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景觀村落 浙江黃檀硐村
欺煙
黃檀硐村位于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城北鄉(xiāng)雁蕩山麓的山坳中,距樂成鎮(zhèn)約30公里處。是一個典型的“谷底村落”。當(dāng)來到這村莊后,你會感到一個寧謐的世界,這里四周群山懷抱,樹木青翠,竹林窈窕,山村里靜的仿佛只要微微發(fā)出點聲響就會打攪到這個有800多歲的村落老人。
2008年10月,在上海召開了第二屆中國古村落保護與發(fā)展論壇,會議期間與專家一起同游這個傳說的世外桃源。
黃檀硐村的名字,是因村子對面的山上有一片黃檀樹,因此得名黃檀垌村。村子位于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城北鄉(xiāng)境內(nèi),海拔400 余米。我們的車子穿過在一道九曲回旋的山路上,急行中時而急彎陡坡,時而進入高山峽谷,沿著山路盤山而下,一番穿云破霧后,眼前豁然開朗,猶如闖進了一個寧謐的世界,恰似一處傳說中的世外桃源。
隨著我們的進入,黃檀硐村也逐漸揭開了其神秘的面紗。
村落的南北兩邊有高入云端的石壁陡峭,成為黃檀硐村的天然屏障。村子的西面有西龍瀑和古寨門。
全村有300余戶人家,盧姓。據(jù)村民介紹說,最早來此落腳的是南宋時期永嘉郡的一位通判叫盧堯盛,閩南人氏。至于他當(dāng)時為何要遠離塵寰,攜家走進這深山僻壤卻無人知曉。明朝永樂年間,清江蔡岙有一位叫盧柯穆的,同樣因為逃難而遷入此村。后來盧柯穆家族人丁興旺,若干世后家族修撰家譜,以盧堯盛為始祖。至今在村東口有盧柯穆墓。
在蜿蜒而狹長的村落北坡上,分布著錯落有致的大片民居建筑。這些建筑群的中部有兩條溪流自北向南呈“丫”字形貫穿,為居住在這里的村民送來取之不盡水泉。民居建筑依山因勢而建,從外觀看,全是石頭墻,這些石頭開采出來后,呈層疊狀,像是千層糕,使之石墻、石房、石路古樸粗放。走在村子里,石砌小路連接著石臺階在民居間折上或折下,形成了一條一條的夾道小巷,兩側(cè)為一塊塊重疊在一起的原始山石墻,時而閉塞時而開敞。根據(jù)專家的考證,這里的民居建筑有十多幢是明清時期的古建筑,建筑采用了中國傳統(tǒng)的梁架結(jié)構(gòu),柱與拱斗結(jié)合的木構(gòu)架形成了高高屋頂,在屋前有古色古香的石砌院門,屋檐上的瓦當(dāng)花紋各異,梁架上有雕刻精美紋飾。這些民居建筑主體多坐北向南,兩側(cè)為廂房或輔房,建筑的原木和山石都保持著它們天然的本色,顯得古樸雅致大方。
在村子西部山坡高臺上保存有盧福濤家宅,這座院落依山而建,據(jù)說已經(jīng)有200多年的歷史了,我們看到這個宅子的西邊有條小澗,屋前為陡坡,屋后亦為山坡,當(dāng)?shù)卮迕裾f這個宅子符合風(fēng)水中“枕山、環(huán)水、面屏”的說法。
在黃檀垌村保存著藍靛提煉工藝。靛青的植株稱“藍”,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浙南地區(qū)的溫州市、臺州市、麗水市等,均有種植記載。制靛時需經(jīng)過十幾道工序,如采摘、下坑、攪漿、打花、出靛、上缸、儲藏等,雖然工序繁瑣,且需要一定的技能,但由于收益遠勝于稻谷,所以獲利頗豐。正是這個原因,當(dāng)時村子種植著大面積的藍,據(jù)說有200多畝,占全村田地三分之一多。據(jù)有關(guān)資料說,染料的靛青以樂清黃檀硐產(chǎn)的品質(zhì)最佳。在村子里還能看到早年的一些藍靛加工工具,村外田間有一些圓形大坑和埋在地里的大水缸,這些就是當(dāng)年制作靛青所用。
村民說:村子對外藏匿很深,入口處隱避在陡峭的山崖之間,只由一條崎嶇的小路通向外界。在村子沒有通公路時,只有幾條山路可以進寨,古寨門猶如時空隧道的大門,鎖住了這古樸的山村。古寨門地勢險要,極具“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之勢,世代庇護著村中的村民。
我們在村民的帶領(lǐng)下,來到這個古寨門。寨門為石砌而成,高約3 米,寨門兩側(cè)是巨石和森林,扼守在險要之處,寨門原有木門,由于年久失修,木門已經(jīng)損毀。出寨門別有洞天,四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沿山路而下,見一潭、一瀑、一溪、一碇,可靜坐,可濯足。
在黃檀硐周圍有高大的樹木與茂密的竹林,村子的西口,有兩棵高大的羅漢松古樹,古樹樹干粗大,枝葉茂盛,郁郁蒼蒼,樹冠覆蓋著周邊的路面,從遠處望去,古樹形態(tài)飄逸,令人遐想無限。
因為黃檀硐村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留守村中的村民至今仍固守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tǒng)生活習(xí)慣,這里恬靜而自然,沒有城市中的嘈雜和喧囂,寧靜平和,有一種讓人空靈的感覺和穿越時空的錯覺?!皶釙徇h人村,依依墟里煙”“深山藏古秀,瑞石撒幽香”漫步于石巷、石階、石墻之間,很難想象在商貿(mào)繁榮,處處商業(yè)的樂清城,黃檀硐村能不受塵囂的干擾,保存的如此完整實屬難得。
許久許久,我們不忍離去....
黃檀硐村,中國古村落最具有地域特色的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