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送銀飾的風俗(4)
曼蔓
以后,六蠻七戎和苗蠻集團其他部族又被迫西遷,在湘、川(渝)、黔比鄰的崇山峻嶺廣袤山區(qū)定居繁衍。龍姓是現(xiàn)在湘西苗族中的大姓(即人口多),它包涵遠古苗民中的顓、耒、愷、鯀、熊、夷、羋等諸苗姓?,F(xiàn)在龍姓中的羋即是楚王的羋姓,《山海經》中稱羽民、卵民,史稱蠻,是“荊蠻”或“荊楚”羋姓在五溪苗族中的遺存。按楚王姓羋,其先君之名多帶“熊”字,為熊氏?!妒酚洝こ兰摇吩唬骸傲d姓,楚其后也......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紀其也”?!锻ㄖ尽な献迓浴份d:“楚以鬻熊之故,世稱熊氏?!笨芍d姓在楚時是極其強大的。但因周代不斷地征伐,迫使以羋等蠻族為基本成員的楚人南遷。他們在南遷到五溪地區(qū)時,將占有相當份量的金銀寶貝一同帶來,加上其他部族一齊帶來的銀首飾品,共同組成湘西苗族銀首飾的基本成份。各個氏族部落由于歷史圖騰崇拜形成的整體多樣性,使苗族銀飾有著精美的制形,發(fā)出奪目的光彩,得到很好的流傳。
明清以來,湘西各地苗族居住相對穩(wěn)定,對銀首飾的酷愛進一步加深。明成化年間沈瓚初編、清乾隆初李涌重編的《五溪蠻圖志》,記湘西苗族“男女皆戴銀耳環(huán),尺圍大”。到清代,苗族使用銀飾盛極一時。愛必達《黔南識略》記:黔東南和湘西苗族“男......項帶銀圈一、二圍”,“女子銀花飾首、耳垂大環(huán),戴銀圈,以多者為富”。清阿琳《紅苗歸流圖志》記湘西苗族“男子以網巾約發(fā),帶一環(huán)于左耳,大可圍園一、二寸。婦人則兩耳皆環(huán),綰發(fā)......編以銀索繞之,插銀簪六、七枝”。同治七年刻本《永綏直隸廳志》:“富者以綢巾束發(fā),貫以銀簪四五枝,腦后戴二銀圈,左耳貫銀環(huán)如碗大。項圍銀圈,手戴銀釧,......其婦女銀簪、項圈、手釧、行滕,皆如男子,惟兩耳貫銀環(huán)二三四五不等,以多夸富。”從此,苗族對銀飾的需求有增無減,花樣繁多,制作更加精巧。清朝時的“大耳環(huán)”到民國后,很多地區(qū)改為纖巧玲瓏的龍形耳環(huán)、珠式耳環(huán)和項圈、項鏈,出現(xiàn)了特別精制的銀冠、銀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