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渭南合陽東雷村三官廟會
刻骨
在合陽縣黃河岸邊的東雷村有座三官廟。當(dāng)?shù)卮驗榱饲笊癖S雍竭\平安,商賈求神保佑生意興隆,每年正月十四到十六日都舉辦盛大廟會。廟會內(nèi)容有鬧社火、上鑼鼓兩項,而尤以上鑼鼓最為精彩。當(dāng)?shù)孛袼字杏幸浴吧翔尮恼鹞骞怼钡弥v究,“上鑼鼓”成為廟會中久演不衰的傳統(tǒng)節(jié)目。
每年正月初五剛過,村里的小伙子便開始動員大家練起鑼鼓,同時還要尋找領(lǐng)頭人。若被推舉的領(lǐng)頭人不答應(yīng),便拿來鑼鼓在其家門口狠敲,并輪流到家勸說,直到答應(yīng)為止。
正月十四廟會開始,村立按地盤分成兩社。白天鬧社火,黃昏以后上鑼鼓。在村中央的空地上,兩社各扎營盤,擺開陣勢。大鼓在中央,敲鑼、敲鈸的圍圈拉開。所有的人都赤著上身,斜跨一串馬鈴,雖是冬天,卻只穿一條短褲。每社均有以兩個技術(shù)精湛卻又打扮奇特的人,或者用核桃皮挖個洞昨誠“眼鏡”,或者把破草帽頂在頭上,在插一根紅蘿卜,紅蘿卜上再插幾根雞毛,也有的戴個?;\嘴,樣子十分滑稽可笑。
上鑼鼓開始時敲的古典叫“排鑼”,節(jié)奏較慢,十分整齊,仿佛在醞釀情緒。下來是“流水”,節(jié)奏加快,花樣也多,向?qū)Ψ教魬?zhàn)的意思十分明顯。在下來是“上鼓”,此時,敲鑼打鼓的人情緒達到最高潮,鼓手騎馬蹲襠,敲鑼的一腳踏鼓,一腳踩地,鑼錘經(jīng)頭部劃弧,先擊鼓,后擊鑼;鼓手則高舉鼓錘和鑼手錯開擊鼓。敲鈸的和準(zhǔn)備替換的站成一個大圓圈,雙手舉過頭頂。敲小鼓的主要任務(wù)是填空。鼓手們越敲越來勁。突然,領(lǐng)頭人一個手勢,古典立即換成“刮刮風(fēng)”,鑼、鼓、鈸齊奏,驚天動地,巨浪排空。又見領(lǐng)頭“吁棗”的一聲口哨,早已做好準(zhǔn)備的一個強悍的小伙子猛地蹲下身,雙手抓住大鼓上的鐵環(huán),掄上脊背,扛上便跑,于是兩家在廣場上追逐。追上了,便把自家的鼓硬放到對方鼓的上面,對方不但不讓,也還想占上風(fēng)呢!據(jù)說“上鑼鼓”的“上”就是因此而得名的,這時,村里孩子們提著無數(shù)盞燈籠跑來,圍觀的村民高高舉起用蘆葦扎成的火把,場地四周有籠起熊熊燃燒的篝火。一時間火光沖天,半裸而舞的小伙子們一便又一便表演著上鑼鼓。直到夜深方盡興而歸。這種“上鑼鼓”的舞蹈動律、表演程式,以及節(jié)奏變化等近似先秦的“儺舞”,其風(fēng)格“狂”、“野”,又一種遠古粗獷、雄渾古樸的美感。華縣下廟鄉(xiāng)西岳廟會華縣下廟鄉(xiāng)每年春三月,秋八月均舉辦西岳廟會。
下廟,乃當(dāng)?shù)厣鐝R的俗稱,原名“西岳大地行宮”,是附近周家社、干村社、平坊社、大張社、宋村社五社歷代祭祀西岳神的地方。據(jù)《華縣志社會禮欲奢華篇》載:“演大戲酬神,為千百年所遺留,遂成社會習(xí)俗者,莫如治成北下廟鎮(zhèn),三月八日、八月八日有西岳廟會,商賈云集,演大戲數(shù)日,事先向華山取水,屆期社眾迎接,鑼鼓喧囂,歷年傳為盛事”。
舉行春季廟會的議程是:農(nóng)歷二月底到華上取神水,三月初二迎神水,三月初六神水進廟,三月初八立會酬神。而秋季八月初八也同樣進行三天廟會,演戲酬神,但不祭。廟會期間有隆重的祭社祭神禮儀,伴以社火及蹩鼓表演。蹩鼓,又名背花鼓,由24名身扎背花,頸挎扁鼓的青年及4名手執(zhí)大小銅鑼者組成,表演是緩急有致,其步法始終保持“步不相過”的狂喊,舞姿雄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