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仙游“林氏大宗祠”
婉麗
林氏大宗祠位于莆田市仙游縣城內(nèi)街濟川巷,始建于宋政和三年(1113 年),曾遭到破壞,又幾經(jīng)修繕,至今保留著明代的建筑風格,目前是福建省內(nèi)規(guī)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祠堂,為八閩四大祠堂之一。也是仙游縣境內(nèi)少有的明代民間紅磚浮雕藝術品,被譽為“莆仙明清古建筑藝術博物館”。
仙游林氏大宗祠,位于鯉城街道城內(nèi)街濟川巷31號,地處金石山南麓,原縣衙之東,毗鄰東門石坊、仙游文廟。目前,整座建筑保留明代風貌,結構大方,雄偉壯觀。
宗祠坐北朝南,面寬五間,進深兩座,分大門壇、下廳堂、上廳堂,中設大天池,左右回廊。兩邊為龍虎護厝,各進深八間,共設八個小天池。
跨進宗祠內(nèi),是寬闊的廳堂,共有35對高大的木柱。屋架上下的斗拱與雀替、垂蓮、陀峰、云士、梁下眉、飛木尾、回頭科等相連結,成對稱排設,用材粗壯,看起來美觀又堅固。最奪目的還屬立于大堂中的兩對大金柱,使整個廳堂顯得格外莊嚴雄偉,明敞開闊。梁柱均采用重拱偷心造格式,曲線形斗拱撐托,不僅有明代建筑的特點,也使宗祠具有較強的抗風抗震的能力,這也體現(xiàn)出古時建筑特色與科學價值。
仙游林氏大宗祠,在福建省祠堂的發(fā)展史上占據(jù)了重要一角。2002年7月,福建省文化廳《八閩祠堂》編委會將"仙游仙溪林氏宗祠"入編《八閩祠堂大全》。2011年12月24日,省文化廳授予“福建省重要涉臺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1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某種意義上,仙游林氏大宗祠享有眾多的殊榮,也是仙游120多萬林氏的精神家園,也是海內(nèi)外數(shù)百萬仙游林氏后裔的尋根謁祖平臺。
林氏大宗祠因其建筑藝術古雅,刻工精致,被譽為”莆仙明清古建筑藝術博物館“,有著較高的歷史、人文、藝術等價值,為八閩四大祠堂之一。
仙游林氏大宗祠的歷史
仙游林氏大宗祠創(chuàng)建于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距今已有900多年了。初創(chuàng)時,名為“名宦祠”,正廳供奉林氏太始祖殷少師比干公,以及自周至唐的列代名臣。
明萬歷年間(1573-1619年),興泰里濟川名賢林愛云對"名宦祠"進行大規(guī)模翻建??⒐ず螅拿麨?忠孝祠",寄望后昆傳承忠孝家風。清同治年間(1862-1875年),再次重修"忠孝祠",竣工后更名為"仙溪大宗祠",廳堂命名為"忠孝堂",堂號延續(xù)至今。民國初,宗祠被先后占用為兵站、鹽倉。民國十九年(1930年),在全縣林氏族人的大力支持下,祠宇重修,整修后的祠堂更名為“仙溪長林大宗祠”。1933年,林氏大宗祠作長林小學校址。
成書于1934年的《仙溪林氏大宗祠族譜》(1989年復印本)中有一篇《整理祠產(chǎn)記》。該篇是由時任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區(qū)保安司令參議林寶琇(邵州裔孫)所寫。文中提到,清同治間,孝廉玉樹、玉瑯、觀光、廣文、步德、飛山等諸前輩,對林氏宗祠進行重修。民國以來,祠宇變成了兵屯,產(chǎn)業(yè)也被侵蝕,長達十五年之久。
民國十五年(1926年),寶琇畢業(yè)自北京回來,擬就祠堂設立長林學校,以祠堂產(chǎn)業(yè)充作常費,未果。1927年秋,玉田旅長駐扎閩南,林寶琇隨軍幕,轉防數(shù)縣。1930年夏,駐扎仙游數(shù)月。剛好營長禹卿關懷祖德,報效祖宗心殷,于是召集林氏鄉(xiāng)賢商議重興宗祠,推舉林寶琇為整理祠產(chǎn)委員會主席,與章甫、義田、尊三、偉丞等,清理舊欠,修理祠堂,并在楓起蓋店房,充為祭祀之資。1934年春,又承第六區(qū)區(qū)長職,有幸為家鄉(xiāng)服務。當年秋天,孟公衡專員到仙游開府,辟寶琇為參贊軍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大宗祠作為長林小學校址。1951年土改時,大宗祠產(chǎn)權并無變更,1953年并入城廂小學后,祠堂仍由林姓管理。1958年,被城關糧站所占,改為長林糧庫。2000年冬,城關糧油貿(mào)易公司要將長林大宗祠作為"長林倉庫"拍賣。引起林氏族人的高度關注,仙游縣林氏源流研究會向有關部門和領導呈送停止拍賣宗祠報告書,有關領導同意暫停拍賣。
