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沙河封巒寺的文化內涵
之楓
封巒寺坐落在邢臺沙河市冊井鄉(xiāng)白莊村西,大安山腳下,史稱:山環(huán)三匝、水繞兩河、嶺危巒秀、霞駁云蔚的靈巖絕境,是人們自古以來祭祀游覽的好去處。自宋建寺至今,已有千年歷史。不但給我們留下豐厚的文化古跡,如:有古碑十幾通、古蓮池、大殿遺址、“對角三孔橋”、“八步三眼井”、“和尚塔林”、九龍廟、菩薩殿等,而且給我們留下厚重的文化蘊藏。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挖掘,這對弘揚傳統(tǒng)文化,傳承文明,豐富旅游資源,提高沙河知名度有著重要意義。
一、封巒寺歷史悠久,規(guī)模龐大,影響深遠
據(jù)資料載,大安山下在宋以前就有寺廟,不知建于何年。宋祥符初年(公元1008年)國家升中禮畢,賜號封巒。是我市奉旨敕封寺院??刀ǘ辏ü?040年)重修封巒寺,并刻碑,對封巒寺起始、規(guī)模、主持經歷做了詳實的記載。明萬歷四年(公元1577年)重修封巒寺佛殿。明萬歷二十四年(公元1597年)開鑿蓮池,架設月橋等。清乾隆、嘉慶、光緒年間數(shù)次對該寺進行擴建、增建。封巒寺興盛時,有四大建筑群落:河南岸上有上下兩大殿群落。上大殿坐西朝東,大悲閣是其主要建筑,高大雄偉,抱柱環(huán)立,殿內有二十四臂木雕佛像。殿前四大天王殿,受戒臺依次排列。門口建鐘樓,掛大鐘一口,鐘聲宏亮,可聲傳二十余里。下大殿坐北朝南,大殿巍峨高聳,殿內佛祖金光映日,面目慈祥,脅侍神態(tài)安然、神圣。殿前依次建有碑林、蓮池、月橋、天王殿。外建龍王廟、戲樓、禪房、寮室等。河北岸有建筑群落二座,尼姑庵,分上院下院,禪房等。在尼姑庵西有殿院一座。
自宋以來,由于曹皇后奉旨降香,在全國名聲遠播。朝拜問禪者“川赴云湧,四方信眾,歸依竟先。”山東兗州、濟寧、運州知州、知府曾來此進香。歷經元、明、清,千年香火不斷,興盛時有大小僧眾二百余人。宗派輩份分:普悟清凈廣,湛智顯性通,正續(xù)能仁慧,寬鎮(zhèn)永維宗,這是一般寺院做不到的。封巒寺與北京廣仁寺、常州龍泉寺、千佛巖靜庵曾互派僧使講經交流。沙河境內黃巖寺、龍泉寺、功德旺寺、凈峪寺、武安上焦寺均有封巒寺的派住僧人。大安山腳下一片蔚為大觀的石塔林,有大小石塔二十余座,造型優(yōu)美,制作精良,是歷代高僧、方丈的墳墓。由此推知當年封巒寺是何等興盛,這些景觀在邢臺是不多見的。
二、封巒寺在佛教界的地位極高
封巒寺在佛教界地位顯赫,而且影響深遠。一是敕封而建,御賜寺名。在沙河敕封建造寺院有兩處。即漆泉寺和封巒寺。但漆泉寺建造規(guī)模不能與封巒寺相比。二是封巒寺開山鼻祖--宋仁,出身地位極高,宋碑記載:宋仁二十一歲在東京(今開封)右街天清寺、無量寺舍家,二十七歲受具惑,禮僧惠臻為師。因看不慣北宋初年的京城驕逸奢靡浮華之風,厭倦了“處帝室皇都之內,游王侯戚里之門”的厚脂膏粱,雕墻峻宇的生活,而“拂衣王門”,“振錫山林”。這些話都揭示宋仁出身不一般,與皇族、王室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當?shù)孛耖g傳說,封巒寺第一位主持叫曹仁,是宋仁宗之妻曹皇后之兄。因得罪朝廷,被人構陷。為避禍來到沙河大安山下,結庵而居,潛心修行。曹皇后想念其兄,托詞夢見有護國真神在大安山,請旨降香,獲皇帝批準,千里迢迢來到沙河,與兄團聚以敘親情。畿輔通志、沙河明、清縣志均有“封巒寺在縣西九十里,宋曹皇后住寺修佛殿……”的記載。
民間傳說的曹仁,碑刻中記的宋仁是否一人值得考證。據(jù)宋志記載曹皇后是北宋第一名將曹彬之女。曹皇后有兄妹多人,見于志書的有璨、瑋、佾等。如果曹皇后與仁未有血親聯(lián)系,怎可能屈千金之體,萬乘之尊來到沙河?又如何知道沙河有此寺?再者,該寺老僧談及封巒寺曾有一通古碑,碑上有藏頭詩,揭示了宋碑中所說宋仁是化名。民間的傳說往往可以補正官方正史之失。筆者認為宋仁、曹仁應是一人。三是封巒寺高僧輩出,據(jù)我市僧人正明談,在明代該寺高僧督僧綱曾入朝輔政,負責督察全國僧律,成為名動京師的大法師。圓寂后埋在大安山腳下,據(jù)傳用等身黃金殉葬。改革開放后,有人曾試圖挖掘,為加快進度用炸藥掘進,點了幾炮,均啞然無聲,嚇得落魄而去。這給封巒寺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到清朝也曾有高僧到皇宮看病。清末民初該寺高僧正喜,俗名王樹壇,系本市沙河城北街人,曾任直隸省佛教協(xié)會副主席。九十年代初,該寺菩薩殿竣工后,河北省佛教協(xié)會曾派匡胤大法師主持開光儀式。這些情況都不難看出封巒寺在佛教界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三、封巒寺有極高的佛學、史學、文學、書法價值
