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慶陽飲食文化
洋澤
甘肅慶陽飲食文化
飲食
慶陽素以小麥為主,輔以糜子、谷子、高粱、蕎麥,六七十年代又引進玉米。面食為基本主食,雜糧搭配食用。過去向來流行一日兩餐,早九時前為早餐,下午四時左右為午餐。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由于城市化步伐加快,加之家家戶戶配合學生上學,逐漸向三餐制過渡。在飲食習慣上,注意定時,主、副、細、粗糧搭配,葷素調(diào)節(jié)。平時多用涼菜下飯,冬季食用酸菜、咸菜。夏季以生拌蘿卜、黃瓜等下飯。調(diào)味多以酸辣為主,副食不太講究。80年代以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飲食習慣很快城市化。
面食
慶陽人的面食制作講究,作工精細,花樣繁多。其中主要的有:
蒸制面食:有饃、卷、糕、包子、蒸餃等各種形式,品種更是不勝枚舉。蒸饃為常食,若遇婚嫁喪葬、大型年節(jié),多蒸“圓饃饃”待客或饋贈親友;卷類品種也多種多樣,主要有細麥面卷和高粱面卷數(shù)種。將面搟開涂清油,卷以花椒葉、飪、籽麻等;糕類有玉米面、黃米面做成的“黃兒”。包子、蒸餃則更為年節(jié)食用與待客的佳肴美食。有用發(fā)酵面作皮的、也有用燙面作皮的。至于餡,咸、甜、葷、素均可,包制形狀手法各不相同。
煮制面食:主要以面條和餃子為主。面條是董志塬人所有食物種類中食用最為講究、做工最能體現(xiàn)技藝的食品。以辣湯紅艷,面條細如柳絲的手工“臊子面”技藝最為考究。面條的制作有手工刀切面、削面、拉面、扯面、麻食,還有壓制的饸饹面,以后又興起了機制面等。根據(jù)食用的需要制成長條、短條、寬條、窄條、圓條、扁條及塊狀。可制成干拌或加湯等不同形式食用。如臊子面、酸湯面、燴面、炸醬面、炒面、連鍋面等等;水煮餃多為喜慶佳節(jié)的食品。多用呆面制成,或葷或素制成口味不同的餡兒包入,食用鮮美爽口,是深受人們喜歡的食物品種。
烤烙面食:也是慶陽人極為常用的食品之一,其主要特點是便攜帶、易存放。有烙餅、火燒(燒餅)、爐齒、烤點等多種,其中餅類就有起面餅、死面餅、燙面餅、蔥花餅、雞蛋餅、韭菜合子、千層餅、煎餅等多種。
炸制面食:即以植物油炸成的面食。作法多樣,可用酵面,也可用呆面,可加鹽、也可加糖、雞蛋、油料或明礬,炸成油餅、麻花、油糕、油條、糖果等,即可作主食,亦可佐餐,還可以下酒。
另外,慶陽的面食中還有“粘面窩窩”、“蕎面攪團”、“黃米干飯”“蕎面涼粉”、“燕麥糅糅”、“洋芋卜拉”、“高粱卷卷 ”、“玉米面餅餅”“小米米湯”、“黃米米湯”、“黃米干飯”等等。小麥、玉米、高粱、糜谷、番瓜、洋芋、黃豆、豌豆等等皆可精工制作,調(diào)制成色、味、形具佳的面食制品。
肉食類
