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安順文廟
古香子
安順文廟又名“府學宮”,坐落于安順市東北之黌學壩,占地約8000平方米,是一座規(guī)模宏大、布局嚴謹、莊嚴典雅的古建筑群。
安順文廟依“孔明丘”的緩坡而建,按規(guī)制沿中軸線對稱布局建筑,形成了一座典制齊備、布局嚴謹、捭闔有致、工藝精巧絕倫的府級文廟。到如今仍保留著明、清文廟的歷史原貌。是中國現(xiàn)存最精致的文廟。
文廟始建于明代洪武初年(約公元1368年),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毀于兵燹,天啟上年(1624年)重建。后經(jīng)清康熙七年(1668年)、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道光十七年(1837年)幾次增建、修復,臻于完備,現(xiàn)存建筑22處。1982年,貴州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西南民族地區(qū)較早建成的文廟之一。有“黔中儒學圣殿”、“中國現(xiàn)存最精致的文廟”、“石雕藝術(shù)的殿堂”之美譽。
文廟前有一座照壁,形如巨大門屏。文廟進門處有“禮門”、“義路”,分別為垂花門?!岸Y門”、“義路”間,聳立一堵透雕石人、石花墻,稱“宮墻”,上方橫額書刻“宮墻數(shù)仞”四字,宮墻左側(cè)腳下,豎一塊條形石碑,刻“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在此下轎馬”稱為“下馬碑”。
府文廟共有四進。第一進分上下兩院。除第四進不復存在外,其余三進基本完好。由于就坡而建,四進建筑物也隨之升高。入得文廟正門至第一院落,內(nèi)有半月形水池,稱為泮池。池上橫跨一座三孔石拱小橋,第個橋孔上方嵌有石雕龍首或獅頭,各各俯視水面。在古代,凡中秀才得從石橋上過,名“游泮”。過泮池橋,可見欞星門,那是一座頗雄壯的石雕牌坊,兩側(cè)還有稱為節(jié)孝祠和名宦祠的建筑,硬山頂式。
第二進大院東西兩端,分別建一幢單間重檐歇山頂亭閣,稱“桂香閣”,“尊經(jīng)閣”。是祭祀時張榜公布祭孔官員名單處。今桂香閣尚存。沿九級石階上,有一座面闊五間懸山頂式建筑,名“大成門”,又稱“戟門”。大成門明間有一對大可合抱、高三米多的巨大楹柱,是整石深浮雕式盤龍石柱,柱礎(chǔ)石獅背馱巨龍。獅首相對,龍身騰躍,氣勢非凡。
第三大院,是由正殿(大成殿)、兩廡和大成門合圍而成的一座四合院。大成殿是面闊二十米、長五間歇山頂式石木結(jié)構(gòu)大殿,建在兩米高的石基上。過去殿內(nèi)供奉孔子、“四配”、“十二哲”牌位。大成殿前廊為一列透雕花落地門窗。殿前明間檐下有兩根檐柱,是用兩塊巨石透雕鏤成的盤龍大柱,柱礎(chǔ)為石雕獅子,柱高近五米,直徑約八十厘米,工藝精湛絕倫。兩條石龍宛如從天而降,龍身時隱時現(xiàn),龍首遙相呼應,栩栩如生。柱礎(chǔ)石獅為雌雄二獅,雄獅足蹬繡球,雌獅懷哺幼獅,口含銅鈴。二獅背負萬鈞,昂首奮吼,形象驍猛異常。它們與大成門外的另兩根石龍柱,同被稱為“文廟四大石雕瑰寶”。
大成殿前廊檐墻處,左右開一門,第四進由此進入。院中原有“崇圣祠”已毀。
安順文廟石雕,體裁廣泛,技法多樣,圖案生動,寓意深遠。尤其是大成殿前一對有著600年歷史的整石鏤空雕云龍石柱,不僅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天圓地方”的天地觀,而且集多種精湛石雕技法于一體,為如今國內(nèi)絕無僅有。相傳,該柱工酬以石粉計付,寸粉寸金。著名古建筑專家單士元、祁英濤先生考察安順文廟時,曾為之驚嘆,夸贊為“石雕藝術(shù)的殿堂”。
安順文廟是中國西南民族地區(qū)較早建成的文廟之一,是明王朝為永鎮(zhèn)邊陲,“以懷柔而教化邊夷之民”,實施“移風善俗,禮為本;敷訓導民,教為先”政治手段的反映。充分體現(xiàn)了明清儒文化由中原向西南邊遠地區(qū)延伸發(fā)展的歷史。是研究西南地區(qū)廟堂文化最好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