據(jù)本寺僧人及當?shù)鼐用裾?,封巒寺興盛時曾建有藏經樓,存有大量的佛教典籍、地面文物、佛教禮器,由于戰(zhàn)亂,政治動亂,多已散失民間。封巒寺現(xiàn)有古碑十幾通,歷宋、元、明、清、民國不同朝代。碑文作者、身份地位較高,且文化內涵極為豐富,是文物中的寶中之寶。
宋康定二年碑文作者是石介。石介(1005-1045年)北宋禮學家、文學家。字守道,兗州奉符(今山東泰安市)人。曾隱居徂徠,也稱徂徠先生。天圣年進士,曾任國子監(jiān)直講,官至太子中允。和孫復、胡瑗提倡“仁義禮樂為學”,并稱宋初三先生。強調“民為天下國家之根本”,主張“息民之困”。從儒家立場上反對佛教、道教,標謗王權,為宋初提倡中央集權提供理論根據(jù)。主張文章必須為儒家道統(tǒng)服務。曾作《怪說》等文,抨擊宋初浮華文風,著有《徂徠集》。石介一生反對佛教,為什么會為封巒寺撰寫近1500字的碑文呢。筆者認為這主要和作者對封巒寺當時的名聲地位及主持宋仁的尊崇有關。
石介文中對宋仁“謝浮榮而企真理,釋常倫而遠世紛,風雨不逾,焚修精進,專修不二之法”大加贊楊。稱宋仁是“赫哉師譽,功德圓滿,輪焉奐焉”應“芬馥芬郁、永鮮”。石介這篇碑文行筆流暢,構思嚴謹,立意深邃,語言凝煉,內容豐富,可謂獨領風騷,是為數(shù)不多的傳世之作。石介在文中針砭京城貴族浮華奢靡之風,詳盡記錄了宋仁出家到封巒寺修煉過程,而且對大安山自然風光進行了激情抒發(fā)。碑中寫到,大安山“儲天地之英,聚毛實之秀”,“舒夕霧而吸朝霞,軼浮云而倒清洌景”。是“千巖竟秀,萬壑爭流,則會稽不足競其名,天臺不足侔其勝,實靈仙之所窟宅”。文后用四言駢體對宋仁一生及封巒寺建筑及文化影響進行了高度概括,可以講一字千金。
明萬歷四年,賜進士出身,北京吏科給事中,宋之韓,稱封巒寺是“溫陽(沙河古稱)之古化城”。贊美封巒寺佛殿“金壁輝煌、丹臒珍飾、乃神洋洋乎在其上也”。又說佛不在天竺而在封巒。告誡后人要“守之有方,傳之無疆”。
明萬歷二十四年,增修蓮池時本邑庠生李載實撰文,賜進士出身,監(jiān)察御史,欽所李以棠校閱后刻石立碑。贊封巒寺曰:秀孕千巖、靈毓萬壑、蘭宮桂殿、高徹青天。玉像金容,光爛白日。古木蒼蒼,源泉混混。慈澐蔭蒼,樓閣惠日,照乎回廊,覺路大開,迷津有渡,一方勝景,萬姓歸依,天竺、雷音,不渝此矣”。描寫蓮花之美寫到:“予觀蓮之為物葉泱漣漪,而一塵不染;蕊綻芳馥而微垢弗沾,以故賞之有詠,采之有歌?!敝隆坝慰婉敳?,騷人吟哦”。以達到斬“六根”,去“五蓋”。九品常開化生之境。文詞精美,不可言喻。明末流寓沙河的畿南名士申涵光也留下了“絕獻看橫黛,陽泉想噴珠,寄言塞上客,竹杖侍同扶”的詩句。清嘉慶時國子監(jiān)學正張養(yǎng)心也留下筆墨文章。古碑上署名的官員還有十幾位,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寫出。
另外,這幾塊古碑的書法造詣很高。宋碑為行楷,行筆飄逸、開張有度、疏密得體。雖經風雨侵蝕,字跡仍十分清晰。碑旁兩棵國槐枝繁葉茂,使“兩槐夾一碑”歷史風貌得以延續(xù)。明萬歷二十四年碑由武安千佛巖女尼圓寧所書。字跡端莊、筆畫娟秀、神態(tài)清俊,為古碑少見。明崇禎年間石碑為顏體,筆力遒勁、形神剛毅、刻畫雋永。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
筆者認為,衡量一個景點價值高低大小,不但看其建筑成就,而且重要的是看其文化內含。文化是靈魂、是精髓。封巒寺文化厚重,值得后人研究和重視。望有識之士,有朝一日能投資重建,恢復往日輝煌,為河北再造文化古化城,彰顯沙河風彩,創(chuàng)千秋功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