慶陽人自近代以來沿襲舊制,在肉食方面多以自產(chǎn)豬、羊、雞肉為主,適當?shù)馁徣肷倭颗H?。近幾十年來,隨著城市化的加快,各種肉食日漸走向市場化,而且也增加了驢、狗等肉種。一般家庭在逢年節(jié)大慶,都要殺雞宰豬,或在市場買些牛、豬、羊、雞、鴨、魚肉,用于涼拌、紅燒、炒菜、調(diào)湯、清燉、黃燜。但一般而言都與面、菜伴食,很少純食肉類。此外,還用豬血灌腸加調(diào)料蒸熟,謂“灌腸”;用雞血和面成紅白相間的面片,稱“雞血片片”等,都是為人們喜愛的土特食品。
蔬菜類
自解放以來,慶陽人食用蔬菜以自產(chǎn)為主,春季也大量食用野菜。常用的蔬菜有白菜、卷心菜、菠菜、韭菜、油菜、筍子、蔥、大蒜、香菜、黃花菜、蘿卜、苜蓿、辣子、西紅柿、南瓜、黃瓜、豆角、香椿、洋芋等;野菜主要有麥辣辣菜、苦苦菜等。八十年代以后,大多群眾靠在市場買菜。每年深秋,群眾開始窖藏大蔥、蘿卜和洋芋等,同時泡淹酸菜、咸菜以備冬季食用。上世紀末,隨著慶陽塑料大棚的增加,冬季當?shù)刈援a(chǎn)與內(nèi)運新鮮蔬菜應有盡有,冬季淹制酸、咸菜的人越來越少。
飲料類
水:七十年代以前,慶陽人全部飲用井水。這里的井深通常在20米以上,由于水層較深,水質(zhì)香甜味醇,燒開后即成為基本的飲品。七十年代以來,各地普打機井,私家淺水井逐漸絕水。從八十年代以后,一些居民先后接通城區(qū)自來水。
茶:自五六十年代以來,慶陽人飲用的茶都是自制的黑豆和果葉茶。七十年代以后方以南方茶葉代之。
菜肴
涼菜:用鹽、醋、糖及辣椒等為佐料,青辣椒、蘿卜、黃瓜、韭菜、豆角、粉條、大白菜、蔥、筍、香椿葉等均可涼拌,講究的人家更以燒紅的植物油燒潑。涼拌菜注重的切制刀工,切出的蘿卜、土豆絲細如絲線,尤其是以蘿卜、青辣椒、蔥合拌的“三代王”菜,三辣并調(diào),色味具佳,是涼拌菜中的佳品。八十年代以后,又逐漸興起了各種葷拌涼菜,如涼拌牛肉、涼拌豬耳等。
熱菜:慶陽人的熱菜做法有爆、炒、炸、熘、燒、蒸等多種。做工考究、精細,所有用料講究自己加工。近些年南方菜肴,特別是川菜日益進入家庭生活。
日常飲食:慶陽的主要糧食作物是小麥、玉米。夏雜糧有大麥、豌豆、扁豆,秋糧以玉米為主。此外有高梁、蕎麥、谷子、糜子、豆類(黑豆、黃豆、白豆、豇豆)。油料作物有菜子、胡麻、荏、蓖麻等。蔬菜有蘿卜、白菜、洋芋、辣椒、蔥、蒜、芹菜、菠菜等。肉類主要有牛、羊、豬、雞等。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主要飲食取自于本地自產(chǎn)的糧食、蔬菜和肉類,近十多年以來,外來的大米、糯米,南方蔬菜大量輸入,慶陽人的飲食日漸豐富。