2002年8月,莆田市姓氏源流研究會林氏委員會仙游分會向縣政府申請舉辦千年祭祖活動。2002年9月29日,3000多位海內(nèi)外林氏宗親在林氏大宗祠,舉行了隆重的千年祭祖活動。經(jīng)討論,復稱"仙溪林氏大宗祠",廳堂仍稱"忠孝堂"。
仙游林氏大宗祠的重修
經(jīng)過近千年的風雨,在無數(shù)族賢、前輩的努力耕耘下,作為全仙游林氏宗親的共同宗祠—仙游林氏大宗祠在新的歷史時期,進一步煥發(fā)出新的光彩。
如今的林氏大宗祠,莊嚴肅穆,建筑保留明清式風貌,配以出孝、入悌等字眼,祠成繼業(yè)當思先祖德、族旺傳家盡見子孫賢,南渡衣冠惟著姓、清源譜牒衍慶余,兒孫立志存高遠、吾家賜姓初周始,舉族入閩東晉始、詩禮傳家貫古今等,展現(xiàn)了林氏的根深枝繁、貴胄血脈。
在大廳堂的中央正中拱梁上,懸掛著宋嘉祐六年(1061年)宋仁宗皇帝御書的 “忠孝堂”牌匾。宋嘉祐六年,仁宗皇帝為《林氏族譜》題詩,親筆御書“忠孝”二字,賜予侍從御史林悅。
宋仁宗為林氏題詩《嘉佑六年八月十五日賜林悅二首》:“長林派出下邳先,移入閩邦遠更延。忠孝有聲天地老,古今無數(shù)子孫賢。故家喬木盤根大,新出猗蘭奕葉鮮。上下相承同紀載,三千年所萬千年?!?/p>
祠堂上廳堂懸掛著兩狀元、一探花牌匾,兩狀元分別為至元六年(1340年)林濟孫榜進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升侍講;至正三年(1343年)林亨榜進士第一,官至朝奉大夫;探花為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乙末科(衍居文田裔孫)宣春。
林氏裔孫圣人:三一教主林龍江
林兆恩(1517-1598年),字龍江,世稱林子或林龍江、三一教主或三教先生。林龍江是仙游林氏杰出的裔孫之一,因其學說而成圣人。他生于莆田赤柱巷,先祖為莆田九牧林氏始祖披公的堂侄孫欑公之后裔。欑公因事母極孝,以致孝感動天,三降甘露,白烏再翔。唐朝貞元十三年(797年),德宗降詔褒民,賜雙闕表門閭,舉族免徭役,世稱“闕下林家”,后裔稱為闕下林氏。
明正統(tǒng)三年(1438年),仙游紫溪出大水,沖毀了林龍江五代高祖林慧祖居地朱紫陽村?;酃毶硪蝗吮淮笏疀_至莆田,被莆田赤柱巷林梅軒(為九牧林氏后裔)收養(yǎng),由此,林慧改名為林公耀。三傳至林富,即林龍江之祖父,于1502年登進士甲科,官司居大理寺卿,欽錫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制兩廣,與尚書鄭紀同朝為官。林富在世時與王陽明過甚密,嘉靖十一年(1532年)林富致仕歸鄉(xiāng),在東巖山設立講壇,宣揚王學,年輕的林兆恩受家風熏陶,深受王學的影響。林兆恩30歲之前,苦心于科舉。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林先生赴省會試,第二次落第,由此決心放棄舉子業(yè),致力于三一教學說的構建,并大力宣傳其學說,建祠授徒。
嘉靖三十年(1551年),林兆恩創(chuàng)立三一教,開始招收門徒,創(chuàng)立三一教祠,弘揚三一教學說,由是“從萬歷二十八年(1590年)到崇禎十年,福建省內(nèi)有19座(教祠)。到了清朝,為他立祠者更是不計其數(shù),用他三傳弟子董史的話說“當代祠宇遍于寰宇’。林子去世后,民間中紛紛建三一教堂“以供遺貌”,“上而延、建、汀、邵,下而晉、安、清、漳,皆有三教堂”。
每年的農(nóng)歷十一月二十五日,是林氏后人舉行大型祭祀活動的日子。有來自海內(nèi)外一千多人林氏后代參與其中,熱鬧非凡。祭祀當日,依照傳統(tǒng)習俗,會請來戲班子演戲,還有莆田傳統(tǒng)的“十音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