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傳統(tǒng)民俗 滿族家祭(2)
小幸運
朝祭所祀之間神,按照通常說法,是佛祖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和關帝,但各家族所祭并不完全一致,有的還包括地藏菩薩、三仙女等,通常是擺放香碟的數目與所供神相同。夕祭的神位是在正室的西北角(或北墻),所供者都是傳統(tǒng)的部落神和祖先神。其中專有一項“背燈祭”,舉行儀式時要將室內燈燭熄滅。按民間說法是祭“萬歷媽媽”,傳說她因救老罕王(努爾哈赤)而被殺,死時沒有穿衣服,所以熄燈以免其害羞。
家祭第二日是祭天,在宅院內“索羅竿”前舉行(婦女在室內),民間也稱之為“還愿”。第三天的儀式稱為“換索”。祭祀時要在院內插柳樹枝。并把祖宗匣里的子孫繩(按本家歷代人口拴彩線的架子上,另一頭拴在院內的柳枝上,意在希望本家族像生命力旺盛的柳樹一樣枝繁葉茂。在對祖宗板燒香磕頭后,把家里兒童項上和腕上帶的舊索(用五色線擰成的細繩圈,也稱鎖)摘下,再把掛在柳枝上的新索為其帶上,以求祖先神靈保佑他們平安幸福。
進行這項儀式時,也有以“佛朵媽媽”(主管生育的女神)為主要祭祀對象的。這天的米面做成的小圓餅,入鍋煮熟后,讓孩子們搶著吃,俗稱“搶福”,可見這種祭儀是以遺福后輩為主要目的。據一些滿族老人講,清代民國時期,東北一些地區(qū)上學的孩子如遇家里舉行“換索”、“搶小餑餑”祭典,可以向老師請一天假回家參加祭祀,說明民間對此還是十分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