小麥面在慶陽被看做是最上等的主食。麥面一般按粗細程度分為細面、二細、銀面(即黑面)。麥面可做的花樣很多,可以搟面條、面片、蒸饅頭、烙烙饃、炸油餅、油條、油糕、麻花、洗面皮、包包子、餃子等。七十年代前后慶陽人最常吃的雜糧是玉米。玉米磨成糝子可熬稀飯,磨成細面可蒸發(fā)糕(“黃黃”),打攪團,捏窩頭,烙饦饦,與麥面分層蒸花卷饃。雜糧中最好吃的是蕎麥,磨成細面可以搟長面、壓饸饹、蒸蕎面卷卷、攤煎餅,還可以和玉米面一樣用來蒸發(fā)糕、打攪團。蕎麥磨成糝子,可以做涼粉。谷子、糜子碾去外殼叫小米、黃米,主要用來熬米湯、做黏粥、蒸干飯。谷子有飯谷、酒谷之分。酒谷米常用來釀制黃酒;飯谷米面可蒸卷卷饃、百頁饃。小米也用熬稀飯、黏粥,糜子面主要用來蒸發(fā)糕,烙饦饦。糜子類中有一種呈紅褐色的黏糜子,磨成面可以蒸黏面卷卷,黏面頁頁。黏面頁頁油炸后叫黏炸糕,是有名的風味小吃。豆子一般都可以與小米混合熬稀飯,生豆芽可做菜蔬。黑豆、黃豆主要用來做豆腐。各種豆子磨成面可以與麥面混合搟面片,蒸豆面窩頭等。豌豆磨成面熬糊湯,味道特香。大麥脫皮后成麥仁,可熬麥仁稀飯,做麥仁拌湯。大麥面炒炒面,可作為出外人旅途攜帶食品。高梁面多用于壓饸饹、打攪團。
慶陽習俗,一般是早飯吃饃(或角角,或黃黃,或死面餅子),喝米湯。副食習慣吃生菜,或紅白蘿卜絲和辣椒涼拌了吃,或干脆切些青辣椒調(diào)上鹽醋即可?!盁嵴麴x夾辣子”,在慶陽是味道最長、最方便的吃法。晌午飯習慣上是吃面條或攪團。攪團,是熬成團狀的雜糧糊飯,可制作辣水干吃,也可以澆上菜湯連喝帶吃。收割打碾的農(nóng)忙季節(jié),晚上要喝湯,如果時間充足,多半吃些湯面,如果時間太緊,多半吃連鍋面,或者熱些饃燒些酸湯或剩飯即可。六七十年代,甚至直到今天,慶陽人冬天愛吃湯、面混煮的“連鍋面”。這種面食花樣多、冬天吃起來熱火,也省糧。
在生產(chǎn)隊時期,群眾招待親戚朋友,或給下鄉(xiāng)干部管飯,最好的是壓“饸饹面”或搟“長面”。慶陽人的長面,講究面條薄、細、光;湯水煎(滾燙)、稀、汪(湯面上飄浮一層紅紅的辣椒油);味道酸、辣、香。若是一天吃兩頓飯,第一頓也可以烙死面餅(俗稱千層餅),炒雞蛋或喝荷包蛋湯,或喝小米稀飯,做起來方便,吃起來也實惠?;蚴钦写P系很親近的親戚,則一般討來人的口味,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節(jié)日飲食
俗話說:“寧窮一年,不窮一節(jié)”。中國人對節(jié)日很看重,再窮在年節(jié)里也總想吃得好一些。慶陽人最看重的節(jié)日是春節(jié)。春節(jié)是從臘月初八開始,正月初二或初三結束,習俗上要到正月二十過了,才算過完了大年。大年三十(小月為二十九)這天,一般人家都要蒸好幾鍋白面饃饃,煮好豬肉或羊肉、雞肉,辦好下酒的各種涼菜,同時還要炸油餅、果果,做“綠食”(點心一類)等。過年的吃喝實際上從臘月初八以后就開始陸續(xù)準備了。三十晚上,即除夕之夜,一家人要坐在一起,吃一頓年夜飯,也叫團圓飯,七十年代以前多吃土暖鍋。土暖鍋以豆腐、蘿卜、粉條等為主料,一般用雞塊、大肉、丸子蓋面,食用時用木炭加熱,既熱火,又實惠,是中國人重視家庭生活的性格特征在飲食文化上的典型反映。團圓飯不在于多么豐盛,一家人和和氣氣心情舒暢則是最要緊的。
