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嘉定孔廟 吳中第一的孔廟
晨軒桑
上海嘉定孔廟坐落在城中法華塔南首,始建于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規(guī)制崇宏,甲于他邑”,有吳中第一之稱?,F(xiàn)存建筑雖僅原來的十分之六七,仍不失為目前國內比較完整的孔廟之一。
嘉定孔廟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700多年中,計整修、重建、增建70余次。現(xiàn)占地17畝,廟制部分有:大成殿一座5楹,前有月臺,東西廡各12楹,大成門3座5楹,東西角門1楹,洋池1泓及石橋3座,欞星門3座;“仰高”、“興賢”、“育才”石柱牌坊各1座,連接牌坊的石欄10余米及石欄桿望柱頭上的石獅子72只,名宦祠3楹,土地祠1楹,禮門3楹,鄉(xiāng)賢祠3楹,忠孝詞1楹。學制部分有:明倫堂5楹及前軒3楹,禮門3楹。
孔廟建筑體制規(guī)模不大,開始僅有大殿和化成堂。淳祜九年(公元1249年)又在大殿前黃泮池,及石橋門前造“仰高”、“興賢”、“育才”3座牌坊。過了14年又重建大殿,命名為大成殿。延至元代又改建化成堂為明倫堂。
孔子在我國有圣先師之稱,歷代帝王對孔子都極盡推崇,尊為萬世師表。在我國古代地方府、州、縣的學校都設在孔廟內,孔廟因此又叫廟學、學宮。上海嘉定孔廟在古代也是嘉定縣學所在地,與嘉定城中的匯龍?zhí)豆珗@毗鄰,是目前國內比較完整的縣級孔廟之一。
孔廟大門前的甬道東西兩頭各有一座高聳挺立的牌坊,分別是建于宋淳佑九年的“育才”坊、建于元至正十三年的“興賢”坊。兩座牌坊表示了孔廟辦學校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人才,選拔有才能的人。
在孔廟大門正對面豎立的是建于明萬歷十四年的“仰高”牌坊,“仰高”二字出自《論語》“仰之彌高”,意思是贊揚孔子的學問博大精深。這三座牌坊氣宇軒昂,并有石欄連接,在欄桿望柱上端雕刻有72只石獅,象征著孔子的72位賢徒。
在“仰高”牌樓后是始建于元代的欞星門,這是嘉定孔廟的第一道門,欞星門是三門石柱式的牌坊,石柱喻示儒家思想頂天立地。欞星門的兩側分別為文門和武門,文官走左文門,武官行右武門。中間為狀元門,門楣上雕鯉魚跳龍門,只有高中狀元才有資格走此門。欞星是古代天文學上的文星之一,用欞星的名字命名此門,表示天下文人學士皆集學于此。
進入欞星門,可見一呈半圓形的水池叫做泮池,它開鑿于南宋時期。在池上跨著3座并排的石拱橋,其功能同欞星門一樣,只有高中狀元者才有資格走中間的橋?!般奔础鞍胨?,在中國古代,天子之學叫做辟雍,鑿池圜水,諸侯之學叫做泮宮。池如半壁,半于圜水,所以稱之為“泮池”。
大成門是孔廟的第二道門,“大成”是孟子對孔子的高度評價,意思是贊頌孔子的學說集中了古代文人的思想智慧,達到了集古圣先賢之大成的至高境界。大成門的左右有7只昂首伏著的赑屃,贔屭背上馱了七塊石碑,石碑上的文字主要記載了元、明、清以來修廟、捐獻和縣學以及祭孔活動的情況。
過了大成門,中間一條筆直的甬道通向孔廟的主體建筑大成殿。大成殿建于南宋年間,是孔廟內宮殿式主體建筑,也是孔廟的核心,是祭拜孔子的正殿。整座大成殿建筑坐落在高大的磚石臺基上,重檐飛翹、巍峨雄偉,中間的御路石階上浮雕海水龍紋。
大成殿的大堂是擺放孔子塑像的地方,進入殿中,見一尊孔子塑像高居廟堂之中,峨冠博帶一派“大成至圣先師”端詳、慈善的面孔,頗具圣者風范。
孔子塑像的頂橫梁上有清代帝王所題的橫匾,康熙的“萬世師表”,嘉慶的“圣集大成”,光緒的“斯文在茲”,雍正的“生民未有”,意指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這些這些橫匾都是對孔子的肯定與褒揚。
