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喪葬習(xí)俗
迎春
舊時合肥民間除生賀壽慶外,舉辦喪事,亦被視為大事。其一,老人死后,家人必要為其備辦棺材裝殮。棺材,又稱壽材,喻老人壽終正寢、享福盡壽之意。尤其是七十歲以上的古稀老人去世,不僅被視為壽享天年,而且被視為人生一大喜事。故民間又有將棺材戲稱為“嫁妝”的,將古稀老人去世,比作“婚嫁”,化悲為喜,視為值得慶賀的“白喜事”。因此故,合肥民間有許多家庭,常在老人進入暮年之后,即提前做壽材,此俗一是表達對老人的孝心,讓老人對后事放心,二是謂此可“沖喜”,得保老人安然無恙,免災(zāi)長壽。
若遇老人過世之喪事,家人要在老人咽氣后,立即通知至親好友,俗稱“報喪”。
接喪家報喪后,至親好友,四鄰八舍,紛往吊唁,一是表達對死者的哀悼,二是向死者親屬表示慰藉。
吊唁者多向死者行跪拜或鞠躬、作揖禮。喪家若為其父母歿,其孝子則以三磕跪拜禮答謝吊唁者,媳婦、女兒等人則號啕慟哭。死者尸體通常在家中停放三日即封棺出葬。若死者上輩老人尚健在,則停放兩日即出葬。啟棺時,死者的孝子賢孫等要跪拜,并隨即踢倒墊棺的板凳等物,摔碎燒紙的瓦缽,鳴放鞭炮,焚燒鋪草等。棺材上路,若為父母歿,其子麻衣跣足,余子女賢媳皆“披麻戴孝”,扶棺啼哭護送死者“上山”。
沿途,死者的賢婿則每經(jīng)一叉路口放一串爆竹,并拋散紙錢,以打發(fā)孤魂野鬼。余子孫眾則手持用紅、黃、白、綠色紙扎制成的引魂幡、喪棒隨后。引魂幡、喪棒以多多益善,寓死者子孫多,家丁旺。富豪權(quán)貴人家,常以火把、鼓樂吹奏前導(dǎo)。棺材抬至墳地,落坑后,首先由死者長子向棺上覆第一?土,余親屬每人再向棺捧覆一?土,然后堆土成墳,再燒紙放爆竹舉祭。臨返回時,要將引魂幡、喪棒等喪葬物棄于墳?zāi)埂7祷丶议T前,要從燃燒的草火堆上跨過,以免將穢氣帶進屋內(nèi)。
從死者亡后第一個七日起,至第七個七日,其親屬在每個七日為死者舉行一次祭悼。其中“五七”為大七,除要給死者亡靈燒送紙錢外,尚要以酒飲菜肴、燒靈(焚燒紙扎的屋宇等,俗稱“靈庫”)祭悼死者。在七七四十九天內(nèi),死者的兒女孫眾等親屬,不得理發(fā)修面,不得穿紅戴綠,不得飲酒沾葷,不得外出作客,不得歌舞舉慶,要恭謹(jǐn)?shù)亻]門守孝。直到“完七”后,即是過了重孝期,方可除孝,恢復(fù)正常生活秩序。
此外,喪家通常要在亡者“五七”之后,由其孝子對前來吊唁的人逐家登門叩拜致謝,俗稱“謝孝”。并置辦酒席,酬謝為喪事出情出力的人,稱“獻饌”。亡者若在六十歲以上,其酒席稱作“壽酒”。席間俗尚“偷壽”,即將食用之飯碗“偷回”,主人視而不見。因民間習(xí)尚此俗,故有家庭往往特意備辦許多碗盞供“偷”。宴畢,主人還要送每個客人一條白土布大手巾,曰“孝巾”。如此等等,不勝繁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