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樣羹 潮汕“人日”重頭戲
晨濰
農歷正月初七是中國傳統(tǒng)習俗中的“人日”(也稱“人辰”、“人生日”、“人勝節(jié)”等)。據現有的文獻記載來看,最早記錄“人日”風俗的是西漢時期東方朔撰寫的《占書》。由于社會的發(fā)展與變化,如今“人日”習俗已在許多地方消亡,然而在潮汕民間,至今仍保留許多與“人日”相關的風俗。
在潮汕地區(qū),人們過“人日”的重頭戲,便是吃“七樣羹”(也稱“七樣菜”)。關于七樣羹,在潮汕民間有多種傳說。
相傳昔日有一個老漢,兒子出洋賺錢,每年都會寄錢或者物品回來贍養(yǎng)他。但是有一年,兒子都沒有寄任何東西回來,也沒有任何消息。到了正月初七那天,老漢確實餓得不行了,就在菜市場撿了一些別人不要的菜回來,然后放在鍋里一塊煮。恰恰就在這個時候,兒子帶著賺的錢和許多東西回來了。村里人認為,老漢吃這七樣菜吉利,于是大伙都在正月初七這天吃“七樣羹”。
另一傳說是有一個遭奸人所害的朝官,流落荒野后曾吃過七種野菜而交好運,復官并高升,誘發(fā)人們吃“七樣羹”。
還有傳說一老婦染重病生命垂危,偶吃七樣菜葉不治而愈,還變得年輕,人們于是感悟吃“七樣羹”之妙而仿效之。
在這一天,潮汕人多用芹菜、蔥、蒜、春菜、芥菜、芫荽、百合,取義勤快、聰明、能劃算、有緣遇、新春發(fā)大財、百事合想、萬事如意。如果換成韭菜,那就是久久發(fā)大財了。汕頭市區(qū)的菜攤,在這一天總將7件菜搭配好“七樣羹”,論把算錢,不計斤兩,人們樂意接受。農村哪一戶欠一兩件菜,在地里采他人一二株湊成七件,也沒人說他是賊。
吃“七樣羹”時,大人常常會教小孩子唱一首歌謠:“七樣羹,七樣羹,大人吃了變后生(年輕),奴仔吃了變紅芽(面色紅潤),姿娘(小女孩)吃了如拋(朵)花?!比藗冋J為吃“七樣羹”有助于身體健康,也反映了潮汕人的性格,如清清白白,聰明勤勞等,以及對新的一年寄托了新的希望和向往。
潮州市鳳凰山區(qū)一帶,自古有正月初七(另有五月節(jié)、農歷六月初六)不接客的習俗?!叭巳铡钡恼鲁跗哌@一天,是一年里的第一個七(即“頭七”),“頭七”是人死后的第七天,死者的家人和親屬在這一天“帶孝”向死者致哀,故這一天不接客。如果在這一天接待客人,便被認為是沒彩頭、不吉利。
在潮汕民間,相傳正月初七這一天如果天氣晴好、人事和悅,就意味著新的一年里人丁興旺、吉祥平安。若恰巧在這一天有孕婦分娩則更為喜慶。
潮汕人基于趨吉避兇的心理因素,“人日”習俗的內容主要是圍繞著人的生命安危而展開,一方面是為了“旺生”,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護生”,它充分體現了潮汕人的生命觀念,以及寄寓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