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禮儀習俗
香天子
生育誕辰
舊俗孕婦懷孕,娘家提公雞探望,叫催生。懷孕期內忌食兔肉,免生缺嘴兒女;接近產期,忌見穿紅衣者。孕婦難產,在住宅大門口張魚網。
嬰兒落地,第一個外人進門謂之“踩生”。如來人是多子多福者,主人溫酒端茶相待;如果是孤寡人或手持鋤頭,簸箕等物者,則盡量回避,自認晦氣。
嬰兒誕生即鳴放鞭炮并隨即向娘家報喜。報喜禮物,生男則提公雞;生女則提母雞。邵東等地,生男從大門外放炮到堂屋內,生女則從堂屋內放炮到大門外。娘家不受禮,并回贈糧米,衣服、紅包等。嬰兒出生,一般先取個吉利乳名:龍兒、鳳兒、福兒、喜兒;有的則以“賤”代貴,狗兒、牛兒。
小孩初生,即有算命先生上門排算八字,并用書面形式記錄好,獻給主人家,叫做“送官書”。如果八字帶煞,便將小孩寄名,或改取僧名,年年往寺廟庵堂朝香獻貢。富家子弟還買來窮人兒子送往庵寺作為“替僧”,或認巖石、松柏、橋梁、碑等為干爺娘,取名“石伢”、“松伢”、“橋伢”、“碑伢”等,每逢生日或新年,便前往巖、松、橋、碑前焚香禮拜。還有認人為親娘親爺?shù)模J定后往來密切。
嬰兒下地三日,用艾葉、過路樟、九里志、萬歲藤、金銀花藤等煎水洗澡,邊洗邊唱念祝禱歌謠,如;“娃娃洗了過路樟,十里過路九里香;娃娃洗了萬歲藤,易養(yǎng)易帶長成人?!毕丛钑r,香油涂身,以祛穢免疫,俗稱“洗三”。然后給嬰兒穿上新衣,抱至大門邊,邊用棒槌敲門,邊喊“嘿嗬、嘿嗬”,名日“嚇巖鷹”,可以使小孩膽大有為。這天,親友來賀,叫“打三朝”,主人辦席待客,并分贈紅蛋等物。女兒在滿月前三天之內,男孩在滿月前后三天之間,給嬰兒剃除胎發(fā),留下腦氣門部位不剃,剃下的胎發(fā)由父母收藏。剃頭師傅吃過酒飯,收受香桌上敬奉祖先神靈的升米紅包,并說吉利語。對小孩不可直稱長得嫩胖,乖巧,要反稱長得丑,像狗一樣。小孩出生百日,開始吃飯食葷菜。一般選用鯉魚、豬尾、豬嘴、豬腸和三個肉丸子,每樣喂一點,外婆家贈送“記性粑”(糯米粑)、柏枝(諧百知),還有贈戴長命鎖的,一般戴到十二歲左右解鎖。
小孩第一次坐搖窩到外婆家,稱“移窩”。外婆家將小孩帶來的喜餅分送給鄰居,待小孩回家時,外婆及各鄰居又回贈錢米衣物,鳴炮相送。
小孩周歲,親友送禮祝賀,家長宴請款待并舉行“抓周”活動,占卜小孩前途。抓周時將算盤、書、筆、糖果、錢幣等擺在小孩面前,讓其隨意抓取,最先抓到什么,便預示小孩將來的愛好。
祝壽。無論大人小孩,每逢誕辰,必須改善飲食,叫過生日,一般男慶虛歲,女慶實歲,稱“男上女滿”。小孩過生日,稱“長尾巴”,也有叫“黃狗過田凼的”。山區(qū)有的過生日,早餐吃素,叫吃報母齋。六十歲以上,逢十則叫慶大壽。慶壽前,將請柬分送親友,壽誕先晚行祝壽禮,壽主居上座,接受晚輩禮拜,俗稱拜壽。禮畢,以米粉招待,叫吃長壽粉。壽誕之日,親友贈魚、肉及壽聯(lián)、壽匾等,主人盛宴待客,座次講究班輩、年齡大小,言談舉止,皆循規(guī)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做生簡單一點的,煮幾個雞蛋給壽主吃;講究一點的仍然請宴,誕席散時,贈送蛋糕。