正月初一,第一頓飯吃細長面,臊子必須是肉的,愈豐富愈好。有的人家是先上水菜碟子,喝黃酒,再上炒菜,吃饅頭,然后吃長面。有的人家肉菜準備的少,也可以單純吃一頓細長面。有的初一早上吃餃子,有的在除夕之夜吃餃子,也有取其團圓歡樂之意。晌午多是吃饅頭和各種炒菜或燴菜,比較隨意一些。初二初三兩天的飯菜大體和初一相同。
正月初五,俗稱“五窮日”。這一天早飯一般吃攪團,意思是吃了攪團可以把一年的窮氣纏得干干凈凈。這頓攪團,因為菜湯里有大肉、豆腐、粉條之類,比平時的好吃得多。
正月初七,也叫“人七”。據(jù)說這天人的靈魂要去冥府閻王爺那兒應點之后才能回來。這天的早飯一定要吃細長面,叫做“拉魂面”,意思是把“魂”拉住,讓“他”早點回來。這頓長面吃時要特別小心,必須盡量把面條渾吸下去,不能用牙咬,據(jù)說咬斷面條等于把自已的魂咬斷了,魂就在冥府回不來了。
正月十五,即元宵節(jié),這一天吃飯講究豐盛,俗話說“小初一,大十五”。這天不吃實心饃,要吃包子。包子的花樣特別多,有大肉包子、油面包子、豆腐包子、糖包子、素菜包子。
正月二十三日“燎疳節(jié)”,這一天要吃攪團,意思是把疳魔纏走。
節(jié)氣的飲食同過年一樣,各地吃法不盡相同,大體是這樣的:
二月初二,據(jù)說這一天是藥王爺孫思邈的誕辰,比較普遍的說法是這一天龍開始抬頭。清早要炒豆子,豌豆、黑豆、黃豆、玉米、小麥可以炒熟吃,意思是“崩龍眼”。聽著鍋里噼噼啪啪的爆豆聲,龍眼睜開了,該開始上班按農(nóng)事需要下雨了,大人小孩也心明眼亮了。
清明節(jié),一般在農(nóng)歷的二月底或三月初。俗話說“三月清明二月半,家家戶戶祭祖先”,這一天村里講究要給死去的親人上墳、燒紙,必須在頭一天或這天早上蒸好獻饃、備好供菜和奠酒。這天的飲食沒有特別的講究。大戶旺族人家有墳頭會,同一宗族的人家輪流當墳頭,每戶一年,在清明這一天要殺一口豬或幾只羊,同族的人一起上墳祭祖。祭奠之后,合族在一起“吃大鍋飯”,或豬羊肉按哀悼等分,每戶一份,哪怕僅分得一兩半兩,決不可漏掉同宗中的任何一戶。
五月初五,又叫端午節(jié)。這天多吃長面,同時吃提前包好的粽子、炸的油糕,還有喝雄黃酒的習俗。舊時,端午節(jié)這天講究給教師追節(jié)。學生們自發(fā)地收些錢,買些點心、粽子、煙酒給教師送去,以示敬重和慰勞。
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這天晚上有祭月的習俗。各家把月餅與桃李、西瓜、葡萄等一起放在院中的桌上,頭頂一輪圓月,一家人圍在一起,共同分享月餅、水果,盡興而散。中秋節(jié)的飲食沒有特別的講究,喝酒吃肉或吃長面,根據(jù)自家情況,但吃月餅、綠豆糕則是很普遍的。
臘月初八是臘八節(jié)。這天要吃黏米粥,俗稱“臘八粥”?!芭D八粥”多以黏糜子為主料,加上豆子、核桃仁、大棗等,文火熬成。吃臘八粥有紀念佛祖的意思,因此必須多做些,當天吃不完,可以連續(xù)吃幾天,也可把粥分送給左鄰右舍或路人,帶有佛門樂善好施的意思。
