃兩把明火,照送神主回家,并將明火送入灶膛中燃燒,取旺發(fā)之意。在福清,要將所有的工具貼上紅紙帶回。在閩南的許多地方,回龍時孝子要對著神主喊“父(母)親回家嗎!”逢河過橋或三叉路口,也要告訴死者“過河了”、“過橋了”、“跟我們走”之類的話,俗謂如此才能將亡魂引導回家。女眷捧紅米丸、線面、米糕等在門外哭迎,俗謂“接主”。并將神主安置于廳堂上,俗稱“安位”。在福州,送葬隊伍返回喪家門口時,須逐一跨過一堆正在燃燒的稻草,并到靈堂向遺像鞠躬,同時向孝眷表示慰問。
回龍后,各地都要辦宴席酬謝送葬賓友。舊時有些地方無論是誰,只要愿意都可以到喪家吃飯赴宴,少者要辦數(shù)十桌,多者一百多桌。此俗在1949年后曾一度改為以粗茶便飯招待送葬者,近年來,喪事大辦酒席之風又起,有些地方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回龍后還要祭奠,古稱“虞祭”?!陡G蹇h志》載:“虞者安之也,虞祭則行祭禮矣。主人以下為位哭,降神進饌,初獻、亞獻、終獻,侑食辭神。祝文云:惟年月日,孤子某敢昭告于某考、某官府君之靈曰:日月不居,爰及初虞,夙興夜寐,哀慕不寧。謹以潔牲粢盛庶品,哀薦虞事。尚饗”?!赌习部h志》云:“虞祭:主人以下沐浴,執(zhí)事者陳器,具饌出神主于座。主人以下入哭,降神、祝、進饌、初獻、讀祝辭、亞獻、終獻、侑食,主人以下皆哭。辭神、祝、埋魂帛。”《南靖縣志》載:“既葬,反而虞。俗多信佛,昏則使僧誦經(jīng)數(shù)日,設齋供拜懺,甚至有打地獄,以人作白猿狀挑經(jīng),備極諧謔可鄙者,雖禁弗戢也?!?/p>
探 墓
葬后第三天(有的第二天或第七天)孝眷備牲禮到新墳哭祭,并勘看修整新墳,古代稱“三虞”,又有“巡山”、“巡灰”、“巡墓”等不同名稱。福建各地普遍存在著探墓習俗,以后每逢清明或立夏祭掃,也有在重陽、冬至前后祭掃者。
在連城,探墓俗稱“踏地”,由一位子孫滿堂的老太太率孝眷上山探墓,先順時針繞墓三周,再逆時針繞墓三周,老太太邊走邊念吉詞,同時拋撒谷米花。爾后站在墓頂,口念吉祠,向下拋撒谷米花。孝子跪在墓前用衣襟承接,傍晚,孝眷手提“轎燈”,備辦豬肉、米飯等上墳祭祀后土,俗稱“謝土”。在漳平,探墓畢,每人須折一綠樹枝,分頭從不同方向回家,半路將樹枝扔掉,俗傳這樣亡魂會迷失方向,不會跟孝眷回家作祟。在仙游,頭七上山探墓,除了分別在墓前和后土祭祀外,還要在墓后挖一條半月形的排水溝,俗謂“子孫路”。有些人家還喜歡在墓前種植芋頭或在墓后種植松柏樹。探墓返回途中,喪家一般要將果品饋贈所遇到的熟人。在安溪有“收砂”儀式,即孝眷上墳祭奠時,孝子用朱筆在墓碑上描紅字,地理先生將爆米花拋撒在墳墓周圍,并請有名望的人朗讀祭文,一般要連續(xù)念五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