婚娶
舊俗議婚,男方接女方生庚后,壓在神龕香爐之下三夜,家中無不祥之事,便可合婚。
訂婚時,男方準備庚帖,即紅鸞箋與綠鳳柬各一張,稱鸞鳳書,庚帖里層左邊寫男的生庚,留右邊由女方填寫,再請媒人送往女家。女方將女的生庚填好后,留住象征男方的鸞箋,送回代表女方的鳳柬,稱為撥庚。庚帖也有用龍鳳書的,紅書為雙龍圖案,綠書為雙鳳圖案。
綏寧、城步一帶舊婚俗,舅權極大,姑娘的女,要優(yōu)先嫁舅家,舅家無子或表示不同意時,方可與別人議婚。訂婚時,媒人帶老油紙傘一把,置放女家堂屋的神龕上。女方背后取下紙傘,將事先備好的花布和絲線彩球藏于傘內,讓媒人帶回男家。彩球即為訂婚信物,要永遠保存,一旦離婚,必得退還彩球才算了結,當媒人及其他來客宴飲時,一聽到爆竹聲響,媒人便立刻取傘往回走,守候門口的婦女同時擁上來,將泥巴往媒人身上涂抹,直追到離家五百米處才止,身上沾的泥巴多,象征女方對親事滿意。
迎親時,轎門懸著古鏡,轎上掛著馬燈。彩轎到達女家大門口,其親戚會把門關上,待男方從縫里塞進一些線,才給開門,叫做“擋親禮”。新娘出嫁前,家長要邀請年齡相仿的未婚女伴,陪吃一席酒,叫“待女”。還會約閨中姐妹及姑嫂等,執(zhí)手邊哭邊唱,叫哭嫁。新娘由兄弟背上彩轎,不讓雙腳沾地,上了轎,女方親友隨轎掩泣而送,待新郎在途中多次勸回,并投以“回步禮”,送者才依依告別。彩轎抬到男家停在大門外,男方殺雄雞祭祀后,再抬至堂屋前,安放約一小時,新郎才去開轎門,稱為“壓性”。
許多地方在迎親彩轎后用米篩插箭三支,還要兩個兒童扮成紅包巾,綠包巾行于彩轎前。彩轎回到男家大門口,門檻上預置瓦一片,上罩米篩,下放谷七粒,新娘出轎,要用腳將瓦踩破,表示弄璋(生男)不弄瓦(生女)。隆回北面區(qū)鄉(xiāng),在彩轎進入男家中堂時,一人擎?zhèn)悖趧偝鲛I門的新娘頭上一張一收,連續(xù)三次以壓煞。新娘進屋時,新郎要站在高處,將來才可超過女方。武岡一帶有用火把迎親的,火把用麻稈、葵桿、竹片扎成,長數(shù)尺,中間纏上紅紙,當送親隊伍一出現(xiàn),兩個十二三歲的迎親伢子,一左一右,出大門迎親。
新婚夫妻到新娘娘家去,叫回門?;亻T那天,不能留宿,必須當天趕回。如兩家相距太遠,就等滿了月才回門,但不論留住多久,必須夫妻同歸。有的則是在婚后次年的春節(jié)回門。清代至民國初年,婦女訂婚后夫死,提倡“守望門寡”。結婚后夫死,更是守寡終身,不得再嫁。夫妻關系惡化,如有女子私奔,族間有處以沉塘溺死者。如因丈夫死后生活困難而改嫁的,婚禮必簡單,不動鼓樂,不拜堂,不鬧洞房,轎子不從娘家正堂屋出門。五·四運動以后,青年婦女守寡者日益減少。
50年代后,人民政府提倡婚姻自由,寡婦再嫁為法律所允許,同時也允許離婚男女再行復婚?;槭掠赡信嗄曜灾?。議婚、訂婚多由雙方交換信物或合影留念。有的征得家長同意,由男方設酒會、舞會招待親友,宣布訂婚。結婚儀程也大為簡化,到政府取得結婚證后,各自按經濟情況辦筵席,請主婚人宣布,親友聚會熱鬧熱鬧。80年代后,嫁妝、筵席逐漸講究,興鬧洞房,講戀愛經過,但舊俗的繁文縟節(jié)不再恢復
