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陽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
翠煙寒
洛陽博物館位于隋唐里坊區(qū)西北隅,北臨洛浦公園,南接植物園,環(huán)境優(yōu)美,交通便利,是洛陽市的文化地標。洛陽博物館占地300畝,建筑面積6.2萬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積4.2萬平方米,地下2萬平方米,總投資3.5億元。
洛陽博物館現(xiàn)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河南省優(yōu)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學研究、陳列展覽、社會教育與文化交流諸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建筑外形如方鼎屹立,寓意“定鼎洛邑”、“鼎立天下”。
洛陽博物館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也是中國地方性的綜合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40多萬余件,展出文物1.1萬余件館藏量處于全國博物館前列。
1、乳釘紋銅爵
時代:夏代
飲酒器,“華夏第一爵”。1975年出土于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這件乳釘紋銅爵形體古拙,雖貌不驚人,卻是夏代銅爵中的出類拔萃者,堪稱國之瑰寶。乳釘紋是青銅器上最早最簡單的紋飾。爵是貴族舉行宴飲時的酒具,前有“流”,后有“尾”,流口上有一對傘形短柱,束腰平底,下有三足,一側有稱為鋬的把手。銅爵整體造型舒展空靈,簡練樸素。
爵的基本形制是前有流(倒酒的流槽),后有尖狀尾,中為杯,一側有柄,下有三足。夏代乳釘紋銅爵高22.5厘米,流、尾長31.3厘米,壁厚0.1厘米,窄 長流、尖長尾,針狀雙柱矮小,細腰、瘦腹,扁帶狀扳,三棱錐狀足。腰腹正面裝飾一排乳釘,共5顆,夾在兩道凸弦紋之間。乳釘紋是青銅器上最簡單的紋飾。這件乳釘紋銅爵,前有長流,后有尖尾,宛若一名輕盈舒展、迎風而立的窈窕淑女,周身散發(fā)著俊巧清逸的氣息。
2、獸面紋銅方鼎
1977年洛陽北窯龐家溝西周墓出土。雙立耳,方腹,四柱足是西周早期極難得的上乘之作。該件方鼎可稱為西周方鼎中的第三大方鼎。且鑄作精工,造型俊美。是商周青銅禮器具有典型意義的代表作。
3、母鼓銅方罍
母鼓方罍(léi),1963年,出土于洛陽北窯。整件器型外形穩(wěn)重大氣,器身紋飾華麗,在商代晚期流行一時,是商晚期青銅酒器中的精品。
4、叔牝方彝
1947年秋,在洛陽市郊小李村出土。叔牝方彝呈長方體,是一種典型的西周早期盛酒器,蓋、身、座飾以云雷紋為地的三層半浮雕花紋,其蓋、腹主體花紋為饕餮紋,唯口沿下、圈足及蓋頂上飾一周鳳鳥紋,紋樣繁密工細,鑄造精工。這件器物即為王室重器,是西周時期青銅禮器的典型之作。國內(nèi)僅此一件,彌足珍貴。
5、三國白玉杯
白玉杯是曹魏時期的飲酒器,1956年洛陽出土,選用和田白玉雕琢而成。白玉杯高11.7厘米,口徑5.2厘米、底徑4厘米,背身呈直口筒狀,底部是圓盤狀矮足,大小類似于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小酒杯。整個玉杯光滑平整、線條流暢,沒有任何紋飾,但雕工精美,口沿、筒身、底部轉角處,無一不圓潤明晰。
