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 功名成敗看胸襟
英卓氏
伍子胥原本楚人,世代為楚高官。因受小人構(gòu)陷,其父兄為楚平王所殺。伍子胥先逃亡至鄭,后又投靠于吳。見吳國公子光素有大志,便獻計助他奪得王位,即吳王闔閭。
此后,伍子胥與大軍事家孫武共同輔佐吳王西破強楚,南服越人,北鎮(zhèn)晉國,而使吳國稱霸一時,伍子胥也由此博得著名軍事家、謀略家的美名,在民間享有盛譽。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功勛卓著的吳國老臣,于國有功的大軍事家大謀略家,最后竟落得被吳王夫差賜劍自殺的境地,一生功名毀于一旦。司馬遷認為他“棄小義,雪大恥,名垂于后世”。其實不然!所謂性格即命運,伍子胥正是因為其胸襟狹隘,多疑殘暴,重小利而失大義,才造成了命運的悲劇。
當初,伍子胥攜楚國公子建逃亡至鄭。公子建聯(lián)絡(luò)晉國謀反一事泄露被殺后,伍子胥又投吳逃奔至韶關(guān),因苦于無船渡河而一夜白頭。正在又愁苦又害怕的時候,一船飄然而至。待安全過河,伍子胥卻放心不下,再三叮囑艄公事勿外泄。艄公一聲長嘆:“我敬公是國家忠臣良將,才冒死相救,公卻不信于我?!毖援?,將船劃至河心自沉以表心跡。因了伍子胥的多疑猜忌,竟枉害救命恩人。
到了吳國后,他輔佐闔閭修理法制任用賢能,獎勵農(nóng)商充實倉廩,治理城郭加強守備,又舉薦深通兵法的齊人孫武為將,選練兵士,整軍經(jīng)武,使吳成為東南一帶強國。
然而,伍子胥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報殺父兄之仇。他提出采取“疲楚誤楚”的戰(zhàn)略方針,經(jīng)過數(shù)年努力,終使吳國在柏舉一戰(zhàn)中以少勝多,打敗強楚并攻入郢都。為解心頭之恨,伍子胥請求吳王準許自己掘楚平王之墓并鞭尸。“手持九節(jié)銅鞭,肉爛骨折”,猶不解恨,此后更是“左足踐其腹,右手抉其目”,并罵道“汝生時枉有目珠,聽信讒言,不辨忠良,殺吾父兄,豈不冤哉!”又割下平王的頭,把衣物棺木全部銷毀,連同尸骨棄于荒野。按理說,冤有頭債有主,伍子胥找楚平王報殺父兄之仇倒也情有可原??伤圆簧屏T罷休,又讓吳兵拆楚宗室廟,妻宮室女,寢大夫屋,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雖然孫武極力勸阻,但在伍子胥的蠱惑下,吳王根本不聽。其殘暴變態(tài)之舉,連昔日楚國的好朋友申包胥都看不過去,讓人告訴伍子胥:“你的報仇未免太過分!我聽人說,人多要以勝天,但天道也能破人謀計,你從前是平王臣子,現(xiàn)在卻污辱他,難道不是喪盡天良嗎?”伍子胥卻不以為然地說:“替我跟申包胥說,我像快下山的太陽已無路可走,所以我違背天理不擇手段行事?!比漳和靖F、倒行逆施這兩個成語就是從他這兒來的。
吳軍進入郢都后為非作歹,給楚人帶來了巨大的災(zāi)難,令楚人大懼,也把楚人逼上絕境。舉國上下同仇敵愾,自發(fā)組織起來,魚死網(wǎng)破與吳軍拚死相搏,竟一夜而三敗吳人,將吳軍趕出國境,使得楚國成功復(fù)興。為泄一己私憤,伍子胥不顧民族和國家大義,不僅讓吳楚兩國生靈涂炭,無辜百姓遭殃,也讓吳國多年戰(zhàn)爭準備所取得的成果喪失殆盡。對此,后人有詩這樣評價道:“知否申胥本楚人,引吳攻楚有私因??蓱z祖國好兒女,半作伍家償命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