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即墨麻片
晨妍
即墨麻片是即墨老字號糕點鋪“馥郁齋”的傳統(tǒng)產品,距今已有200多年的生產歷史,一直是即墨當地的一種特色茶點。
清朝嘉慶年間,蘇州的陳姓一家從江南蘇州搬到了即墨城,陳家善做蘇式糕點,于是把蘇式糕點的制作方法傳入了即墨。
蘇州陳氏定居即墨后,利用自己的傳家手藝,在即墨城里開了一家茶食店,店名“馥郁齋”,開啟了蘇式糕點在即墨的新生活。
明清時期的即墨社會穩(wěn)定,農業(yè)發(fā)達,物產豐裕,經濟繁榮,即墨城里更是店鋪林立,有酒館、客棧、當鋪、錢莊、雜貨鋪、茶莊、點心鋪等,其中點心鋪以馥郁齋、酥香齋最為有名。馥郁齋糕點品種全、做工精巧、風味各異,生意越做越好,陳家先后在即墨城東、城西、河南開了三家分店。據《即墨縣志》記載,馥郁齋著名的糕點品種有麻片、蜜三刀、月餅、香脆餅、薄脆餅等。眾多的糕點中,即墨麻片名氣最大,排名第一,成為陳家茶食店的當家糕點。
美食技藝
以前,即墨麻片為純手工制作,共有十幾道工藝,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講究。即墨麻片的主要原料有即墨當地出產的優(yōu)質面粉、花生油、芝麻仁,以及南方的白糖等。生產的工藝依次是炒芝麻、化糖、調糊、和面、搟餅、撒水、撒芝麻、錘壓、刀切、起餅、烘焙、出爐等。
第一道工序是化糖,將白糖用開水溶解、涼透。然后是調糊,把花生油加入到白糖水中,攪拌均勻。接下來是和面,把面粉加入到花生油、白糖水的混合液中,邊加邊攪拌,把面團揉搓到硬軟適度。再是搟餅,在案板上將面團用走錘搟成約1.5毫米厚度的面餅。接著是撒芝麻,把餅表面面粉掃掉,割齊邊,刷上水,均勻地撒上芝麻仁。錘壓,用走錘壓實。芝麻撒好后是刀切工序,把整張芝麻餅,按照寬2厘米、長7厘米的規(guī)格,切成片狀。最后是烘烤,用烤盤把切制好的芝麻片放到電烤箱中烤制,撒芝麻的一面朝下,烤至淺黃色、冒起豆粒大氣泡時出爐。
新出爐的即墨麻片,色澤金黃,香氣四溢,芝麻香、麥面香混合在一起,濃香撲鼻,十分誘人。芝麻片厚度僅有小米粒厚薄,片薄如紙,入口不嚼自化,齒頰留香,令人回味無窮。
美食典故
嘉慶末年,即墨的一位教書先生喜中進士,進入翰林院,他把家鄉(xiāng)美食即墨麻片帶到了北京,其他翰林聞到了即墨麻片的香味,都來分享。一來二去,即墨麻片在北京有了名聲,先是在王公貴族中流傳,后來幾經輾轉,即墨麻片傳進了皇宮,成了后宮皇帝嬪妃們最喜歡的糕點。
翰林個個擅長文詞,文思泉涌,出口成章,其中有位翰林寫了一首詩,專門形容皇妃品嘗麻片情景,“稍沾唇齒醉酥香,點點芳芝綴淺黃。何故難博妃子笑,墨城麻片幾時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