。
喪葬
病人咽氣前,兒孫輩跪于床前送終,如其神志尚清,就吩咐遺言。有的兒孫外出趕不到送終,就喂參水“吊氣”,拖延時日。氣絕即放銃一響,鞭炮一掛以報喪。停尸板腳下點一盞燈。用柏葉水沾白布給死者洗身,裝殮。裝殮衣服要成單數(shù)。死者口里含七粒米,叫作帶糧走。
綏寧等地凡六十歲以上的人去世,腳要踩一籮谷,谷存給子孫吃。人要坐著死,與生兒女要坐著一樣,同稱“坐生坐死”。母親死后,要先通告舅家,舅父母來到,備“報恩餐”招待。孝子要跪在舅父母面前。舅父母對去世情況,予以了解和分析,叫做“分真”。再給外甥講些好話,叫作“討好”。父親死了,跪向伯叔輩請求分真討好。平時,孝子對父母不好的,會久久跪著,聽從教育,許可起身才能站立,然后死者入殮。人死去三天內,要找一塊像人形的石頭背回
家中供奉。死者是女,則在巖石前供一盆水和一把梳,是男則供以煙葉。每天還要供奉餐食,三年后,才把巖石埋掉。
安葬前,要打道場超度亡靈,孝眷披麻戴孝,穿麻織品長衣,頭戴由麻布做成圓圈、前邊綴上六顆白棉花的孝帽,并拖上麻布長頭巾,腳穿麻鞋和白布襪子,手持孝杖,稱作“成服”,并請人唱喪歌或唱戲守夜。出殯不論墓地遠近,抬棺的繞道緩行。有的地方抬棺的要走鄉(xiāng)間小路表示死者對家鄉(xiāng)的留戀和告別。綏寧等地老人死了,棺材埋尸之外,還要用華美的窯缸將死者的生庚八字寫在里面掩埋,叫做“埋魂”。
1949年后,各地喪事改革從簡。一般出訃告,開追悼會以悼念死者。城市推行火化,在殯儀館或死者生前所在單位舉行追悼會,親友吊喪,送以花圈、祭幛,出席追悼會。鄉(xiāng)鎮(zhèn)也開始推行火化,土葬者亦減少了很多1日俗禮儀。80年代起,出殯時有動用汽車、旌旗為前驅的,送葬人員多,沖炮喧騰,花圈直徑高達3~5米,祭墳修墓比過去增多而且講究。
人情交往
親戚朋友之間,逢年節(jié)、壽誕、喜慶,互相探望、慶賀。邵陽有“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的習慣,初一這天一般是在家里給大人拜年,也有鄰居互拜;初二,女兒女婿給岳家、舅家拜年。新寧地方正月初八接女兒、姑娘回家小住,正月初十左右,岳父、舅父去女婿、外甥家看望;五、六月間岳母看望女兒、女婿,叫“望夏”。平時敬客,與客人見面或分離,相互抱拳作揖,民國以后逐漸改為握手。有客入室,須起身相迎讓坐,敬煙茶要用雙手。客人在座不責備家人,不打罵小孩。有長者在座,不搖頭晃腦,不蹺腿、不亂笑??腿苏勗挘浑S便插嘴??腿吮姸啵氈鹨徽泻?,不得疏漏一人??腿烁孓o,須起身相送出門。客入主門,雨具不帶入室內,并忌帶中草藥及紙線、香燭和白布等物。主人敬煙茶,要雙手接取。不經主人招呼,忌入內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