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冬至習俗
名逐
冬至是我國農(nóng)歷中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客家人有“冬至大過年”之說,在這個重要的日子,客家人都會怎么過呢?冬至這天,在客家不同的地區(qū)有不同的習俗。
廣東客家地區(qū),冬至之日,縣城多祭祀祠堂。客家人家家做糯米糕,“叛丸”,殺雞祭祖敬神,一家團聚,俗稱“添歲”。廣東客家話“丸”與“圓”同音,“雞”與“佳”同音,因此,有“團圓”、“佳好”之意。
贛南地區(qū)客家人“冬至”掃墓祭祖如同清明節(jié)。
閩西客家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說,總是做一些應時食品,如糯米糍粑等來慶賀這個節(jié)日。還蒸曬干糧、芋干、飯皮,并堆米屑收藏,稱“冬屑”。長汀人稱為“冬年”。進服補藥和滋補食物。主要是豬蹄燉當歸、五加皮、熟地、黨參之類或公雞燉補藥,還有吃狗肉等。
總之就是三個:釀酒、祭祖、吃湯圓。
釀酒
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勁頗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
鶴城客家人自釀黃酒有長達二百八十年的歷史,是盛產(chǎn)客家黃酒的古鎮(zhèn),幾乎每家每戶的女主人都會釀制黃酒。新媳婦娶進門的頭等大事,就是要學會如何釀造黃酒,釀酒的技術(shù)曾是衡量—個女主人是否能干的標準。
鶴城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在冬至前,客家婦女會挑個吉祥的日子,到集市去添置釀酒的器具,把酒壇搬到溪流中,用流動的溪水反復沖洗,待到冬至釀造美酒。她們常說,“冬至水釀酒,時間較短,酒色橙黃,酒味香甜,齒舌留香,入口難忘,歷來是成年男女秋冬進補的首選。
祭祖
《客家習俗》記載:“冬至、祭家廟”,“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饗祀先祖”。客家人祭祖分春冬兩次,冬至祭祖雖不如清明祭祖那樣隆重,但一年兩次是必須進行的,另說“關(guān)冬至門”,冬祭最好在冬至前進行。
湯圓
客家人舊時有一種說法是:“冬至挪圓,夏至撿田?!币馑际钦f,冬至吃了用糯米做的湯圓之后,對身體很有益,明年生產(chǎn)勞動的勁頭更大,可得到更多更大的經(jīng)濟收入,用勞動所得的錢來買田地。
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yǎng)人體正氣,吃了后會周身發(fā)熱,起到御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
客家媽媽的湯圓,一般用老姜、紅棗、糖熬成湯圓底湯,將糯米粉加水揉成面團,后“挪”成一顆顆白色的小湯圓,放入底湯,煮至湯圓浮起,一碗熱氣騰騰,驅(qū)寒暖胃的傳統(tǒng)湯圓便上桌咯,第一碗敬祖先,第二碗敬老人,名“孝”;兄弟姐妹坐在一起一邊品嘗湯圓一邊嘮家常,名“悌”,其本質(zhì)是客家孝文化、敬老文化的精華與傳承。
羊肉酒
“冬至羊夏至狗”,冬至前后,客家人都喜歡吃羊肉。廣東三大民系中,唯有客家人有冬至吃羊肉的習俗。
客家兒童在冬至日都能吃上羊肉,他們的父母一般都會三、四家人合伙買一只羊,一邊烹飪一邊說:“羊肉溫補,在冬至時節(jié)食用可益氣補虛,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強御寒能力,小孩子吃點羊肉可以強壯身體”。
這是客家人對中原飲食習俗的“保留”,體現(xiàn)了客家人注重“食療”的觀念,以山羊為主料,配以黨參、杞子、紅棗、北芪、熟地等滋補中藥材和客家黃酒炙制而成,具有溫補暖胃之功效,男女老少皆宜,故客屬地有“冬節(jié)到時羊酒香,進補身體最合時”的俗說。
糯米燜飯
客家人到了冬至一定要煮的飯 “燜飯” 。何為“燜飯”?煮飯時,是要小火慢慢熏,讓飯在蒸汽中慢慢熟,這就是客家人所謂的燜。這是一種最簡單的食補法。用白糯米加上三層豬肉,在鍋里炆熟后,加上味料、蒜苗或蔥花,即做成了美味可口的糯米飯。客家人認為冬至吃糯米飯也對身體有益,也可強身健體。
客家人還喜歡在冬至前后腌制食品,這則是客家人遷徙至南方山區(qū)后,為適應地域環(huán)境變化而產(chǎn)生并延續(xù)至今的飲食習慣,是中原文化的一種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