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哥的由來
庚戌
福清人歷來被人稱為“福清哥”,這個稱呼從何而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有人說,是因為福清人口多、土地少,十年九旱,沒有東西吃,常常吃番薯配不值錢的小魚干——“蚵仔”,所以叫做“福清蚵”,把福清人比作那命“賤”,不管放在哪里,都能生活下去的“蚵仔”。因此,很多人認為,這就是“福清哥”稱呼的由來。不管是否確實如此,但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這是對“福清哥”比較主流的認知。
窮則思變。解放前,一些人就越洋過海,闖蕩印尼、馬來西亞等“南洋”各國,赤手空拳打拼下一份家業(yè),成為被過去“福清哥”所仰慕的華僑。而這些華僑經常匯款回來興辦公益事業(yè)。
解放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出國是不可能了,許多青壯年就全國各地到處打工。那時打工主要是開山炸石挖土修路等這樣一些苦力活。每到過年的時候,他們就懷揣那一點可憐的辛苦錢回家,在沿途的車站用草席一鋪,那就是“旅館”了。上世紀60到70年代,同一個鐵道兵部隊曾打破常規(guī),連續(xù)三年在福清征兵,只是因為“福清哥”能吃苦。
那時的“福清哥”窮困潦倒,被其他地方的人看不起;而許多人走出家門也不敢承認自己是福清人,怕人家叫自己“福清蚵”,在外人面前抬不起頭來。
改革開放使“福清哥”久旱遇甘霖,他們善生存、能吃苦、敢打拼、會經營的特長有了充分施展的舞臺。先是全國各地,他們到處捕捉商機,到處承建工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們在全國各地建了無數(shù)的加油站,后來成為中石化、中石油收購加油站的重要對象。對于“福清哥”,國內的舞臺還是不夠大。所以,趁著國門大開的機會,不管遠隔重洋,不管天涯海角,凡是有人的地方,他們哪里都敢去闖一闖。據2004年僑情普查,福清在海外的華人華僑,分布在115個國家和地區(qū),其總人數(shù)已近80萬人。這個數(shù)字還在與日俱增。在福州機場接機時,在國際航線的出口處,常常擠滿嘰嘰喳喳說著福清特有方言的接機人群。“福清哥”見諸媒體的報道也不斷增多,幾年前在菲律賓遭綁架的是“福清哥”;在阿根廷商店被洗劫的也是“福清哥”;在南非被槍殺也是“福清哥”;在愛爾蘭因雇主無視人權而被海水淹死的也是“福清哥”……盡管前面的路艱險莫測,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但什么都擋不住“福清哥”走向世界的步伐。
如今回到故鄉(xiāng),許多人家都擺設著地球儀。有人描繪了這樣一個生動的畫面: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戴著老花眼鏡,正坐在廳堂里,一邊輕輕撥動懷中的地球儀,一邊對身邊的小孫子孫女喃喃細語:看,這是日本的橫濱,你舅公在那里開餐館;這是英國的倫敦,你表叔在那里讀博士;這是南非,你姑丈在那里投資開礦;這是阿根廷首都,名字長長的,叫“布宜諾斯”——噢,還要加上“艾利斯”,你老爸的超市就開在市中心呢……為什么福清人對地球儀情有獨鐘?原因很簡單:因為“福清哥”的眼光不止是腳下的一畝三分地,也不止是自己的家鄉(xiāng),而是世界各地;凡有海水處,必有華人,凡有華人處,必有“福清哥”。
在國門大開后的新一輪出國移民潮中闖蕩世界各地的“福清哥”,他們秉承老一輩華僑的光榮傳統(tǒng),迅速成為馳騁全球經濟領域的一支勁旅。他們以更遠大的抱負和更雄厚的財力回報鄉(xiāng)梓,成為推動福清對外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一支生力軍。福清,這昔日的“番薯縣”,之所以能日新月異地發(fā)生著變化,并躋身全國經濟百強縣之列,成為海峽西岸新興的港口工業(yè)城市,成為閩都福州最為壯觀的南大門,全世界的“福清哥”功不可沒!
闖蕩在五洲四海的“福清哥”,他們跨越的不僅是地理領域,還有他們的精神領域,他們擴展的不僅是經濟實力,還有他們的靈魂世界。他們的貢獻,也早已超越家鄉(xiāng),超越東南沿海。
“福清哥”的“哥”其實是沒有性別、年齡之分的,不管是男是女,不管是老是少,都是“哥”。無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闖蕩世界的都不乏巾幗女“哥”。在北京奧運會上為國揚威的沙灘女排薛晨,中國女排名將徐云麗,女子跳高名將鄭幸娟等均來自福清,這些“福清妹”也為“福清哥”添上一筆絢爛的色彩。
現(xiàn)在,“福清哥”再也不是“福清蚵”了。因此又有人認為,福清人自早就是喜歡創(chuàng)大業(yè)、做大事,喜歡當大老板,喜歡當大哥大,不管是在家里,還是在外面,都要做“哥”,所以,就叫“福清哥”。
無論如何,“福清哥”正在用自己的汗水,用自己的膽魄,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洗刷自己曾經的恥辱,創(chuàng)造自己的輝煌和光榮。這“哥”字,一字千鈞,金光閃爍,它是歷代福清人用愛國愛鄉(xiāng)的赤子情懷,用闖蕩五洲四海的眼光膽魄,用患難之際敢于為朋友兩肋插刀的俠肝義膽寫就的,它凝聚著全世界福清兒女的精氣神,是全世界所有福清兒女心中不倒的旗幟!
“鯤鵬展翅九萬里”,“福清哥”,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在全球五洲四海的大舞臺上,大膽地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