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綱五常是誰提出的?三綱五常是指什么(由董仲舒提出)
博楓影月
在封建社會時期,許多人對禮教十分重視,特別是三綱五常等這些重要的儒家思想,備受世人追捧。你知道三綱五常是誰提出的?三綱五常是指什么嗎?他是由董仲舒提出來的,三綱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
關于三綱五常的介紹
在古代社會中,三綱五常是最忌諱的社會倫理道德標準,也是維護宗法等級只需的重要準則。那你知道三綱五常是誰提出的嗎?西漢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來的,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之后,三綱五常就是維護社會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和制度。
那三綱五常是指什么呢?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綱”在三綱五常中是指表率的意思。董仲舒認為,在人倫關系中君臣、父子和夫妻都存在主從關系,君為臣主、父為子主、夫為妻主。三綱的依據(jù)源于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道德觀念。
而五常則是指仁、義、禮、智、信,是五種優(yōu)秀品格的體現(xiàn),強調(diào)人的美好品格和自我節(jié)制。無論主要是依據(jù)孟子提出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等道德規(guī)范而制定出來的。董仲舒提出三綱五常,是按照他“貴陽而賤陰”的思想理論。
三綱五常是董仲舒提出來的,直到宋朝朱熹才被完善,甚至朱熹還將其余天理聯(lián)系在一起。對于仁、義、禮、智、信這五常,朱熹認為“仁”是指人道、“義”是承擔合理的責任、“禮”是道德約束、“智”是指知識、“信”是誠信。三綱五常在古代封建社會時期,就是道德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