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臨沂文化地標 井神樓子
致欣君
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氣質(zhì),也是離人們生活最近的藝術。每個城市的每個時代都可能會有一個或多個地標式的建筑,這些建筑可能是直入云霄的高樓大廈,可能是一座飽經(jīng)滄桑的文物建筑,也可能是埋藏在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一段老城記憶。
一提起井神樓子,很多老臨沂人的記憶就復蘇了,“井神樓子”堪稱臨沂老城市井生活的“活化石”,它蘊含著深厚的民俗記憶,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閱歷了眾多的人生悲歡離合,承載了一方老臨沂人的親切回憶。
1734年(清朝雍正十二年),臨沂縣升格為沂州府,置府郭蘭山縣,共轄1州6縣1衛(wèi),即:莒州、蘭山(原為沂州直轄區(qū)域,1734年置縣,為沂州府郭縣,治所在今臨沂城)、郯城、費縣、沂水、蒙陰、日照、安東衛(wèi)。乾隆十八年(1753年),知府李希賢來沂州任職后,鑒于下屬7縣科舉考生皆需長途跋涉赴數(shù)百里外的青州或曲阜趕考,人力、物力太過浪費,就多方籌資選址在今考棚街路北,八小集巷以西,考棚西巷以東,五圣堂廟以南的地方修建起了沂州考院,從此蘭山、費縣、郯城、沂水、蒙陰、莒縣、日照的考生們再也不用長途跋涉去曲阜趕考了,沂州府百姓皆稱贊這是一大善舉。這座考院(俗稱考棚)一直沿用到清末廢科舉。以后就改為學校了,它一直是山東省第五中學的校址,直到日偽時期被日寇占用并遭破壞,而現(xiàn)在留給后人的只有幾張珍貴的考院老照片和一條以其命名的街道——考棚街。
沿著考棚街向東路北是原沂州府治舊址,再向東與沂州路相接,丁字路口處正對著考棚街有一座二層閣樓,俗稱“井神樓子”,它是這一帶的地名標志。這座閣樓最初修建在明代,因為歲月滄桑,詳細年月及過程已不可考?!熬駱亲印毕聦邮谴u石結構,上層是一座閣樓,因樓子座下有一口水井,故稱井神樓。據(jù)臨沂文史大家劉家驥先生的《考棚街話說考院,井神樓閱盡春秋》一文記載:井神樓子上供著關公,塑造得甚是精美,特別是閣門上有清末本地翰林莊陔蘭寫的對聯(lián):馬過五關思漢鼎,花開三月想桃園。書寫得甚是精美。每年正月這里又是鬧花燈最熱鬧的去處,樓前要扎一座鰲山和一座燈棚。井神樓向北可看到北大街繁華,向西可看到考棚街興盛,向南更可看到商店林立、車馬如流。
據(jù)劉家驥先生考證,當年老沂州府考棚街上的這座“井神樓子”,既是地方民間祭祀“井神”的井神廟,又是祭祀“財神”的關公廟,可謂兩廟合一,經(jīng)濟實惠。其實,這座當年堪稱沂州府“地標”的“井神樓子”,是我國古代一個源遠流長的民間信仰——“井神”崇拜的珍貴實物遺存。井神,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神靈之一。據(jù)《白虎通·五祀》中說,五祀者,謂之門、戶、井、灶、土,我們的祖先在遠古時代就有祭祀井神等五種“家神”的民間習俗了。井神管轄水域的范圍雖說較小,但它的重要性絕不亞于江河湖海諸神。古代,絕大部分居民的吃水、用水都是依靠水井,北方的許多農(nóng)田用水也要靠井水來補充,人們認為天下所有的水都是相通的,何況井神?
