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千年古村 將樂良地村
格菲君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福建省將樂縣萬全鄉(xiāng)良地村,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古村落地處將樂、泰寧兩縣交界處,驅(qū)車翻越十幾個彎道,一路爬坡半個多小時,眼前豁然開朗,一個田園詩畫般的村落映入眼簾,給人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這是一個由廊橋、家廟、祠堂、古厝等各類古建筑組成的古村落。整個村子就像掛在山坡上,成為閩西北客家鄉(xiāng)土建筑的完美展現(xiàn)。
良地古建筑群屬明清宅第民居類建筑,主要由文武廟、梁氏宗祠、緒延厝、月山公屋、冠群谷倉和水尾木廊橋等六處保存完好的鄉(xiāng)土建筑組成,保存至今的古建筑達23座。良地古建筑群,既是良地這一山地古村落景觀建筑的核心組成與精華所在,也是閩西北客家鄉(xiāng)土建筑的完美展現(xiàn)。
進入良地村,要走過水尾木廊橋,一座百年老橋,橫跨良地溪,廊橋中集中建有六個神龕,一個集靈宮,供奉如來、真武帝、媽祖、許真人、蕭公尊王、本坊土地福德神,在福建地區(qū)十分罕見。
古語有云,“民以食為先”,而谷倉是古代存糧的重要場所。在良地,至今留存著明清時期的谷倉群,其存糧功能也一直被延用至今。據(jù)了解,大量谷他集中建在一起,為福建罕見。不同于官方的常平倉,它是古代罕見的家族糧倉。為防止家居起火而糧物同毀,良地的村民把谷倉與住房分離。這些谷倉或獨立,或成群,倉前都壘石填土筑造平臺,用以曬谷,有的谷倉甚至建有院墻。
走進月山公屋,這座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古宅,由右前側(cè)門道、上下兩廳合院式主座、咸后側(cè)書房、左后側(cè)藏書閣等組成,面闊22.77米,總進深17.71米,總占地362.15平方米。屋主梁月山著書甚豐,共有《月山遺書》等23卷,有“城內(nèi)楊龜山,城外梁月山”之說。靜思齋坐西朝東,進深近8米,由廳前石階、水溝、磚墻、天井、木照壁、廂房、書廳、書房等組成,外圍墻高出屋架,木照壁上嵌龍匾額,木雕精美。
2014年,良地村被國家住建部、文物局公布為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良地古建筑群屬明清宅第民居類建筑,主要由文武廟、梁氏宗祠、緒延厝、月山公屋、冠群谷倉和水尾木廊橋等六處保存完好的鄉(xiāng)土建筑組成,保存至今的古建筑達23座。良地古建筑群,既是良地這一山地古村落景觀建筑的核心組成與精華所在,也是閩西北客家鄉(xiāng)土建筑的完美展現(xiàn)。
據(jù)說,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設(shè)計團隊來良地找靈感,看到文武廟的門樓,深受懸山頂七跳如意斗拱造型的啟發(fā)。文武廟內(nèi)供奉有孔子和關(guān)公的神像,古時候,進京趕考的人都路過這里都要在這里拜一下。良地村散落著十幾座糧倉。不同于官方的常平倉,它是古代罕見的家族糧倉。為防止家居起火而糧物同毀,良地的村民把谷倉與住房分離,。這些谷倉或獨立,或成群,倉前都壘石填土筑造平臺,用以曬谷,有的谷倉甚至建有院墻。
曲折的石板路、斑駁的城墻、精美的雕刻……由廟、祠、宅、倉、橋等組成的古建筑群,在青山綠水環(huán)抱之中,勾畫出了一幅古韻悠悠、田園牧歌式的傳統(tǒng)村落畫卷。
春日的陽光灑落“畫卷”,行走其間,雞鳴犬吠,老人在河岸邊悠閑地曬著太陽,孩童在古宅老巷嬉戲打鬧。這座千年古村,繼續(xù)用“美麗”,留下縷縷鄉(xiāng)愁,“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