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婚禮習俗
陌路
舊時男婚女嫁受封建禮教的束縛,須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無個人自由。擇婚講究門當戶對,常親上結(jié)親、親上連親。結(jié)婚無法定年齡,男十三四歲、女十五六歲結(jié)婚為常事,十八的大姐九歲的郎這句民謠即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早婚的狀況。一般群眾是一夫一妻制,有錢有勢者納妾。窮人受生活所迫,以自己的女兒換對方的女兒作兒媳,是為換親;有的很早就給女兒找婆家,交男家收養(yǎng),稱童養(yǎng)媳、團圓媳婦,往往是男大女小。
婚配講究緣分,既已結(jié)婚,必須服從天命,女人須循守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活是你家人,死是你家鬼的舊規(guī)。婦女喪夫,要為夫守節(jié),倘若改嫁要受種種非難和歧視,往往被婆家以高價賣出。改嫁婦女稱回頭、二婚頭,攜帶的孩子叫帶犢子、拖油瓶。男子可以休妻,但沒有充分的理由一般不做,不然要受世俗的非議:休前妻、毀青苗,傷天害理。舊時婚嫁基本上沿襲古六禮中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幾個程序,其中一些習俗至今在民間沿用。
說媒媒人(今稱紅娘或介紹人)提媒前,首先探詢男女雙方父母的意圖,再從中說合。只要門戶相當,八字相合,輩份相同,雙方父母同意,就可口約為婚。換號亦稱換小帖。男女雙方把家長的姓名、年齡、生辰寫在紅紙上,經(jīng)媒人交換。富者給女家放禮。
換柬也叫送柬,為正式訂婚。境內(nèi)的換柬形式基本相同,但隨柬的彩禮、什物不完全一樣。在廣饒一帶,男方送往女方的柬書為:謹憑媒語,以仆之子行,與尊親家之令嬡行,年庚相符,屬命相生,愿結(jié)秦晉之好。并放鹽一小包、頭發(fā)幾根(意為有緣法)、大針一對、紅線穗兩個(謂千里姻緣一線牽),另放紅麩子、香、艾等吉祥物和包柬褲、包柬襖、押柬錢,由媒人送往女方。女方回柬:謹遵親議,以仆之女行、歲、生日,愿與親家之令男共結(jié)絲羅。并回衣褲等。舊時,押柬錢為銅子1~2吊,今錢數(shù)不等。境內(nèi)西部,男方隨柬的彩禮是首飾、衣料、裙子、大襖;女方隨柬的彩禮什物是鞋帽、文房四寶、經(jīng)書。并設宴招待媒人。
送日子,結(jié)婚前男家根據(jù)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選定嫁娶的日期,然后將結(jié)婚的日子寫在婚帖上,提前數(shù)月或一月,由媒人送到女家,俗稱送日子。
婚呈又稱告禮、聯(lián)盟帖。帖上寫明開臉、梳妝、上下轎的方向,送嫁女客的屬相及遇廟石、井、橋用紅氈遮擋等。有的是與送日子同時,也有的是在婚前四五天。在利津、河口一帶,是在結(jié)婚的前一兩天,選擇雙日子送婚呈。送婚呈要抬食盒。婚呈放在第一層,下面是酒兩瓶(白酒、黃酒)、鯉魚兩條、肉兩刀、粉條兩縷(謂長留粉),并上掛喜雞一對。食盒用大喜字封好,到女家啟封。
送奩房亦稱送艷房、送嚴房、送緣房、送圓房。在娶親前最后一個雙日,女方向男家送嫁妝。一般是一對箱子、一對杌子、一張兩抽桌、盆架、梳妝用具及被褥衣服等。男方設宴款待來人,并發(fā)賞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