在孔子塑像前還擺放了許多祭祀孔子時所用的編磬、編鐘、古琴、笙蕭等樂器,大堂四周的墻上還畫有關于孔子的故事。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孔子與七十二弟子的塑像,七十二賢士神態(tài)迥異,個個氣質非凡,舉手投足間透出一股溫文爾雅的氣質。
大成殿東西旁各有十二間,稱為東、西兩廡。東西兩廡原是名宦祠、名賢祠、鄉(xiāng)賢祠,原來是供奉孔門弟子和歷代名儒牌位的地方,現(xiàn)在已作為嘉定博物館的歷史文物及藝術品陳列室。
有趣的是,在大成殿的屋檐瓦片上都站立著一尊儒學者的塑像,非常的壯觀,如今這些屋檐瓦片也都成為孔廟一道獨特的風景。
孔廟內有很多的石碑,大都集中在大成門、大成殿、東廡廊壁上,在大成殿后面還放置了很多收集而來的石碑、墓志,多為清代遺物。在孔廟內還有一條碑廊,是修理孔廟時,將歷年收集的碑刻嵌于壁間,內有歷代書畫家的書法藝術,其中有黃庭堅、文徵明等的珍貴手跡。
孔廟東部的明倫堂是歷代儒生講學集會之處,建筑別致,3間寬敞的廳堂,前設抱廈,兩邊又有粉墻漏窗,墻外有小院,院中種植有桂柏樹木及花草。明倫堂中陳列著中國歷代科舉考試的史料。
嘉定孔廟現(xiàn)為中國科舉博物館,里面布置了“科舉制度沿革”、“科舉與儒學”、“科舉與社會文明”、“科舉考試程序”、“科舉與教育”五個展廳,分別介紹了中國歷代科舉制度產生的歷史,以及科考的整個過程,是了解科舉制度歷史的理想場所。科舉制度是中國首創(chuàng)的一種選官制度,科舉創(chuàng)始于隋代大業(yè)元年,廢止于清光緒31年,整整延綿了1300年的歷史。它的“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yōu)取士”原則,替代了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為出身寒門的人士進入仕途,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
科舉博物館展出了與科舉制度相關的文物展品1000余件,其中有幾卷狀元、進士的科考試卷全卷展示。這些試卷有清雍正元年癸卯科(1723)的《武進士張殿試卷》、清乾隆五十年(1785)的《進士貴徵殿試卷》、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的《江南鄉(xiāng)試第1-3場題目》。
這里展出的科舉文物中有許多是由民間收藏家提供的,包括《四書齋旨》、《經藝五類》兩套用在清代考場中的微型作弊書。這些作弊書體積很小,字體還沒有芝麻大,印工精良。其中還有考生作弊用具“麻布坎肩夾帶”、“絲綢夾帶”等,很多都是鮮見的科舉文物,十分珍貴。
科舉博物館內介紹了中國在1300年的科舉考試中,共計產生了數(shù)百萬名舉人、近11萬名進士、700余名狀元,他們來自不同的階層、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會背景。在歷史上,中國社會中的絕大多數(shù)知識分子都與科舉制度有著不解之緣。中國歷史上不論是安邦治國的名臣,還是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家,抑或是才華橫溢的文學家,有不少出身于舉人、進士,其中不乏科舉奪魁的狀元。
孔廟內播放的古樂,緩緩流淌著,讓人心境平和,有種渾然忘我的感覺。我佇立于孔子像前,頓時肅然起敬,此時,腦海里思忖著,早在2500多年前中國便出了這樣一位先哲,令華夏子孫乃至世界各國都對其崇拜不已,這不能不說是中華民族的一大自豪,孔子深邃的思想不僅屬于中國,同時也屬于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