經(jīng)過漢末大動亂及群雄混戰(zhàn),社會經(jīng)濟凋敝,統(tǒng)治集團無力花費巨資經(jīng)營喪事。另外,是怕陵墓被盜,自古至今,國家興衰交替,亡國之后,陵墓往往被盜挖,墓里放的財寶越多,越容易被盜,所以不如薄葬。沒有任何花紋與雕刻的白玉杯,就是曹魏時期推行薄葬的有力見證。
6、玉璋
玉璋1975年出土于偃師二里頭,該玉璋長48.5厘米,呈扁平長方體狀,前端薄而寬,兩面扁平,刃口略凹呈弧形;后端兩側有齒飾,與兩面齒飾對應處留有平行陰線;長方柄,柄前正中有穿孔。
7、綠松石龍形器
2002年春,在清理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宮殿南院出土,長約65厘米,由2000余片形狀各異、又細又小的綠松石片粘嵌而成,其中,最小的綠松石片直徑僅0.2厘米,厚度約0.1厘米。龍身略彎曲,中部脊線向兩側下斜,全身布滿菱形鱗紋,尾尖內(nèi)蜷。在龍形器尾端不遠處,還有一個綠松石條形飾,與“龍體”近乎垂直。這件綠松石龍形器宛若一條游龍,在早期龍形器中十分罕見,是當之無愧的“超級國寶”,被命名為“中國龍”。
8、東漢石辟邪
1992年12月,孟津縣會盟鎮(zhèn)漢光武帝陵出土。高1.9米、長2.9米,重達8噸。迄今為止,在國內(nèi)出土文物中,體形這么大、藝術手法如此精湛的石辟邪僅此一尊。
此辟邪為光武帝原陵神道一側的石刻,用完整的一塊青石雕成,身若虎豹,頭類獅子,嘴大牙銳,身長雙翼,昂首怒目,長尾拖地,雙角直豎,造型非常奇特,似有正欲起飛之感。
漢代無名工匠憑借豐富的想象力和簡潔明快的藝術手法,著力刻畫辟邪頭部和矯健的身軀,使它在整體上形成了一個曲線變化分明的S形,呈現(xiàn)出跳躍式的動態(tài),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專家介紹,這尊石辟邪運用圓雕、平雕、線刻等多種技藝,雕刻技法爐火純青,堪稱同類石刻中的經(jīng)典代表,真正體現(xiàn)了“惟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的境界。
辟邪是依據(jù)我國傳說中的翼獸發(fā)展來的,在西漢就出現(xiàn)記載辟邪的文獻,但直到東漢時期,辟邪才正式進入神道,成為鎮(zhèn)墓獸的“主角”。
9、三彩燈
三彩燈于1987年在洛陽吉利區(qū)出土。是唐代使用照明用具。由座、柄、盤、盞四部分組成,造型優(yōu)美,釉色鮮艷,是洛陽考古發(fā)現(xiàn)中首次發(fā)現(xiàn),更是三彩中極為罕見的藝術瑰寶。
10、唐代三彩黑釉馬
這匹“四蹄踏雪”的“龍種神駒”1981年出土于洛陽安菩夫婦墓。
唐人愛馬贊馬,也以各種藝術形式描摹表現(xiàn)馬,在深受人們喜愛的唐三彩中,就有許多精彩的馬造型器物。黑釉馬膘肥雄渾,骨骼健壯,造型有力。全身施以黑釉,而面部、鬃毛、背、尾、四蹄雪白。黑釉馬形神兼?zhèn)洌喝萑A貴,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唐三彩是一種低溫多彩釉陶器,唐三彩中的“三”并非實指,事實上其釉色很豐富,但黑色三彩極為罕見。
11、清代金絲楠木塔
清代金絲楠木塔是1973年從故宮調撥至洛陽的2000多件文物中的一件,此塔原藏北京故宮慈寧宮大佛堂。我國民間素有“縱有珠寶一箱,不如烏木一方”的說法。在明代,凡宮殿及重要建筑,其棟梁必用楠木,到了清代楠木已成為皇室專用之材。
這座三層金絲楠木塔,周身深棕色,高約6米,重約4噸,八面三級重檐,周身有304個佛龕,每個龕中供奉一尊鎏金菩薩。整座佛塔雕刻手法多樣,全部采用榫卯工藝,不用1顆鐵釘,堪稱佛教藝術中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