在古代,祭井神的習俗各地差不多,一般在除夕封井,大年初一不能到井里挑水。據(jù)說大年三十,井神要向東海龍王報告供水情況;而大年初一,上界神仙下凡要來檢查,因而初一不能挑水,而初二挑水,也要供祀井神,以祈求全年用水充足。新打的井,更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以“接”井神。同時,誰家娶妻生子,也要祭井神,因為是新添人口,所以要向井神“報到”(戶口)。但孕婦是不能上井挑水的,一是怕沖撞了井神,二是怕由于過重的挑水運動而影響胎兒的健康成長。在原始落后的鄉(xiāng)村居落,井神一般沒有塑像、廟宇,人們就在井臺上舉行一個簡單的祭祀儀式。而在經(jīng)濟發(fā)達人煙稠密的市井地方,祭祀井神的儀式就比較隆重,皆有地方頭面人物組織眾人出資興建的井神樓、廟宇等建筑,或簡或繁,或樓或閣,老沂州府的這座“井神樓子”,正是這樣一座民間專門祭祀井神的地方民俗建筑。
在中國古代,井神是誰,各說不一。據(jù)說民間最有名的井神,要數(shù)柳毅井的柳毅了。據(jù)《巴陵縣志》記載,橘井即柳毅傳書時入洞庭龍宮下水的地方。在唐朝儀鳳年間(676-678),書生柳毅赴京應考落第,回途中經(jīng)過涇陽,救起受到?jīng)荜栃↓埮按亩赐埦瑏淼蕉赐ズ诰秸业介倬?,直下龍宮,把小龍女的不幸遭遇告訴給了洞庭龍君的弟弟——錢塘龍君。錢塘龍君大怒,化身百丈赤龍滅了涇陽小龍。后來,龍君招柳毅為婿,留他居洞庭水府,主管洞庭水府與人間的進出口——橘井。自此,柳毅就成為當?shù)貜V為傳頌的井神。
在沂州府古城,人們敬奉的井神是何方神圣?尚無準確考證。但古往今來流傳在沂州府民間的一些民俗和傳說,可從一個側面證實“井神”的民間存在和文化傳承。在老臨沂人的傳說中,“井神樓子”下面是一口大井,井里的水是與大沂河相通的,有人給兩只大白鵝尾巴上綁上紅布條,放入井中,只見白鵝一頭扎入水中不見了蹤影,等了半天也不見它們浮出來,以為在水下憋死了,或是被井中怪獸給吃掉了。哪知,幾個時辰后人們在不遠處的沂河水面上,看見這兩只尾巴上綁著紅布條的大白鵝正在歡快地嬉水。人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便找來兩只大白鵝再次如法炮制,果然如此。附近百姓皆驚奇不已,紛紛抱來自家的大鵝、鴨子,做上記號放入井中,一兩個時辰后,果然都在沂河上找到了帶著記號的自家的鵝鴨。從此,人們對這座“井神樓子”的神力深信不疑,香火日漸旺盛。
在臨沂地區(qū)的民間節(jié)俗活動中也可見祭祀“井神”的儀俗蹤影。舊時春節(jié)民間有貼井神聯(lián)和封井之俗,即在除夕這天在井臺貼上井神聯(lián):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同時將神祃放在篩子里,置于井臺,一直到初二、三或初三、四,這幾天不能挑水,春節(jié)后第一次挑水,則要燒紙祭祀井神。也有民間傳說,“井神”大年三十要去東海向龍王作年終匯報,初二回來,并恭候玉皇大帝視察,所以初二挑水叫“搶財”。二月初二龍?zhí)ь^日,民間也有清晨汲井之俗,并要在桶里擱幾枚銅錢,稱“引錢龍”,貯滿水缸稱“聚財”。此外,在其他的四時八節(jié)也要用蜜餞之類供井神,以求井水甜美、豐沛。
劉家驥先生的《天旱求雨拜眾廟,急救時疫送瘟神》一文還記載了這樣一段老臨沂民間求雨的民俗故事:過去,老臨沂民間遇到旱天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求雨。向誰求呢?當然是龍王。臨沂城內(nèi)外共有四座龍王廟,城隍廟西側的龍神祠,東城樓上四海龍王廟,東大河渡口處的青龍寺,北關祊河岸上的龍王廟。如果多次求雨不靈,人們心急如焚,就只好去改求關公了,在井神樓前扎起彩棚,給關公上香許愿,然后奉關公命令去“請龍牌”,派一馬隊去到江蘇宿遷縣一深水淵中去摸“龍牌”。即一潛水員到淵底摸上一個刻有龍王的銀牌或銅牌,用紅布包上帶回后供在井神樓上,這時已到舊歷五月十三了,俗稱這天是關公磨刀的日子,當然也是自然的氣候降雨的季節(jié)了,故往往能下雨,皆道是關公顯靈。天降喜雨后,要在井神樓前唱三天大戲以謝關公和井神。
彈指間,三百多年的日月春秋如白駒過隙,“井神樓子”伴著沂河上的日出日落,伴著悠悠洗硯池的墨香和縷縷小巷里的糝香,閱盡了老臨沂城的世事紛繁悲喜滄?!遍y軍的入城,日寇侵略軍的屠城,解放臨沂城的浴血激戰(zhàn),還有新四軍第一副軍長羅炳輝的葬禮靈車由此經(jīng)過,國民黨“王牌”師長張靈甫的靈車由此南下,“活閻王”土匪王洪九匪幫由此逃跑,日偽漢奸由此押赴刑場……可惜的是,“井神樓子”最終還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被拆除了。
文化的生命力是最強勁的。2014年,“井神樓子”原址所在的老東關社區(qū)拆遷改造,復建老沂州府“地標”建筑井神樓子被作為重點文化項目列入規(guī)劃,并順利在原址復建,貫穿商業(yè)街的井神巷從北到南還布置了四處牌坊,從北至南依次為漢、唐、宋、明清風格。同時,改造新建社區(qū)中以復建“井神樓子”為龍頭的古城街區(qū)還參照古代城市建設里坊制設計,按照自然景觀及臨沂本土歷史文化名人分別命名了十四坊:湯泉坊、疊翠坊、拖藍坊、積雪坊、凝冰坊、曉霽坊、雙月坊、普照坊、逸少坊、臥龍坊、映光坊、清臣坊、銀雀坊、臥冰坊。原有的挑水巷、井神巷等古街巷名也在“新東關”中保留使用,最大限度地在片區(qū)開發(fā)建設中還原了老沂州府的古城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