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是誰?就指朱耷一個人(國畫宗師/最貴的畫1.2億)(2)
佳宜殿下
八大山人朱耷的悲慘一生
崇禎十七年,明朝滅亡。朱耷時年十九,不久父親去世,內(nèi)心極度憂郁、悲憤,他便假裝聾啞,隱姓埋名遁跡空門,潛居山野,以保存自己。在朱耷的畫幅上常??梢钥吹揭环N奇特的簽押,仿佛象一鶴形符號,其實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組成,借以寄托懷念故國的深情(甲申三月十九日是明朝滅亡的日子)。
妻子去世,削發(fā)為僧
順治五年,他妻子亡故,朱耷便奉母帶弟“出家”,至奉新縣耕香寺,剃發(fā)為僧,自此改名雪個。二十四歲時,更號個山和個山驢。順治十年(1653年),朱耷二十八歲時,又迎母至新建縣洪崖寺,在耕庵老人處受戒稱宗師,住山講經(jīng),隨從學法的一百多人。有人考證,朱耷從二十八歲到三十六,曾帶著母親和弟弟住在南昌市撫州門(進賢門)外繩金塔附近。當時此地茶室酒肆甚多,是勞動人民聚居之處。朱耷生活清貧,蓬頭垢面,徜徉于此。常喜飲酒,但不滿升,動輒酒醉。醉時,大筆揮毫,一揮十多幅,山僧、貧士、屠夫、孤兒,向其索畫,有求必應,慷慨相贈。
康熙十七年(1678),八大山人朱耷53歲時,臨川縣令胡亦堂聞朱耷大名,便以修《臨川縣志》之名將其召入府中,意圖誘使他為清王朝效力,但他仍一心忠心于明室,于是整日佯裝瘋癲,一會兒大笑,一會兒又大哭。一天傍晚,他突然撕裂自己的僧袍,投入火中燒毀,獨自走回南昌。六十二歲那年,他把青云譜道院交由他的道徒涂若愚主持,獨自居住在章江門外一座陋室里,靠賣畫為生,孤寂貧寒地度過了他的晚年。公元1705年,這位藝術大師溘然長逝,享年八十歲。
這里我們看到他的一幅塑像,不過是個干瘦的老人,一件僧袍穿在身上也如同灌滿了秋風一樣空空蕩蕩,正是這個其貌不揚的老人,用他瘦如筆桿似的身子作畫筆,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充滿著強烈生命意識的藝術世界。
八大山人朱耷的一生是悲憤的一生,也是孤凄的一生,更是創(chuàng)造的一生。他以大寫意的筆墨,將自己的滿腔悲憤發(fā)泄于書畫之中。他筆下的一枝一葉,是自己生命的骨血;他畫出的鳥啼澗鳴,是他內(nèi)心無聲的歌哭;他畫出的丑石怪禽,是生命的倔強與傲岸的寫真。他的字號別具匠心,“八大山人”四字連寫起來像“哭之”又像“笑之”,包含了他極其復雜的情感,他胸中有郁結(jié),不能自解,就像一塊巨石堵住了一口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