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島老四方的節(jié)令與風俗
細雨纏綿
風俗往往跟著節(jié)令的腳步走。骨子里,我是親近風俗的。這與我長期生活在老四方有關(guān)。島城最早原住民的聚集地,五百多年地域文化的豐厚積淀,老四方民風民俗自成體系。
汪曾褀在《談談風俗畫》中講,"我對風俗有興趣,是因為我覺得它很美;我以為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chuàng)作的生活抒情詩。"
而我從小對風俗的關(guān)注,只是因為它的有趣,好玩兒。
四方人恪守節(jié)令,風俗習慣隨之亦步亦趨。
俗話說,"百俗看年節(jié)"。過年,是一年當中的重頭戲?!墩f文解字》道,"年,谷熟也。"自進入臘月門開始,便踏上了過年的鼓點。
臘月初八,家家要熬臘八粥。小時候,想方設法湊齊八樣原料,并非易事。一般以粗糧為主,計有大米、小米、麥仁、糯米、綠豆、紅豆、花生和小棗等。暖呵呵的吃上一碗臘八粥,再加上一調(diào)羹紅糖,是進入年關(guān)的第一個盼頭。
民諺道: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這天一項重要的風俗是辭灶。要放鞭,但鞭炮的規(guī)格不能高過除夕。每年此時,家里老人就會嘮叨:"灶王爺本姓張,一年一碗爛面湯。"灶臺兩側(cè)照例貼上對聯(lián):"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和灶王爺?shù)哪戤嫛_@天,依俗要吃糖瓜。四方風俗講,"吃了小年糖瓜,一年不牙痛。"糖瓜也是灶王爺?shù)谋貍涔┢贰樽屧钔鯛斕鹛鹱?,到玉皇大帝那兒匯報人間善惡時,說點好話,降福臨門。
灶王爺?shù)膫髡f版本很多。我從小聽老人講了無數(shù)遍的故事梗概。很久以前,一名叫張郎的貧家男子,娶妻丁香。因他不愿種地吃苦,獨自外出經(jīng)商多年。發(fā)財后變了心,休了賢妻丁香,娶了好吃懶做的海棠。不久,家里發(fā)大火,將財產(chǎn)全部燒光,張郎雙眼也近乎失明,隨以乞討為生。某年臘月二十三,張郎討飯至改嫁后的丁香家,丁香認出了張郎,給他煮了一碗爛面湯,并拔下簪子放在碗中。吃罷面,張郎也認出了簪子。想到往昔丁香的賢惠,羞愧難當,一頭撞進了她家的灶臺里,再也出不來了。因張郎和玉帝是本家(都姓張),念他尚有悔過之心,隨封他為灶王爺。故民間定臘月二十三這天,為祭灶日。
小年一過,春節(jié)進入倒計時。四方人家開始掃灰(除塵),收拾屋子、庭院,拆洗被褥,置辦年貨,添置新席,醬鹵肉制品,蒸饅頭、棗餑餑和卡花。大人孩子洗澡理發(fā),添置新衣新鞋。
"小孩小孩你別哭,給你買個小老虎,咕嘎咕嘎兩毛五",這個童謠,老四方的孩子耳熟能詳。彩繪的泥老虎,頭尾用泥巴捏成,身子用牛皮紙粘連,兩頭一擠,從嘴巴中的哨子里,發(fā)出"咕嘎咕嘎"的叫聲,聽著熱鬧喜慶。過年時,這是為數(shù)不多的玩具之一。
那時候,忙年要買生花生和生瓜子,自己用大鍋炒。炒時,須加上一點碎石子,能防止糊鍋底。炒熟時,滿屋飄香。采購糖果和點心,則要去街里中山路的青島食品商店,那里的品種最全,人氣也最旺。當時店里有位男售貨員,忙而不亂,用手抓一把糖,正好一斤,上下誤差極小,堪比全國勞模張秉貴,真是絕活。
除夕貼春聯(lián)和福字是技術(shù)活,大人會帶上孩子一起貼。既為多個幫手,亦是民俗傳承的演示。老四方的不少人家,還會在門楣上貼一排五顏六色的剪紙,稱做"過門錢兒",也有叫"福貼"的,迎風招展,看著非常喜慶。除夕下午,依俗當去墓前,請已故老人的魂靈回家過年,并在家設牌位。家中正屋懸掛"柱子",上書列祖列宗牌位,兩側(cè)的對聯(lián)分別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桌上擺滿供品,燃香三柱,莊重肅穆,頗有儀式感。
傍晚時分,會燃放一掛小鞭,稱作"接灶"。此是接灶王爺回宮降吉祥。其在天庭圓滿結(jié)束一周的工作匯報后,請他回家過大年。
