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凱里文化遺產(chǎn)(3)
優(yōu)樂子
三、古建筑
孫文恭公祠
孫文恭公祠位于凱里市西北37公里的爐山鎮(zhèn)老北門。為明代南京工部尚書孫應鰲的祀祠。祠址即原孫氏書舍舊址,孫應鰲年少時在此讀書。
孫應鰲謝世15年后,貴州巡撫郭子章等為其請謚于朝,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誥謚文恭,于其書舍處建祀祠。祠建后毀于兵火,清光緒七年(1881)重建。占地面積594平方米。
祠坐西向東,其建筑按中軸布局,共分兩部分:前為敕建孫文恭公祠,簡稱公祠,包括牌坊、院壩、前殿、廂樓、正殿;其后為附建于公祠的孫氏家祠,系其房族所建,簡稱私祠或家祠,包括后廂樓及后殿。
牌坊為磚結構,六柱五間五樓,三層檐懸山頂。明間為門,上嵌陽刻楷書“孫文恭公祠”石匾,坊上遍飾浮雕,牌坊古樸,雕飾優(yōu)美。坊后院壩寬22米,深10米,有梧桐10余株高聳其中。
前殿系單檐布瓦硬山頂穿斗式木構建筑。面闊5間共22米,進深11檀6.8米。左右兩側封砌五山屏風墻,前后兩壁皆木作裝修,明間為出入通道。
正殿正楹隔天井迎面而建,前有踏跺3級,為15檀抬梁式構架,進深10.2米。其余同前殿。正面坊上飾以浮雕圖案,懸有匾額。明間置六合門,各間窗欞綴以雕飾,裝修典雅。殿內(nèi)架梁為明袱,制作規(guī)整,明間設孫文恭公牌位于龕中。
兩殿之間,南北兩側各有廂樓三間,皆單檐懸山頂,穿斗式構架,其檐口與兩殿檐口平齊,封檐板將四幢建筑連為一體。天井呈正方形,邊長10米,以鵝卵石海墁,中嵌八卦太極圖紋樣。
孫氏家祠以兩廂一殿與公祠正殿圍成寬16.5米,進深9米的鵝卵石天井,每邊廂樓6間二樓,原作孫氏族人祭祖時住宿之用。后殿原供孫氏列祖列宗牌位,現(xiàn)建筑已屬改建之物,為面闊7間二層樓磚木結構樓房,屋頂為廡殿式。寬21.8米,進深11米,高6.5米。家祠占地498.7平方米。
1989年凱里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凱里萬壽宮
坐落于凱里老城東門街北側。清乾隆年間江右人創(chuàng)建,道光十年(1830)重修。清咸豐五年(1855)毀,同治十三年(1874)復修。為中軸線布局二層樓房建筑,分三級三殿,即前殿、正殿和后殿,呈梯形進深,由麻條石臺階二十七級上前殿,九級上正殿,四級上后殿;二級高于1級1.5米;三級高于二級1米,占地2500平方米,是凱里市城區(qū)唯一留存價值較高的古代建筑物。
凱里萬壽宮建成后,民國21年(1932)為江西會館所用。民國26年(1937),中共凱里地下黨小組在此成立“抗日救國后援會”,民國32年(1943),爐山縣凱里民眾教育館也在此設立,民國34年(1945),省立爐山師范簡師班在此開辦,1950年年初,凱里鎮(zhèn)人民政府駐其中,1951年上半年,爐山縣凱里苗族自治區(qū)成立,區(qū)政府亦駐其中。2000年5月17日凱里市人民政府批準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9月,由于城市建設等原因,前殿被拆除。2006年3月,凱里市人民政府投資72萬元對中殿進行維修。2006年6月被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凱里魁星閣
凱里魁星閣,位于凱里市城大閣山之巔,海拔763.5米,1982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乾隆年間始建,清末被風吹倒,民國14年(1925)復修。底層石堆砌,四層木質穿斗式六角攆尖頂建筑,翼角翹起,閣高17米,底層高5米。民國25年(1936)2月15日,再次被風吹倒。民國27年(1938)再次重建。閣樓改為三層,高14.7米。其翼角掛有木魚、鐵鈴,山風吹拂,叮當作響。同時,恢復東(素廚)、西(葷廚)二廚,增建一道山門。南面增建觀景樓和牌坊及西、北二亭。魁星閣原有道人居住看守,所有文物古跡保存完好。
1966年后,因無人守護,魁星閣遭到人為毀壞及風吹雨蝕,破爛不堪,僅存一座牌坊和主閣石門、屋架。1982年10月5日,黔東南州政府決定復修,并于1984年由州、市兩級政府撥款18萬元,群眾捐資2.9萬元,于1985年11月正式動工,1986年年底竣工。
