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廿四夜的習(xí)俗(5)
珺琪桑
崇明人“廿四夜”風(fēng)俗
崇明人過年,就從“廿四夜”灶王節(jié)開始,其中“卷銀包”、“廿四糖”、赤豆飯都是不可缺少的祭食,包含了很多美好的寓意。
祭灶
崇明人過年,大抵從臘月廿三(崇明人稱之為廿四夜)的灶王節(jié)開始。臘月二十三這天,灶神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人間的情況,因此人們對這天特別重視。家家戶戶都在這一天祭祀灶神,謂之“祭灶”(崇明部分人家,如剃頭師傅等在二十四日)。
夜幕降臨,家長在灶君前點(diǎn)上兩支大紅蠟燭及一炷清香,屋里燈火通明,香煙繚繞。供灶君享用的祭物逐一擺上,有飴糖漿和面粉合成的、又甜又粘的爛斬糖,還有面餅、青菜、豆腐、茨菰等。全家男女老少逐一跪倒叩頭。稍后,再把灶君神像從灶龕里捧出,拿起爛斬糖涂抹在灶君的嘴巴上,讓其甜嘴,好叫他在玉皇大帝前多為本家美言,保佑人壽年豐,最后將神像與紙錠一起火化,以示上天。祭完灶,家家戶戶就會吃廿四夜飯,食用的是赤豆飯、卷銀包。
赤豆飯
赤豆飯燒好要滿滿當(dāng)當(dāng)盛一小碗出來供在灶頭上,是要孝敬灶神公公的。吃飯時,如有家人外出不在場,也要為其盛上一碗赤豆飯,擺在桌上,以示全家團(tuán)圓。此外,還要另盛一碗赤豆飯放置在碗櫥內(nèi),留到大年初一再食用,即是所謂的陳年飯,據(jù)說這樣能繼續(xù)去年的好運(yùn)。
卷銀包
卷銀包是用面粉攤成的比春卷皮子大一點(diǎn)的制品,里面包上金瓜絲、豆瓣酥、或茨菰豆腐、青菜豆腐等菜肴,成長條形。民間也有用百葉包卷菜肴當(dāng)卷銀包的。崇明的東部,卷銀包也叫疊錢梱,是一道過年時必不可少的祈福納吉的吃食。舊時,人們沒有錢包的。流通的錢物為碎銀和銅錢,銅錢是串起來的,而幣值更高的碎銀一般用布包起來,叫做銀包。廿四夜卷銀包,寓意著多掙錢的意思,都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