年夜飯,是除夕夜的重頭戲。餐桌上除了雞鴨肉之外,定要有蒸黃米年糕,寓意"年年高"。另須有整條帶鱗的海魚,寓意"年年有余"。魚一般不吃完,稱做,"留有余(魚)褔。"我家必備的還有拌黃豆芽(形似如意)、芹菜拌鹵花生("芹"音通"勤"),皆為圖個吉利。春節(jié)前,打凍菜涼粉,做豬皮凍等亦是老傳統(tǒng),自年夜飯開始食用,成為慣例和盼頭。年夜飯一般從傍晚七八點鐘開始,一直延續(xù)至午夜。其間,家中女人們會抓緊時間調(diào)餡、和面、包餃子,大年初一吃的餃子,也要此時一起包出來。五更的餃子中會包上6個硬幣和6個棗(亦有8個的)。吃出了硬幣,寓意財源興旺;吃出了棗,象征一年有甜頭。除夕夜吃餃子,有辭舊迎新之意,取"歲更交子"之諧音。
孩子們此刻多興奮地跑去院中,開始放小鞭了。電光鞭、二起腳、花子令、甩炮仗和魔術(shù)彈等是男孩子們的至愛。成掛的鞭,舍不得一次放完,一個個拆著單放,裝在口袋里。點燃后,逐個的拋向空中,聽響。膽大的,拿住炮仗的底部小白圈,在手中燃放。演砸了,手掌會被炸的烏黑發(fā)麻。信子燃盡未響的炮仗,也不浪費,從中間掰開,再架上一只炮仗。點燃后,既好看又聽響兒。女孩兒一般玩的是"滴答紙兒",只閃爍亮光,沒危險。放鞭還可能傷及衣服。我小時候的新衣,一般不出正月十五,準留下數(shù)個燒洞。
接近午夜12點,開始煮餃子,放大鞭,家里開始沸騰起來。小孩子瞪大眼睛盯著餃子碗,希望能吃出硬幣或棗來,討個賞錢。經(jīng)常為此撐破了肚皮。稍后,需到"柱子"前給列祖列宗磕頭、給家中長輩拜年,說吉利話兒,收壓歲錢。
大年夜下餃子忌說"破了",要講"掙了";打碎了家什,要趕緊說"歲歲平安"來化解。俗話講,"五更死了個驢,不好也說好",皆為討個吉利。
午夜伊始,穿上新衣新褲,提著燈籠,去村內(nèi)五服內(nèi)的親戚和鄰居家拜年。我家的燈籠,是豎長木制的框,四面插上玻璃,中心放支紅蠟燭。出門時,會在手中持一柱香,與"柱子"前的香同時點燃。外出拜年時,手中的香即將燃盡時,要馬上回家,續(xù)上"柱子"前同步燃燒的香,確保家中香火不斷。除夕夜,村里所有人家夜不閉戶,一為守歲,二為接待來走馬燈似的拜年客人。
村中拜年也會遇到尷尬事,在年齡比我小的長輩(按族譜輩分)面前,任憑家長怎么教,稱呼就是叫不出口。譬如稱某小孩為爺爺,稱某小嫚為姑姑等。
正月初一初二,是重要的交際活動時間。人們四處走親訪友,相互拜年,交流增進感情。初二夜12點,會放鞭"送年",也吃餃子,但餃子餡往往和年夜飯的有所區(qū)別。過年一般不吃牛肉餡的餃子。長輩說,"老牛辛辛苦苦出了一年的力氣,過年可不能殺它吃肉。"這亦是先民對農(nóng)耕牲畜最樸素的感情。
老四方人在正月初三早上送年的,亦為數(shù)不少。這與"過年早,送年晚"的講究是吻合的。
正月初三,是傳統(tǒng)的閨女回娘家的日子。父母一大早就忙碌起來,備好酒菜,隆重招待出嫁的閨女和姑爺全家。席設中午。依俗,天黑前閨女必須要出門返家。
《史記·封禪書》記載,元宵節(jié)始于漢代。正月十五鬧元宵,春節(jié)的慶?;顒与S之進入高潮和尾聲。家中當年余下的炮仗,這天要全部放完,多以放煙花為主。風俗還有,去祖塋送燈、全家團聚吃元宵、賞燈、猜燈謎等。北方的元宵與南方的湯圓稍有不同,前者是滾出來的,后者多是包出來的。過去每至元宵節(jié),老四方的好多商家,都在店門前支個大滾筒制作元宵,亦為營造節(jié)日氣氛。這天搭臺唱戲的也不少,以柳腔、茂腔為主。踩高蹺、劃旱船、趕旱驢和扭秧歌等民俗活動亦多,走街串巷,熱鬧非凡,真正體現(xiàn)了一個"鬧"字。
二月二"龍?zhí)ь^"。此日奶奶會提前和好面,加上糖精和雞蛋,炒粸子吃。晨起后,粸子和豆子早已炒好。我常在兜里裝上一大把,上學路上吃。那帶著麥香味甜滋滋的時令美味,一年也只有這一回。此日亦有忌諱,不宜動刀動剪,有"二月二動刀,傷了龍的腰""二月二動剪,傷了龍的眼"之俗語。男孩子在這天依例要剃頭。
清明節(jié),既是傳統(tǒng)節(jié)日又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僅此一例。唐代以后,寒食和清明合二為一。故老人們多稱此日為"寒食",傳說是為紀念春秋時期的介子推。有吃冷食、祭祖掃墓、踏青、放風箏等風俗。依舊俗,這天要吃煮雞蛋,坊間有"心明眼亮不長病"之說。
