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平鄉(xiāng)喪葬習俗
情文
邢臺平鄉(xiāng)喪葬習俗
本縣民間喪葬儀式一般分為停靈、入殮、出殯、埋葬、復三等。
停靈
一般在人斷氣之際速著衣冠,謂“穿送老衣”,里單外棉,女戴首飾、著裙,男戴帽著袍。裝裹畢,將事先備好的紙馬焚于死者頭前,謂“燒倒頭馬”,遂用木床停尸于老宅正屋。尸仰臥,床上鋪褥,床邊束草(謂隱身草),就緒后,子女及晚輩方痛哭于側。并插“紙骨朵”(以亡人享年為數目)于巷側,男左女右,至人入殮后焚燒。
停靈門外搭靈棚,懸挽聯(lián)(吊掛),置祭品香爐,紙扎童男童女、金斗銀斗、搖錢樹、車馬等。置油燈1盞,謂“萬年燈”。小瓷罐1個,稱“獻食罐”,3日內,死者子女每餐添飯少許,添滿為止,待葬時抱至塋地,埋在棺材前邊。
停靈后,即到土地廟燒紙,謂“報廟”亦稱“點紙”,死者子女披麻戴孝痛哭,如是1日3次,至入殮止。人死后尚須報喪于親戚。至親女眷須去婆家向公婆叩頭示喪,謂“謝孝”。
入殮
通常停靈次日,備棺入殮。棺內先撒草木灰,鋪棉花,置“墊背錢”7枚,死者頭頂“金磚”,腳踩“銀磚”,懷揣香紙,左絲右麻,紅花(草藥)遍身灑,頭頂曲(中藥),腳踩木(柳木炭),另將“打狗餅”7枚,麥麩1把分別置于死者左右襖袖內,妥后,親人次第探視死者遺容,取凈籽棉、臉盆添水為死者擦洗面部,謂“凈面”,不許哭號,防止淚滴尸身。逾時,封棺釘蓋,合家舉喪。
吊孝
吊孝即吊唁活動,本族及親戚中的晚輩多在停靈后入殮錢吊孝,而同事、朋友、鄉(xiāng)親多在入殮后出殯前吊孝。本族、鄉(xiāng)親及親戚吊孝時多行三叩首禮。吊孝者持花圈、挽帳、燒紙、餃子等祭品,相厚者也有贈現(xiàn)金的,幾元、幾十元至幾百元不等,親戚在出殯前為死者納錢上祭,款額不等,喊祭者一般喊上祭款額的倍數。女兒婆家祭禮較重。在有人吊孝時,孝子、孝女、至親晚輩及近親晚輩于靈前或靈棚內痛哭,謂之“陪靈”。吊孝的整個過程有響器班奏樂或播放哀樂。吊孝之后,孝子、孝女向吊孝者磕頭致謝。過去,名門望族之家死了人,出殯前舉行“點主”儀式,禮儀甚繁,今已不多見。
出殯
出殯前夜,“喂馬”而后,在西東路上死者晚輩絡繹致祭,謂“送路”。之后,于夜靜時將紙骨朵、紙扎馬車焚燒,完成出殯前所有程序。出殯時,燃放爆竹,鼓樂笙吹,孝子執(zhí)“引魂幡”,一般由他姓相扶,躬身前行,嚎啕痛哭;孝女亦手執(zhí)喪棍,號哭于棺后。棺行至大街寬敞處,罩以駕 (俗稱“大架子”),孝子繞之三圈,將一瓦盆摔碎于靈前,謂“摔老盆”。之后,孝子在前執(zhí)“引魂幡”,有鄉(xiāng)親將靈柩抬至墓地。
葬埋
靈柩至墓地,拆去靈轎,安放于墓穴,“獻食罐”置于棺前,孝子、孝女反向繞墓穴三圈,將所執(zhí)哭喪棍放入墓穴,“引魂幡”插于棺上,遂號哭于墓旁。靈柩由抬棺者掩埋,之后,子女燒紙于墳前,原路返回,至村口跪等掩埋棺柩歸來的鄉(xiāng)親。
復三
葬后三日,近親晚輩隨孝子孝女攜祭品上墳祭奠,并為新墳添土,謂“復三”,亦稱“圓墳”。自死者逝世之日起,每七天上墳燒紙一次,至“七七”燒紙后即摘孝,謂“燒七紙”。至百天,死者之女執(zhí)柏枝,并飾以百朵白花,隨死者晚輩上墳燒百日紙。
喪葬為民間大事,舊俗儀式繁雜,極事鋪張,且?guī)в袧夂竦拿孕派?,如看風水、擇墳地等。父子之間、子先亡不能入祖墳;夫妻之間,妻先亡亦要“寄埋”,待夫亡后始遷于祖墳。
建國后,提倡破除迷信,喪葬儀式從簡,六、七十年代,“破四舊”風行于世,封建迷信儀式漸少,近年又趨復蘇,新舊儀式雜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