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前金龍
韋茹子
司前金龍
2009年入選江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分布區(qū)域
新會區(qū)司前鎮(zhèn)。
歷史淵源
司前舞金龍源于洪水泛濫,人們相信是河神作怪,于是制作金龍,以降伏河神。亦有一說是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當時武舉人李維揚新科中進士回鄉(xiāng),為增加喜慶氣氛,將有制作竹器技術、懂畫畫的人組織起來,開始制作金龍。金龍制作完成后,父老為表達對龍的敬意,于是禱告天地,并擇吉日舞動金龍,舞龍的風俗從此流傳下來。
基本內(nèi)容
參加舞金龍表演人員均從村民小組挑選的青壯年,舞龍隊伍首先是大旗導向,跟著是一對銅鑼開路,接著彩旗擁著一面大鼓,隨后是旗牌,接著是一對大燈籠和火把,眾多的村民都在龍身下穿過,祈求身體安康。舞金龍的動作多以跨步、轉手、穿手、翻動等技術為主,體現(xiàn)豪放、神威的風格特點。舞金龍時,龍頭、龍尾都隨有鑼鼓,行龍聽鼓聲,一般十步一轉手,動作一致。龍頭在龍身下穿插翻轉稱為串龍門,其中有“四柱三門”,“五柱四門”即梅花龍,另有龍打圈(俗稱“打龍兜”、又稱“打龍餅”)由舞龍珠者引龍從表到里,一層層地打圈,龍頭被卷入中央,被龍身裹成一團。龍舞的動作套路具有南方舞龍?zhí)茁犯窬值奶厣?/p>
主要特征
金龍舞中的龍,由龍頭、龍身和龍尾構成,龍身較長,是龍的主體,在制作時,用竹篾或者鐵絲為架,外面抹上紙或布,龍身的節(jié)與節(jié)之間用布縫成筒狀連接,然后彩繪其形。龍身、龍頭、龍尾制成后,在龍身的每節(jié)中部插置蠟梗,下部安置木柄,供表演者用手抓握。金龍舞開始表演時,表演者各人各舉一節(jié)木柄,左右揮舞,在龍珠的引領下,金龍在空中上下翻騰,“鉆、纏、跳、翻、繞、滾、騰”,環(huán)環(huán)相扣,舒卷自如,舞姿優(yōu)美,花樣多端,極具技術性和欣賞性。
重要價值
龍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舞龍活動是中國民間活動中不缺少的民間藝術。司前舞金龍活動體現(xiàn)了新會人團結拼搏、奮發(fā)向上的精神,每逢節(jié)日、大型活動,都有舞金龍的活動,因此,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價值。舞金龍除了在舞步上的傳承,還在取材制作上代代相傳,積極發(fā)揮群眾力量,激發(fā)新會人愛鄉(xiāng)愛土的精神,是極具人文價值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