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趕橋”的傳說(2)
傲瑤
遐邇聞名的鼓揚六月橋
鼓揚六月橋之所以遐邇聞名,令人神往,不僅因為鼓揚是布依族的聚居地,是山清水秀、民風淳樸、交通便利、阡陌縱橫、文化發(fā)達、特產(chǎn)豐富的魚米之鄉(xiāng),而且還因為它具有悠久的歷史。700多年前,這里曾建過縣,與當時的烏山縣和華山縣曾經(jīng)輝煌過一段時間。往,不僅因為鼓揚是布依族的聚居地,是山清水秀、民風淳樸、交通便利、阡陌縱橫、文化發(fā)達、特產(chǎn)豐富的魚米之鄉(xiāng),而且還因為它具有悠久的歷史。700多年前,這里曾建過縣,與當時的烏山縣和華山縣曾經(jīng)輝煌過一段時間。
據(jù)廣順州第七十一任知州金臺主修、由廣順人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已卯科進士、翰林院編修、官至兩淮鹽運使、《聊齋志異》評點家但明倫總纂的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刊印的《廣順州志》記載,遠在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六月,鼓揚就設(shè)過古缸縣,隸屬金竹府,后改為古缸長官司。
明萬歷五年(1577)三月二十六日,麻響、大華(今代化)二司夷民阿科聯(lián)董昂耙等處叛亂,占大華、鼓揚等地。巡撫羅瑤派將兵七千余、番兵六百,由副守備劉天慶督促進剿。在明廷官兵的進剿中,原古缸縣城中義軍以公羊百許懸于橫木之上,下各置鼓。公羊后腳掙扎擊于鼓面,擂鼓之聲響徹云霄,有若千軍萬馬。明軍放箭盡,城中義軍殺出,明軍大敗。因公羊?qū)魯∶鬈娭塾泄?,故將古缸改稱牯羊。清雍正五年(1727)三月,設(shè)牯羊枝,隸屬廣順州(時廣順州轄十里十八枝)。清雍正六年(1728)臘月,云貴廣西總督鄂爾泰報稱:“貴州苗拜、克猛、長寨、牯羊等生苗一百四十五寨,原附版圖,輸納糧賦?!彪S著歷史的演變又有“古洋”和“古羊”之稱。經(jīng)考證,古缸縣遺址即今鼓揚鎮(zhèn)鼓揚村大寨村民組住地。
辛亥革命后,改“古羊”為“鼓揚”,取鼓場悠揚,國泰民安之意。這一改動并非憑空想像,而是有其充分的依據(jù):銅鼓是布依族最喜好的樂器之一。鼓揚的銅鼓有其深遠的歷史,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銅鼓文化。班、柏、梁、王四大姓的大戶,都置有銅鼓。它是富有和社會地位的象征,而且賦予它施展晨測的神話色彩,成了布依族的圖騰崇拜的偶像。
宋時作祀神、驅(qū)邪之用,已把銅鼓視為神物,銅鼓戰(zhàn)勝危害人類的水中蛟龍的傳說流傳至今。除夕之夜子時,舉行虔誠的祭禮儀式之后,由長者鳴金三陣,擂鼓三通,以示送舊迎新。深厚雄壯的銅鼓聲以古樸典雅的曲調(diào)響徹云霄,此起彼伏,聲音可傳10余公里。它是布依族祈禱豐收年的心聲,也是布依族祈禱消災(zāi)的祝愿。古有“長寨的水磚、威遠的豆腐、蘆山的燒紙、鼓揚的銅鼓”之稱譽。將古羊改為鼓揚,據(jù)說是長寨縣首任知縣肖成俊。肖成俊上任伊始,為體察民情而到各地視察。他到鼓揚時,耳聞目睹古樸典雅的銅鼓文化,心生靈感,遂有將“古羊”改為“鼓揚”之舉。至今,這一改動已有80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