魁星閣修復后,基本保持原建筑式樣,為五層六角塔形木質結構抬梁式古建筑,琉璃瓦頂。閣高22.86米,底層對角徑11.6米,占地97平方米。閣底層為青石圍砌,設有前后大門。前門朝南,后門朝北,門兩邊分別鐫有楹聯(lián)“飛關過齊泰素景,蒼煙幾占小瀛洲”“凱水晴波滾滾奔來眼底,爐峰煙雨巍巍矗立樽前”。二至五層設走廊,花板裝飾。一至四層翹角分別雕刻童子送觀音、翻江龍、雙鳳朝陽、孔雀東南飛、八仙過海、八卦圖等。閣基分內(nèi)外四方臺,內(nèi)四方臺為正方形,邊長25米,外四方臺為長方形,長76米,寬56米,花紋斜石鑲砌,立有石柱,石欄桿,上刻有雙龍抱柱、二龍搶寶、將相和等圖案。此次重建,還新建有閣西吊腳茶樓,西嶺涼亭和巖鷹亭等。
二屯崖城門洞
二屯崖城門洞位于香爐山二屯崖西南端,為明崇禎十五年(1642)李若星筑城所建。二屯崖城門建于二屯崖崖缺口處,大塊方石砌就,拱形,高2.5米。門進深為兩層,第一層0.84米,第二層1.25米。門上有橫額一方,長1.15米,寬0.6米,陰刻楷書“是一保障”四個大字。兩側陰刻楹聯(lián)一副,上聯(lián)楷書“一障保名區(qū)雉堞山城千載固”,下聯(lián)草書“層崖開勝境蜃樓海市兩重盤”。過拱門登11級石階處建有魁星點斗閣,三間二層木構建筑。明間為通道,左次間置土地菩薩,右次間置財神,二樓中間置摻進生點斗菩薩。
閣東北約50米處建有七層香爐塔,占地面積約36平方米,高約20米,四角攆尖頂木結構建筑。上蓋小青瓦,飛檐翹角,懸吊風鈴,勁風吹拂,叮當作響。各層有樓板,四面裝欞窗,由底層旋梯而上。明清時期,香爐塔既是戰(zhàn)時的了望臺,又是戰(zhàn)時的指揮所。城門洞地勢險要,是香爐山的第一道險隘、第一道雄關??屈c斗閣和香爐塔早毀,城門洞尚存。
南天門
“南天門”位于香爐山頂層南面,與“九十九磴坎”連為一體,是香爐山的第二險隘、第二道雄關。“九十九磴坎”至“南天門”,狹窄陡險,是通往香爐山頂層的唯一通道,故稱“一線通”,又稱“一線天”。為此,明路南知州汪良有詩云:“雄關未許容雙馬,殺氣曾教走萬軍?!薄吨乜迤娇h志》也有“一夫守之,可以御百”的描述。此通道踏跺九十九級,高36米,垂直高度27.3米,寬1.9至2.5米。兩壁有“云梯”“南關”“步南天”等摩崖?!澳咸扉T”建于“九十九磴坎”頂端,攔截路口,緊連兩壁,中置一拱門,細鉆條石修建,無縫、堅實、牢固。搭門為兩進一體,一進高2.44米,寬1.33米,進深1.03米,另一進高2.3米,寬1.97米,進深1.35米?!澳咸扉T”下寬4.41米,上寬7.3米,高3.1米。過拱門后登石梯22級即進入平緩頂層?!澳咸扉T”頂上建有一亭,稱“南天門亭”,為二間木質瓦頂。亭中置數(shù)尊菩薩,西向南方。清咸豐年間毀于兵燹。
清光緒七年(1881)修復。民國初年一和尚(俗名楊光明)捐資重建,解放后毀?!熬攀彭憧病敝痢澳咸扉T”路段由于年久失修,毀壞較多。1989年,市人民政府撥出專款維修該路段,其石級均為細鉆條石,兩邊并設鐵欄桿供游客上下攀扶。
石橋花橋
尹家橋
位于凱里市灣水鎮(zhèn)東南3公里大翁凼南側。始建于清乾隆年間。據(jù)《清平縣志》記載:“尹家橋在翁凼小河,監(jiān)生尹占鰲建”,故而得名。該橋為3孔石一拱橋,呈弓形,全長40.35米,跨徑11.35米,寬6.7米,高7.46米。橋面為青石板鋪設,兩側用青石細料欄桿圍護。昔日為凱里通往黃平縣境的古橋之一。1989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同?;?/h2>
位于三棵樹鎮(zhèn)同牛寨腳,距凱里市中心12公里,跨越格沖河源頭。建于民國31年(1942),長5米,寬4米,高4米。該橋為長廊式木質建筑,兩側花欄庭柱,設有坐枋供人休息。橋為瓦頂覆蓋,兩端為高大翠柏和香樟樹。
水寨花橋
位于旁海鎮(zhèn)水寨寨腳,距凱里市中心20公里,跨越水寨河,系木質結構人行橋。民國35年(1946),翁項鄉(xiāng)第五六保聯(lián)建為平橋。1952年擴建,加立房柱、設欄桿、安坐枋、蓋青瓦,成為長廊式花橋,頗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