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吃新節(jié)(2)
昊焱氏
天柱、錦屏、三穗等縣
天柱、錦屏、三穗等縣的侗族村寨,有的在小署后的第一個卯日,有的則在七月的“寅”日或“卯”日舉行嘗新儀式。節(jié)日之前,家族中的婦女,依長房二房的順序排列,集體到河邊將竹筒、水桶及粽巴葉、干蕨菜洗凈,回家以糯米、高粱和鹽巴拌勻,腌入壇中備用,并用剛從井里擔來的“新水”泡糯米,釀制甜酒。節(jié)日菜肴以魚為主,還要吃不放鹽的玉米和瓜菜,這是“憶苦飯”。舊時節(jié)日禮儀在火塘邊的方桌上,擺著盛滿糯米飯的器皿,飯上面蓋四張接骨丹葉,桌邊置一長凳,凳上按一定的距離給每一房族擺若干張接骨丹葉,葉上放糯米飯和三節(jié)未出穗的禾苞,四尾魚,兩碗煮爛的瓜菜,兩碗甜酒以及干蕨菜拌腌菜,旁邊放上一雙實心的竹制的新筷子。擺放完畢,由年紀最大的先品嘗各種飯菜,然后各房按長次順序入座,一起吃飯。
黎平、從江、榕江一帶
黎平、從江、榕江一帶的吃新節(jié),有的在六月十二,有的在七月初二、初四、初七,有的在七月十四、八月初一等不同的日子。很多地方過節(jié)的前一天,由婦女到河邊把餐具洗凈備用。過節(jié)當天,晚餐特別早,席上菜肴以魚為主,筷子全是新制的實心筷,房門一律敞開,并用未出穗的禾苞或用筍殼葉包糯食,祭供祖先。次日清晨天未亮,走廊上香火通明,全家共進晨宴。飯后,男人殺雞宰鴨,為迎接客人作好準備。節(jié)日期間,還要舉行對唱大歌、斗牛等活動。
榕江縣七十二寨的侗族地區(qū)吃新節(jié)
榕江縣七十二寨的侗族地區(qū)吃新節(jié),沒有統(tǒng)一的日期,各地侗族村寨根據(jù)本地傳統(tǒng)習慣而定,一般選擇“卯”、“酉”的日子吃新,有的寨子吃新節(jié)選在小暑后的第一個“卯”日(農(nóng)歷五月底至六月初);有的寨子選擇六月第一個“卯”月或農(nóng)歷六月第一個“辛”日,而有的寨子選在農(nóng)歷七月初五、初七、十一、十四過吃新節(jié)。還有的村寨分別在六月初和稻谷成熟后過兩次吃新節(jié)。
侗族吃新節(jié)時,用3棵新谷穗來祭祖,還有這樣一個傳說……很早以前,侗族的祖先原住在廣西梧州、潯江一帶,因為那里“田在高,水在低”。當時人們改造自然環(huán)境的能力低下,加之人口發(fā)展越來越多,由于人多田地少,種出的糧食不夠吃,生活非常艱辛。為了生存,侗族祖公商量決定遷徙,沿著都柳江逆水而上,先是乘船,后來徒步,翻山越嶺,他們來到一個三岔河口,不知該走哪條路為好?就默默地向祖先禱告,然后向天空甩出自己的拐棍,拐棍落地后,見到拐棍尖指著中間那條路,祖公們就從所指這條路往前走。于是,來到了黔、桂、湘三省(區(qū))相互毗鄰的地帶,開荒造田,種植水稻、蔬菜瓜果,不出所料,水稻長勢茂盛,一片片稻谷和蔬菜瓜豆成熟,一派豐收的景象。有了吃之后,人們喜笑顏開,都說這是祖先引來到了好地方。為了感謝祖先之恩,吃新節(jié)這天,每家每戶到稻田里摘取谷穗3棵,象征當年的新谷,開田捕捉當年放養(yǎng)的鮮鯉魚。并備好祖先愛吃的糯米飯,雞鴨肉以及蔬菜等,祈望祖先保佑當年糧食獲得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