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錦百年婚俗文化(2)
權(quán)欲萌妹
結(jié)婚這天,迎親也很重要。舊時,寬裕點的人家要帶著離娘肉一塊、紅鯉魚兩條、粉條一包、大蔥兩根等四樣禮物(寓意骨肉相連,婚姻永遠幸福美滿),抬花轎、趕彩車(馬車)、鳴鼓樂、提燈籠去迎娶新娘。故有民謠云:“大姑娘大姑娘將十八,鼓樂喇叭來娶她。四個吹四個打,四個騾子兩個馬。四個箱子四個柜,騾馬大車擺成對?!钡脚郊液?,新郎要手提禮物,到門前敲門,并叫三聲“媽開門”。岳母開門后,給新女婿改口紅包。到了男方家,盤著上頭(盤疙瘩鬏),戴著紅蓋頭,穿著紅色嫁衣,腳蹬繡花鞋,胸前掛著一對“寶瓶”(半尺左右,分錫鑄和銀質(zhì)的,上面鐫刻“吉祥如意”字樣)的新娘下花轎后,要跨過馬鞍子和炭火盆,暗寓今后日子紅紅火火,五谷豐登。然后也同樣到門前喊“媽開門”。建國后,除迎親時拿四樣禮物、改口等習俗保留外,新郎已改為騎自行車或帶著馬車去迎娶新娘。八十年代后,改用小轎車迎親,上帖喜字或綁紅氣球。
然后進行的是“成婚”。舊時稱“拜天地”,親朋好友落座后,大撈忙的(司儀)要請新郎父母坐上席。然后高喊:“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送入洞房。”新娘被迎進新房后,要上炕(床),面朝南“坐?!?,有的褥子底下還放一把斧(斧與福諧音),再由小叔子拽下地。“坐?!币鉃椤吧钚腋!?。滿族、錫伯族也有此俗。本地早有“小叔子拉一把,又有騾子又有馬”一說。此外,滿族新娘還要開臉,即由“全科人”(六親俱在的人),用白色的衣線交錯來夾新娘臉上的汗毛,把汗毛夾凈,從面部看有別于姑娘。而漢族新娘則是上車前在娘家開臉……建國后,除保存“坐?!蓖?,“拜天地”儀式已少見。尤其是六七十年代,很多新人改為向毛主席像行鞠躬禮,即為證婚儀式。八十年代以后,城里青年的結(jié)婚典禮多選擇在酒店、賓館的婚宴廳,于婚宴前在司儀的主持下舉行。九十年代后,喝“交杯酒”成了儀式上的重要內(nèi)容?!敖槐啤奔葱吕膳c新娘互挎胳膊,將高腳杯中的“酒”一飲而盡,寓意是“結(jié)永好,不分離”。也有兩只酒杯用紅繩相連,各飲半杯,再互相交換,預示著千里姻緣一線牽,永結(jié)百年之好。
成婚后婚宴開始。舊時,家人和賓客按輩份、長幼、身份、親疏、性別依次落座,年輕女人則在一旁負責端菜、倒酒、盛飯,最后方可入席。落座后,長者和貴賓先動筷子,眾人方可伸筷,陪客敬酒時也要先敬貴賓。新娘子這時還要恭敬地給新郎家的長輩人點煙,稱為“裝煙”,長輩要給“裝煙錢”。這天還要盡量把新親接待好、陪好,坐席要放在炕頭。但那時物資匱乏,婚宴上雖都是普通魚肉、果蔬、酒水,且菜量少,大多不給添菜,可賓客還是覺得如年宴般豐盛、很解饞。改革開放后,特別是九十年代后,婚宴不但變得豐盛起來,有的還要請來樂隊,并伴有文藝演出助興。這天,新郎新娘和新郎父母及一些直系親屬,聚在一起吃婚宴的最后一桌飯,也是第一次全家團圓飯。這時大家要共同舉杯,說一些互相祝福的話,攝影師、錄像師要抓拍鏡頭。
婚后第三天,新娘攜新郎到娘家“回門”,晚間必須返回。滿月時新娘才能回娘家小住。
現(xiàn)在。隨著時代進步,許多新人結(jié)婚已開始新事新辦、移風易俗了,如選擇旅行結(jié)婚和集體婚禮已越來越多了。不過,過去的婚俗,雖已漸漸被人們冷落,但作為各個時代民生民聲民俗的綜合表現(xiàn),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會永遠閃耀在盤錦的歷史空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