酒宴飲食
慶陽人忠厚好客,平日的飲食是很儉省的,但對婚喪嫁娶、紅白喜事卻很講究,總喜歡盡其全力,大擺宴席招待來客,而且一般要請專門的廚師來烹制各種菜肴。宴席的厚薄、檔次,主要根據(jù)事主家的經(jīng)濟條件和準備情況而定。有的要宰一頭豬,有的僅買幾十斤豬肉,還要買一些雞、魚等,廚師根據(jù)準備情況去做一定規(guī)格的菜肴。宴席的主食是蒸饃,喝的為專門熬的菜湯。不論紅白喜事,講究入席之前先“喝湯”,即先吃一兩碗饸饹面,再正式坐席。正宴開始先是喝酒,喝的酒早先是用錫壺燒得滾燙的黃酒,七十年代以后主要是白酒。每張桌子有專門“站桌”人不斷給客人添酒。上菜的多少有一定的規(guī)格。一般常見的有 “八挎五席”,即行菜八道,坐菜五道; “十全席”,即行菜、坐菜各十道。此外,還有“十二樓”、“十三花”等席菜。七十年代前后,由于經(jīng)濟緊張,婚宴能做好一頓“八挎五席”就很不錯了。宴席中,主家要為來賓親手斟酒一次,多斟不限。
九十年代以來,人們大多為了省時、省事,婚喪酒席多挪至酒店中進行。
八挎五
八個行菜,五個坐菜,即:⑴紅肉(碟)。⑵肋脊肉(碗)。⑶雞肉(碗)。⑷肚絲(碗)。⑸丸子(碗)。⑹肘子或蹄子(碟)。帶饃。⑺耳脆(碗)。帶饃。⑻甜米飯(碟)。帶饃。⑼五圍子((總端五菜,有東坡肉、粉餅、炒粉、苜蓿湯、白米飯)。
十全席
六個大菜,六個小菜,即:⑴紅肉(碟)。⑵肋脊肉(碗)。⑶雞肉(碗)。⑷腰花(碗)。⑸丸子(碗)。⑹肚絲(碗)。⑺耳脆(碗)。⑻蹄子(碟)。⑼糖煎山藥(碗)。⑽筍煎火腿肉,或魚肉,或三仙蜂蜜肉(碟)。帶饃。⑾甜米飯(碗)。⑿涼拌肉(碟)。帶饃。⒀五圍子(同十三花)。帶饃。
十三花宴席
大菜八個,小菜八個,饅頭四回,端菜十七趟。即:
(1)紅肉(碟裝大菜),有三種做法:一為兩撇(酥肉、條子肉);二為三溜子(白雞蛋、燒肉、酥肉各一溜);三為四合頭(蛋黃、蛋白、燒肉、酥肉合放)。(2)肋脊(碗裝小菜),切成絲或片炒之。(3)雞肉(碗裝大菜),有清燉、黃燜、整雞等種。(4)蹄花(碗裝小菜),或腰花、耳脆。(5)丸子(碗裝小菜),有膘丸、糯米丸、酥丸、雞丸、洋芋丸等。(6)肚絲(碗裝小菜),酸辣加蒜。(7)三仙蜂蜜肉(碗裝大菜),蜂蜜調(diào)肉回籠幾次。(8)夾三肉(碗裝小菜),雞餅裹酥肉,油鍋炸熟。(9)骨頭肉(碗裝大菜),將白骨肉放入蛋清加面糊糊中,掛袍油炸。(10)蜜汁骨肉(碗裝小菜),蜜餞掛袍肉。(11)肘子(碟裝大菜),帶饃。(12)冰糖肘子(碗裝小菜),大肉塊加白沙糖等佐料,上籠后撒冰糖。(13)甜盤子(碟裝大菜),糯米飯上加桂花、蜂糖、百合等,上籠蒸之。帶饃。⒁雞雜(碗裝小菜)。⒂筍煎肉(碟裝小菜)。帶饃。⒃肋脊或雞馬肉(碗裝小菜)。⒄五圍子。帶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