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植食恐龍:湖角龍 白堊紀最稀少的角龍僅出土牙齒
香蝶
湖角龍是一種角龍下目中在當時數(shù)量最稀少的恐龍品種之一,誕生于白堊紀的阿爾布階時期,屬于植食性恐龍的一種,有著非常特別的鳥喙狀嘴,類似鸚鵡的嘴巴一樣。湖角龍的化石同樣也非常稀少,僅僅只有中亞部分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牙齒化石。
湖角龍的生活習性
湖角龍和其他的大部分植食性恐龍一樣,都是以植物為食的,不過在白堊紀的時候,開花植物是非常稀少的,再加上湖角龍的身高不高,所以科學家猜測它很可能都是以低矮植物為食,并且大部分都可能是當時長勢最好的植物,比如蕨類植物、蘇鐵以及松柏科等,雖然這類植物的葉子和根莖都比較堅硬,但它們鳥喙狀的嘴巴能夠很輕易的切斷葉子,甚至是松樹的針葉。
湖角龍的種屬關系
湖角龍目前還屬于疑名狀態(tài),雖然被認為是古角龍科,但是這個科是專門為它這種角龍下目恐龍設置的,所以只能說暫時屬于這一類,不過它的種屬則都是單獨確立的。而之所以存在疑問,其實也是因為化石實在太少,導致科學家能夠獲取的資料非常少。
湖角龍的化石發(fā)現(xiàn)
湖角龍最早的一批化石是在1914年于亞洲的烏茲別克斯坦發(fā)現(xiàn)的,據說當時是由一位俄羅斯地質學家進行的發(fā)掘,最終確定這批化石埋藏于霍賈庫爾組,但其中僅僅只包括了一個左上頜骨,并且骨頭的前端還發(fā)現(xiàn)了破損。但是在1995年的時候,還是由列夫·尼索夫完成了最終的命名,而它的烏茲別克語名稱中就帶有湖泊的含義,這也是為什么將其稱為湖角龍的原因。
角龍下目恐龍的特征
角龍下目恐龍都有著共同的鳥喙狀嘴巴,并且基本上都是食草性的,并且主要生活在白堊紀時期,化石則只在亞洲和北美洲有所發(fā)現(xiàn),并且它們大多會在頸部長出堅硬的骨質突起,以此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不過在體型上并不存在特殊,體長幾乎從1-9米都有,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三角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