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 五代十國前蜀國皇帝王建墓
麥玲桑
中國五代前蜀皇帝王建(847~918)陵墓,史稱“永陵”。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三洞橋西北。建于前蜀光天元年 (918)。宋以后,日趨荒蕪,隱沒不彰。
王建雖目不識丁,但作戰(zhàn)勇猛,被唐昭宗封為蜀王。公元907年唐亡,王建稱帝,史稱前蜀,死后葬于三洞橋。
1942~1943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四川省博物館聯(lián)合發(fā)掘,并由馮漢驥撰《前蜀王建墓發(fā)掘報告》專集。該墓對研究中國古代雕刻藝術(shù)、音樂、舞蹈等有重要價值。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建墓曾被盜,但僅存的無法盜走的陵墓建筑和精湛的石刻藝術(shù),仍可算得上是陵宮藝術(shù)之花。墓封土高15米,直徑80米,周長225 米。氣勢勝過劉備的“惠陵”。墓內(nèi)有14道雙重石券砌成,分前、中、后三室,全長23.6 米。中室放置王建棺槨,棺床東、南、西三面刻有圖案,圖案中的十二力士雕像,他們抬扶著棺座,造型奇特,無一雷同。棺座東、南、西三面的24個舞伎浮雕以不同姿態(tài),翩翩起舞,是少見的唐代藝術(shù)珍品。
在棺床東西雕刻著由10種打擊樂器組成的鼓樂隊;在西面雕刻著由10種吹奏樂器組成的管樂隊;南面雕刻的是兩個樂隊領(lǐng)隊人,彈弄著琵琶和柏板。整個石刻樂隊,場面壯觀,是研究唐文化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后室放置御床,正面有雙龍戲 珠浮雕,左右是獅獸浮雕。床上則是王建的坐像,神態(tài)肅穆。整個建筑氣魄雄偉,裝飾華麗精美。
王建墓墓室現(xiàn)已發(fā)掘開放,中室置棺槨,伴有12位英武雄壯的扶棺力士雕像,棺床側(cè)面刻有24幅樂伎像,手持各種民族的樂器,這些樂伎像是研究隋唐五代音樂史的珍貴文物,受到國內(nèi)外專家關(guān)注。
王建墓陵臺呈圓形,高15米,直徑約80米,基部周圍用條石壘砌,占地面積6.8畝。陵臺外有磚基3道,似為陵垣遺跡,正南磚基之間建包磚夯土墩 1對。墓室南向,無墓道,為紅砂石建筑,全長23.4米,由14道券拱構(gòu)成,分前、中、后 3室,每室間有木門間隔。前室相當于羨道,在第 3道券額上殘存有填紅、綠二色彩繪,繪寶相花紋,中室為主室,系放置棺槨之所,棺床為須彌座式,兩側(cè)列置十二力士半身雕像,神態(tài)沉著勇猛,作扶抬棺床之狀。棺床東、西、南三面浮雕24名樂伎,其中舞者 2人,奏樂者22人,姿態(tài)各別,表情互異,操著琵琶、拍板、篳篥、笙、簫、笛、鼓、吹葉等,彈、擊、拍、吹各種樂器凡20種23件,是一支完整的宮廷樂隊。樂器組合屬燕樂。樂伎四周及棺床北面飾龍、鳳、云紋、花卉等圖案。墓后室設御床,上置王建石雕像。雕像頭戴折上巾,著袍,濃眉深目,隆準高顴,薄唇大耳,與史籍記載王建像貌相符。此墓早年被盜,出土隨葬品有玉大帶、哀冊、謚寶、銀缽、銀盒、銀獸、銀頤托、漆胎銀碟以及陶瓷器、鐵牛、鐵豬等20余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國家多次撥款對墓冢、墓室、墓門進行維修,并新建墓前室前一段券拱以及大門、圍墻、文物陳列室,擴展陵園范圍。1978年 7月,設立成都市王建墓文物保管所。
王建墓室由14道石券構(gòu)成,分前、中、后三室,室與室之間有木門間隔。王建的棺木置于中室棺床上。棺床的東、西、南三面石壁上刻有樂伎24人,分別演奏琵琶、箏、鼓、笙、鈸、箜篌等樂器,人物造型優(yōu)美,神態(tài)逼真,是目前全國發(fā)掘出唯一完整的唐朝宮廷樂隊形象,對研究唐及五代時期宮廷樂隊的建制、音樂史、樂器史等都有很高價值。
后室的御床上安放有一尊石刻王建坐像。造像頭戴幞頭,身著帝王服,腰系玉帶,神態(tài)安詳。王建墓雖被盜過,但墓室內(nèi)仍出土有玉帶、哀冊、謚冊、謚寶,各種銀器及鐵豬、鐵牛等。這些文物對研究唐及五代時期的建筑、音樂、舞蹈、服飾、朝廷禮制等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永陵博物館(王建墓)是國家專題性博物館,園林環(huán)境優(yōu)雅、鳥語花香。陵墓墓室、文物展覽每日對中外游人開放。博物館內(nèi)設有茶園,是成都最負盛名的品茶勝地。還特設有蜀宮器樂演奏表演,以滿足中外游人的需要。
王建(847-918年)字光圖,許州舞陽縣(治今河南舞陽西北)人。青少年時,干過屠牛盜驢、販私鹽等。后投忠武軍為卒,參加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遷升為列校都頭。884年,王建等五位都頭領(lǐng)兵投奔流亡在成都的唐朝僖宗皇帝,僖宗大喜,拜他們?yōu)橹T衛(wèi)將軍,號隨駕五都。885年,僖宗返長安,任王建為神策軍使。886年,僖宗再次出逃,王建保護僖宗,得以脫險。僖宗感其勇,賜給御衣,并命遙領(lǐng)壁州(治今通江)刺史。王建遭排擠,出任利州(治今廣元)刺史。887年,王建襲取閬州(治今閬中),招納亡命,軍勢更大。這時的王建進一步擴大實力,觀天下之變了。
宦官頭子田令孜企圖與西川節(jié)度使(駐成都)陳敬暄在四川建立自己的勢力范圍。田令孜抱著別有用心的目的寫信招王建到成都。王建進入西川,王、田矛盾頓時尖銳,即起戰(zhàn)爭。由于田令孜、陳敬暄不服從旨令和拒絕代換,888年,新即位的昭宗下詔討伐陳敬暄;割邛、蜀、黎、雅四州置永平軍,以王建為節(jié)度使,并充當行營諸軍指揮使,參加討伐陳敬暄。
891年,田、陳投降,王建進入成都,自稱西川留后。接著,朝廷任命王建為檢校司徒、成都尹、劍南西川節(jié)度副大使,知節(jié)度事等職。從此,王建在西川的地位得以確立。
897年,王建兼并東川,902年,奪取山南西道。903年,唐朝加王建守司徒,進爵蜀王。又攻占夔、忠、萬、施四州。907年,朱全忠代唐,建立后梁政權(quán)。王建也接著在成都稱帝,國號大蜀,史稱前蜀。
王建注意收攬人才,勸課農(nóng)桑,為西蜀的安定富裕和文化繁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918年,王建病歿葬此,傳子王衍,925年為后唐所滅,前蜀兩代共歷三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