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撫州東鄉(xiāng)王安石宗祠(2)
良驥氏
上池村舊時一直成立有文會(即科甲舉子,秀才等組織的文人協(xié)會),每年正月初三日,學子們都雅集在世宦祠內(nèi),向伯祖考王安石的遺像瞻仰朝拜,以示后輩崇文尊祖之意,俗稱“尊學?!?。這種儀式直到解放后才停止。
“西引寺”:在上池村西約二公里處白云峰山下。為王安石夫人陳氏奉祀之寺。有奉田一莊(五十畝為一莊)后人諧音稱為“西梅寺”,寺現(xiàn)已塌毀,墻腳依稀可見,殘磚斷瓦有存。此山、寺皆屬上池村,解放后劃歸離上池村西約一公里處的墩頭村。“西引寺”在上池村舊基圖上有繪址。
“龍安殿”:在上池村西南約二公里處,殿建在龍安崗上,龍安崗與青山(山名)連成一線,舊為上池村屬地,解放后劃歸離上池村西南約二公里處的新莊村。王安石作有“送和甫龍安暮歸”詩:“隱西南月一釣,春風落晚澹如秋,房櫳半掩無人語,鼓角聲中始欲愁?!?/p>
龍安殿倒塌后,村民將殿里原先的磚瓦、木料及“龍安殿”石匾額搬回上池村內(nèi)西林社公殿旁重建,也叫“龍安殿”。為了有所區(qū)別,上池村民稱龍安崗上的龍安殿為“老龍安廟”。后重建在上池村的龍安殿在“文革”被毀,現(xiàn)存遺址。在上池村舊基圖上對原龍安殿和后建龍安殿都有繪址。
“荊公橋”、“荊公陂”:在上池村西約半公里田坂間。據(jù)傳始建于宋,為紀念王荊公,故名。原橋毀,里陽村1931年重修《王氏宗譜》中有明故王輯撰《重建荊公橋記》。東西向,橫跨瀧溪巷。橋為二墩三孔,花崗石構(gòu)造。屬常見簡易橋梁。長10米,寬0.95米。原先橋頭有“上池荊公橋”五字大石碑,高約三米有余,現(xiàn)不見蹤跡,但還存有明朝正德年所刻“荊公橋記”刻石,惜文字漫滅難認。荊公陂即橋下的水陂,現(xiàn)在村民稱之為“細陂潭”。荊公橋、荊公陂遺跡俱在。在上池村舊基圖中也都有繪址。
“西林梅園”:在上池村內(nèi)西邊。王安石和其次子曾在此賞梅,有《西林梅玉》詩存:“杜家園內(nèi)好花時,上有寒梅兩三支,日暮欲歸巖下宿,為貪香雪故來還?!焙髞泶藞@一直成為上池村西林社公殿,是上池村民時節(jié)時祭祀之所?,F(xiàn)西林社公殿在“文革”中被毀,然而其墻腳及大門旁邊兩塊石墩尚在。旁有重建的龍安殿,“文革”中亦被毀。西林社公殿,在上池村舊基圖中有繪址。
“安上公祠”:為王安石幼弟王安上所建的祠堂。王安石雖然卜居上池并曾筑別墅居住過,但終因國事,而故土之居不可得,唯命幼弟安上永居自己親手開辟的上池村,是故上池王氏都是王安上的嫡孫。上池王氏后人為祖考王安上建立了一高大祠堂,以示追思之情,也同時得以懷念開辟上池村的伯祖考王安石。安上公祠座落在上池村中心,在上池村舊基圖上看,祠堂高大巍峨,雄偉壯觀。安上公祠在“文革”中被毀,遺址尚存?,F(xiàn)猶存兩旁大門的石匾額,一書“敦倫”,一書“飭紀”。
“荊公別墅”:又名“十家書院”。據(jù)上池村族譜記載,宋嘉祐六年(1061),王安石在上池村后辟有一地,建了一棟常肇居別墅,后人稱其為王安石別墅。此別墅為兩層三進、三廳,有房20多間,后改為“十家書院”由十家房管理修繕。上池、源里兩村均有子弟入學讀書,歷代以來,書院培養(yǎng)了許多優(yōu)秀人才。別墅占地400多平方米,外圍墻右開有大門,上書“別墅”二字,中間是口池塘,池塘正中的圍墻上書“浴云池”三字,左有竹林,有大樟樹三株,梅花樹一株。之后是內(nèi)圍墻,左、右開大門,分上、中、下三進;中廳對稱開了兩個四方天井,室內(nèi)陽光充足,空氣清新;上廳左樓開著園窗,對映百葉陂,晴天夜晚可看到月亮。窗上方有木質(zhì)匾一塊,書“聽月樓”三字。恬靜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是上池學子居住和讀書的好地方。王安石多次曾想長于此地沐浴云池,靜聽月亮中的神仙故事。后有位私塾先生曾撰對聯(lián)一副:“聽月樓臺伴我圖書千古秀;浴云池上宜人花鳥四時春”。荊公別墅在土改時分給多戶村民使用,因未修繕,目前,只留得斷垣殘壁。