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的重要習俗是"拉露水"。早上四五點多鐘就得起床上山。據(jù)說用太陽未出之前的露水抹臉,會耳聰目明。此外,還要拔艾蒿。老四方的北嶺山、嘉定山、雙山、孤山和幾座無名山上,均長有成片的野生艾蒿。將艾蒿插在院門兩側(cè),能袪邪驅(qū)毒。艾蒿發(fā)出的特殊芳香氣味,還有驅(qū)逐蚊蠅的現(xiàn)實作用。艾蒿干透后點燃,也能起到同樣效果?!侗静菥V目》中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通十二經(jīng),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等功效。
端午節(jié)清早,大人們還會給兒童的手腕腳腕處,系上紅綠黃白黑五色彩繩。系繩時不準小孩說話。彩繩要在隨后的第一場雨后,扔到水塘、河里或溝里。據(jù)說這樣可以避開蛇、蝎、蜈蚣、壁虎和蟾蜍"五毒"的危害。此日還有個重要習俗,就是家家用葦葉包粽子,吃粽子?!洱R民要術(shù)》中講,"用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粘黍一名'粽',一名'角黍'"。粽子以三角形、四錐形和枕頭形最為常見。餡以糯米加棗或加花生者居多,一般蘸紅糖食用。老四方人一般也會把雞蛋與粽子同煮,稱作"粽子蛋"。
六月初一過半年,家家戶戶吃餃子。
七夕節(jié),是農(nóng)歷七月初七。民間傳說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古時有女子向織女乞巧之俗,故亦稱"乞巧節(jié)",要吃巧果。每至此時,奶奶會用兩種四格卡子(四方話,指榼子,木制模具,有暗刻花紋),做出各種各樣的小卡花來(卡花,四方話,用模具制作的面食。也引申用于形容子女和父母長得像)。面中加了雞蛋和糖精??ɑㄓ么箦伕绅浿潦欤闾鸲薪李^。烙卡花,即是巧果。奶奶還會用細彩繩,穿上小籃子、小桃子、小元寶等造型的卡花,套在我脖子上。玩餓了,咬一個吃,很有趣兒。她老人家烙的卡花,真是一絕,我常在一旁細細端詳。算起來,我已經(jīng)近40年沒吃過這樣的巧果了。
到了晚上,坐在四合院的前院里,奶奶一邊搧著蒲扇,一邊指著滿天星斗,告訴我哪是牛郎星,哪是織女星,哪是銀河。悠悠道來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
中秋節(jié),是一年中僅次于春節(jié)的大節(jié)。全家老小要一起圍坐吃團圓飯、賞月、吃月餅。這天的餐桌也頗豐盛,老四方人有中秋吃雞的習俗。也意味著喂養(yǎng)了近一年的公雞,將會在此日完成它的使命,壽終正寢。那個年代的月餅,沒有現(xiàn)在這么多品種。印象中只有五仁月餅和青紅絲月餅,又干又硬,皮厚餡少。常被里面的冰糖塊咯著牙,故并不怎么惦記。奶奶常會用一小手帕,包一塊月餅,時不時的拿出來咬一口,咀嚼半天。這天,她老人家總會念叨:"八月十五月兒圓,西瓜月餅敬老天。敬的老天心歡喜,一年四季保平安。"
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此日要登高、賞菊。十月初一,則是鬼節(jié)。依俗要祭奠故去的親人。
古籍《齊書》中講"春初早韭,秋末晚菘"為蔬中最勝。晚菘,指霜降以后的大白菜。冬至,是入冬以來的大節(jié),稱做"過冬"。《晉書》說,"其儀亞于正旦。"即是講過冬至的隆重,僅次于過年。冬至的餃子,即用應季的膠州大白菜調(diào)餡,滋味鮮美。而立春吃春餅,多以初春的嫩韭,卷而食之。這些重要的節(jié)令,飲食上亦謹遵舊俗。
谷雨到,鲅魚跳,丈人笑。每年春天鲅魚上市時,老四方的女婿們還要給老丈人送鲅魚。魚越大,丈人臉上越有光。也檢驗女婿的孝順程度。誰家生了女孩,人們也往往會笑言:以后可有給老丈人送鲅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