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民間雜技高臺獅子
長逸子
高臺獅子是成都民間雜技表演類節(jié)目的典型代表,主要流行于成都市金堂縣土橋鎮(zhèn),其傳人為周樂茂、周英凡家族,是世代相傳的一門民間雜技。金堂縣土橋鎮(zhèn)位于成都、中江、簡陽、樂至交界處,歷代為商賈云集、文化繁盛之地,是遠近聞名的金堂縣4大歷史文化古鎮(zhèn)之一。
高臺獅子在表演時,先把五張八仙桌重疊在一起,然后再由民間藝人登高競技和表演。道具的安裝過程如下:第一張八仙桌四腳朝下,桌面向上;第二張八仙桌桌面向下與第一張八仙桌重合,形成四腳朝上的態(tài)勢;然后第三、四、五張八仙桌均采取桌面朝下、四腳朝上的態(tài)勢相互垂直重疊,形成一個高約5米的臺子。也有一些表演者,可以重疊七張、九張甚至十一張八仙桌進行高空表演,但一般的演出均采用五桌重疊。
上臺表演的藝人一共有三個,一個裝扮成胖大的和尚,一個裝扮成靈巧而精瘦的猴子,兩人分別面戴和尚面具和猴頭面具。演出開始時,先由和尚和瘦猴攀上高臺,表演各種挑逗、嬉戲和高難度的空中動作,兩人通過手腳的靈活運用,一邊表演、一邊向高臺頂端攀爬。最后,再由一名身披獅皮的藝人爬上高臺“封頂”,形成由胖和尚、瘦猴和獅子一同盤踞在臺頂?shù)捏@險造型。這時四腳向上的八仙桌僅有不足一平方米的面積,三名藝人在如此狹窄的高臺頂端表演各種驚險的雜技動作 ,令下面的觀眾鼓掌叫好。
為了保證雜技藝人的安全和增加演出的觀賞性,劇團一般會安排兩個人“吊桌子”,即使重疊的八仙桌保持垂直和平穩(wěn)。同時,另有四名藝人手執(zhí)大鑼、鈸等樂器有節(jié)奏地敲擊,目的是營造氣氛和控制節(jié)奏。
高臺獅子民間雜技的第一代傳人是土橋鎮(zhèn)金壺村的周玉新,他于1844年學(xué)藝回鄉(xiāng),帶回了這門獨特的民間雜技功夫,后來又通過家族傳授的方式傳給周后享、周樂茂和周英凡等家族成員,使這一民間絕技代代相傳,沒有絕跡和中斷。
從高臺獅子的 表演程式來看,它不需要多么復(fù)雜的道具,僅需 八仙桌數(shù)張,獅皮、猴與和尚面具各一個, 大鑼、鈸、二鼓、馬鑼子各一個, 拂塵一柄,因此表演起來機動靈活,特別適合民間表演。此外,高臺獅子對演出場地的要求也不高,而且參加演出的藝人也不多,極易于在民間推廣。
根據(jù)清末民初一些民俗資料記載,高臺獅子民間雜技曾經(jīng)在成都地區(qū)廣為流傳,頻繁地出現(xiàn)于花會、廟會、集市等場合,受到群眾的一致歡迎。為了使高臺獅子這項極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得到發(fā)揚光大,當(dāng)?shù)卣呀?jīng)在人才培養(yǎng)、項目開發(fā)等方面做了很多前期工作,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高臺獅子能夠像過去一樣,活躍于川西平原的鄉(xiāng)村和集市,為老百姓帶來文化和休閑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