“荊國世第”門樓:在上池村內(nèi)南邊。磚、木、石結(jié)構(gòu),坐北朝南,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7米,深3.2米,寬8.4米,門樓上石匾陽刻“荊國世第”四大楷字。此門樓相傳為王安石弟王安上后裔在宋時所建,后歷遭火劫,民國元年(1911)第五次重修,并立有煙火柴草禁牌刻石。門樓對面有一方池塘,門樓與池塘間有一片空地,豎有歷代上池王氏后裔眾多中舉、登進士第者的旗桿石。現(xiàn)上池村內(nèi)還散落有很多塊旗桿石。門樓及“荊國世第”石匾俱在,對研究王安石故里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
“總門里民宅”:位于上池村。同治八年(1869)王來起建。王來起諱文輝,字學庸,號已山,太學生。曾在湖北老河口開辦冶煉業(yè)。總門里房屋四周繞以圍墻,北端設(shè)一總門出入。圍墻內(nèi)主體建筑為七棟,現(xiàn)存五棟和書屋、客廳住宅。住宅面寬24.5米,進深25.5米,占地面積624平方米。每棟均三廳堂,兩天井,穿斗式梁架,中間有側(cè)門相通。東上三棟住宅總面寬35米,進深25米,占地面積875平方米。坐東朝西。東側(cè)一棟客廳“自新齋”面寬10米,進深26米,占地面積260平方米。三開門,內(nèi)設(shè)四廳堂,三天井,均為磚木結(jié)構(gòu)。
“仙官橋”:在上池村西半公里處,始建于宋代。東西向,跨瀧溪港,二墩三孔石橋,橋長14米,寬1.2米。當年王安石乘輿經(jīng)過此橋返回故里,留有《瀧溪晚煙》詩篇為紀。橋旁原建有廟宇“仙宮殿”,毀于解放初。上世紀60年代重建“仙宮亭”。
“半山書院”遺址:“半山書院”始建于北宋時期,在村東明珠峰東南半山腰,原名為“云峰書院”,王安石祖父王用之去世,安石隨父親王益從韶州返故里居喪,曾在云峰書院就讀三年。因王安石號半山,后人則更名為“半山書院”。王安石在書院就讀時,曾吟七絕一首,題為《云峰早照》。
“明珠古剎”遺址:在上池村東明珠峰頂,山頂平面50余畝,地勢自北向南傾斜。王安石小時經(jīng)常在此玩耍,曾做詩懷念那段無憂無慮的時光。據(jù)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張撰《重建明珠記》載:南朝梁、陳時(502-587),平南將軍周迪建廟于此,名曰“仙源觀”。元末農(nóng)民起義軍占據(jù)峰頂,元將王溥從安仁(今余江縣)發(fā)兵圍攻義軍,義軍敗走,仙源觀被元兵燒毀。明代僧人王印心于萬歷年間在此重建廟宇,取名“明珠古剎”,四周建有院墻,院墻內(nèi)面積約15畝。廟宇坐北朝南,正殿三進,中間兩個天井隔開。中進走廊左右各設(shè)偏門,互通廚房和東側(cè)偏殿、書院和花園等。民國時期金溪紳士傅沖齊主持重修。磚、石、木結(jié)構(gòu),毀于1950年,現(xiàn)有遺址。
“瑤田”遺址:“瑤田”為王安石曾祖父王明的宅居地,為當年王安石居所。有竹林及池塘尚存。后方有釣魚臺,王安石罷相后,經(jīng)常在池塘邊釣魚思考,曾作有《蘭塘隱釣》一詩。如今瑤田遺址已成村民菜圃。為懷念王安石,其侄子伯祥將這塊天然全石命名為“荊公釣魚臺”,在王安石家宅前建一門樓,在門樓上方豎一石匾,石匾陰刻“望重荊槐”表示永遠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