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同治光緒兩代帝師翁同龢(2)
弘懿氏
清朝兩代帝師翁同龢原是六安人
在六安市裕安區(qū)分路口鎮(zhèn)的晏公村,有一座青磚黛瓦的宗祠掩藏在茂密的綠林間。這里是居住在附近的翁氏宗族的祠堂,即傳承數百年的雨金堂。翁氏一族自宋代翁豳遷居六安后始建雨金堂,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七百余年。滄海桑田數百年,留下了無數的故事和輝煌的歷史供后人傳頌。
雨金堂前兄弟樹
據《翁氏宗譜》記載,早在漢時,翁仲儒家貧力作,居渭川。一旦,天雨金十斛于其家,于是與王侯爭富。今秦中有雨金翁,世世富。(出《神異經》)這是雨金堂堂名的由來之一。
而民間的傳說則更為風趣生動,說的是:翁仲儒以賣油為生,因善經營家境漸豐,時逢大旱,渭水斷流,餓殍遍野,民不聊生。仲儒目睹此景,十分同情,于是散盡財物,賑濟災民,活人無數。
四鄰鄉(xiāng)親均受恩惠,感動上蒼,遂天降甘霖滋潤莊稼,唯獨降落到翁家宅院的雨水,全部化作金豆,掃集起來,足足有十斛之多。于是有了雨金堂,也由此,翁家世代積德行善,相沿成為族規(guī)。
在一片茂密的樹林中,一座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隱約可見,這就是剛剛復建的雨金堂宗祠。雨金堂始建于宋代1271年,傳承數百年,可惜在1969年“文革”期間被毀?,F在翁氏族人又重新修建了雨金堂宗祠,希望能夠將祖先的榮光繼續(xù)傳承下去,同時也讓后人知道先祖的由來,讓他們能夠在歷史中尋找到自己的根。
雨金堂前有一棵楊樹。一般的楊樹都是一根樹干頂到天的,可是不知什么緣故,在這一棵樹的樹根上長出了四支主干,而且每一支主干都長成了參天大樹,郁郁蔥蔥,冠蓋延伸到祠堂上,仿佛在為先祖遮風擋雨。
當地翁氏族人把這棵樹叫兄弟樹,傳說這是象征著當年始建祠堂的翁氏兄弟的。翁氏遷居六安始祖翁豳的第五代孫:翁德芳帶領德芬、德華、德志,四兄弟齊心協力始修家譜,并建造了宗祠,從此以后六安翁氏才有了傳承有序的家譜和祭祀祖先的祠堂。
當年始修家譜的譜序是由文天祥撰寫的。宋元之際,由于翁氏先人不愿屈從元朝統治者的殘暴統治,輾轉流離來此避居,文天祥對其氣節(jié)極為贊賞,故為之撰序。
翁姓在中國雖不是一個常見的姓氏,但也是中國較為古老的姓氏之一。翁氏之始出自姬姓,《姓纂》一書指出:“周昭王庶子食采于翁山,因以為氏”;《姓氏考略》也指出:“周昭王庶子食采于翁山,因以為氏,望出錢塘?!庇纱丝梢姡淌洗笾率加诠?052至1002年之間的西周昭王之時。
周昭王是周武王的曾孫,翁氏的始祖則是周昭王的兒子。當今的翁氏后裔,就像雨金堂前的兄弟樹一樣,開枝散葉,發(fā)展壯大,分布世界。翁氏族人說,雨金堂前的兄弟樹就象征著整個翁氏家族的發(fā)展,不斷茁長成長,不斷開枝散葉,櫛風沐雨,迎難而上,翁氏一族將會像這棵樹一樣越長越高,直達天際。
翁同龢功過得失
翁氏一族出過很多名人,尤其是常熟的翁氏家族,更是名滿天下,為世人所羨。
繼其父翁心存官至體仁閣大學士之后,翁同龢崛起,咸豐六年(1856年)殿試一甲一名,考中狀元。官至協辦大學士,歷任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先后擔任同治、光緒兩代帝師。從此翁氏家族進入鼎盛時期,稱“一門四進士、一門三巡撫;父子大學士、父子尚書、父子帝師”。
翁同龢屬于常熟翁氏一族,而常熟的翁氏是從六安的雨金堂這一支遷出的。所以說雨金堂與翁同龢的先祖應該屬于同一支翁氏。
在雨金堂的族譜上明確記載:“遠安公德華公孫叔周公三子由六安遷居常熟縣城?!?/p>
翁同龢在任刑部右侍郎期間,處理了當時轟動全國、百余年來家喻戶曉的楊乃武與小白菜這一冤案的平反昭雪。楊乃武小白菜一案是晚清四大冤假錯案之首。翁同龢細閱全部案卷,發(fā)現供詞與訴狀的疑點和漏洞甚多。在詢閱了楊乃武姐姐的呈詞和浙江紳士的聯名控訴,走訪了浙江籍的京官,聽取了刑部經辦人員的各種意見之后,經過認真研究,訊問犯人,調查證人,重新檢驗尸骨,終于查清葛品連系病死而非中毒死亡。至此,楊乃武與小白菜冤案得以平反。
此案可謂晚清中國獄訟、法制體系自我完善的典型。而翁同龢忠于職責、為平民平反的職業(yè)精神,也可謂一代帝師應有的風范。
除了平反楊乃武與小白菜的冤假錯案,他還支持盛宣懷等創(chuàng)辦中國第一家自辦銀行(中國通商銀行);再就是舉薦康梁等維新人才,親自草擬《明定國是詔》,被譽為“中國維新第一導師”。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边@是有人諷刺李鴻章和翁同龢的話,合肥是代指李鴻章,常熟則代指翁同龢。翁同龢作為光緒帝師,是“帝黨”領袖,在甲午戰(zhàn)爭中堅決主戰(zhàn),但以書生論兵、空言誤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有學者認為他是因為與“后黨”領袖李鴻章的宿仇,才處處刁難北洋水師,說到底就是為了整李鴻章,屬于派系傾軋,留下了很惡劣的后果。
其實晚清社會從總體上已病入膏肓,帝后黨爭只是其中一方面。甲午戰(zhàn)敗,馬關簽約,在國家蒙受奇恥大辱之后,翁同龢能痛定思痛,支持維新變法,還是做了一些實事的。
1904年翁同龢在家中去世,留下功過是非任由后人評說。
復興中的雨金堂
傳承七百余年的雨金堂在動亂中被毀,不僅僅是雨金堂族人的損失,也是整個翁氏宗族的損失。
世界華人聯合會副主席、世界翁氏宗親總會主席翁宗周先生,得知安徽六安有始建于宋朝距今740多年歷史的翁氏宗祠,倍感高興,于2013年專程來到六安祠堂遺址查看。
通過與雨金堂族民溝通協商,希望能夠重建雨金堂翁氏宗祠,將雨金堂這一支的翁氏宗族文化能更好地傳承下去。重建的雨金堂宗祠共有三進。按照規(guī)劃,第一進是翁氏大祠堂,供奉六安地區(qū)及周邊的翁氏先人;第二進是翁同龢祖祠,從常熟翁氏搜集相關資料,然后在這里供奉翁同龢的祖祠;最后一進就是雨金堂的堂號。新建的雨金堂沒有能夠承襲過去的榮光,但是它將開創(chuàng)屬于自己的榮耀,每一個翁氏族人都相信,有了這個凝聚點,會讓每一個族人更加同心協力,能讓所有人把雨金堂的名字刻在心上,融入血脈,以做一個雨金堂的翁家人而自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