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和縣炸牛肉的傳說故事
韶美桑
和縣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其中回民有6000多人,他們長期與漢民相處,文化相融。而回民在長期的烹飪實踐中燒制的“炸牛肉”,不僅受到回民喜愛,也受到包括漢族在內(nèi)的民眾的青睞。“炸牛肉”已入選馬鞍山市級非遺文化遺產(chǎn),同時也入選“中國菜譜”。
炸牛肉是和縣傳統(tǒng)特產(chǎn)名肴,有600多年歷史。元末明初,回民從西北和沿海移居和州,引入“炸牛肉”制作方法。在制作過程中,即將肉按其紋路橫切成半寸長、半分寬、二分厚的肉片,再入水煮肉待滾后晾干,經(jīng)油炸并加佐料紅燒即成。入盤時肉色金黃、鮮嫩味美。密封可保持時間長。
說起炸牛肉的起源,還有一個傳說故事呢。
傳說,元末時期和州城里有個回族老人,名叫王五,他帶著女兒王秀珍開清真飯館,專賣牛羊肉。但是,和州附近羊飼養(yǎng)量很少,館子賣羊肉很感困難,縱有一點羊肉供應(yīng),也是從販子手里轉(zhuǎn)來的,價錢很貴。因此,這個清真館子,只好專賣牛肉。這樣,生意也就越做越清淡了。
一天,有個名叫哈有壽的青年,隨著一批回族人從大西北來到和州做生意。他見這家清真飯館有牛肉供應(yīng),心里十分高興,就隨步跨進館子吃飯。這位小伙子,見到館子情況,即問店主人:“只賣牛肉一樣嗎?”王五連忙答道:“是,客人!有五香牛肉、炒牛肉絲……”
回族是一家。經(jīng)過短時間閑談,彼此深感投機。結(jié)果,老人同意小伙子的請求,就把哈有壽收為徒弟。
到了這一年冬天,王五竟把本錢蝕得差不多,沒法子了,只好對徒弟哈有壽說:“有壽呀,我家生意做不下去了,眼看就要關(guān)門了,不能再留你了,請你另找貴門高手去吧!”
哈有壽身強力壯,手腳勤快,每天起五更,睡半夜,劈柴擔水,鍋上灶下,從不嫌累。這下一聽老人叫他另投師傅,心里如同油煎一般,忙哀求道:“師傅,您老人家打發(fā)我走,生意不見得就會好起來的,這不是救窮的辦法,只有我們共同想方設(shè)法改進烹調(diào)技術(shù)和制作方法,把牛肉味口燒好些,客人上門多了,生意才能興旺發(fā)達??!”
老人聽了嘆口氣說:“有壽呀,自從收你為徒,我真把你當作親生兒子一樣看待,我怎忍心把你攆走呢?要是你能想出辦法,把生意做得興旺起來,能夠糊住嘴,我就留你一輩子?!崩先苏f著話,心酸起來淚珠直流。
姑娘王秀珍看到父親流眼淚,心里十分難過地說:“師哥,你能想個法子把生意做出來嗎?”
哈有壽老家是大西北,那里的人慣食牛肉,講究熏制方法,由于他初到南方,不知當?shù)厣盍?xí)慣,同時又不好意思在師傅面前顯示本事。這時,他聽了師傅和師妹的話,是出于肺腑之言,當下也就答應(yīng)了。原來王五家飯館子賣的是生炒、熟煮牛肉,口味一般。這次嘛,哈有壽把牛肉切成細細的,放在油鍋里爆炸后,再下佐料燴一下,其色醬紅油亮,其味淳香濃郁,入口稍嚼即化,風味別具一格。吃過以后回味無窮,令人贊嘆不已。從此,館子顧客滿座,生意格外興隆。人們也特為它命名叫做炸牛肉。這時,王五感到滿心歡喜,就把女兒許配給哈有壽。這以后炸牛肉的生意越做越興旺,一家人生活也就越過越美滿。后來,哈有壽不斷地改進技術(shù),炸牛肉的味道就越來越好了,終于成為不可多得的席上佳肴。
制作方法
原料 牛腱子肉750克,小蔥結(jié)15克,姜片25克,醬油100克,白糖3茶匙,八角3個,香油適量。
做法
1、將牛肉橫著紋路,切成約3厘米長、0.6厘米寬的薄片,放入滾水鍋內(nèi)氽凈血水撈出晾干。將鍋內(nèi)煮牛肉的湯水撇去浮沫倒在湯碗中,除去沉淀腳渣留用。2、燒熱鍋,下油,至五成熟時,將牛肉片下鍋里炸2分鐘左右,倒入漏勺濾去油。3、在原鍋中留少量油,將蔥、姜、八角一起放在鍋內(nèi)煸炒一下,加醬油、白糖、鹽、牛肉和煮牛肉的原湯煮滾,用大火燒至湯汁濃稠時再加入味精,湯將收干時出鍋,放香油內(nèi)浸泡1至2小時,即可撈出濾去油裝碟上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