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評話
紫絲君
福州評話是地方曲藝曲種,流行于福州方言區(qū)和閩東、閩北、臺灣及東南亞華僑聚居地。清雍正年間(1723年-1735年)已有坊刻多種評話本,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盛行。有說有唱,基本唱腔有序頭、吟句、訴牌3種。以鑼鈸、竹箸、斑指、折扇、醒木為道具。
演出方式簡便靈活,有單口評話和對口評話,除書場外,還保留高臺應聘形式。
可謂“鑼鈸聲中刀光劍影,話說古今水瀉云蒸”。傳統(tǒng)書目數以千計,不少書目采自里巷趣聞軼事,反映鄉(xiāng)土人情風貌,獨具地方特色。30年代后陳春生、黃天天、黃仲梅(藝名“科題仔”),被譽為“評話三杰”。
1958年全國第一屆曲藝會演上,陳春生、陳長枝分別演出了《劉剛鬧院》和《老漁翁殲敵記》。在1983年全國曲藝會演大獎賽中,《千金買骨》、《南郭先生外傳》、《考驗》、《心愿》均獲獎。
1981年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福建分會出版了《陳春生評話選集》,1983年中國曲藝出版社出版了《福州評話選》。
80年代后福州評話隊伍更加壯大,各縣(市)區(qū)都組織曲藝團,評話名家吳樂天及新秀先后赴香港、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演出。
福州評話是一種很具地方特色的曲藝藝術。北方的評書只說不唱,而評話卻是又說又唱,說唱俱佳。福州人尊稱說評話者為“評話先生”?!霸u話先生”靠隨身“五寶”:一片鑼鈸,一根筷子,一個“搭尺”(驚堂木),一把折扇,一個“班只”(玉指),就可以把一場評話說唱得有聲有色,講得好的競能傾倒臺下一片人。
福州評話的淵源,志書中幾乎是空白。但宋元時就有說書的記“載卻是事實。南宋理宗年間里人劉后莊的詩中就有“陌頭俠少行歌呼,方演東晉說西都”的詩句?!把輺|晉說西都”可能就是說福州戲和說書。但當時是否已形成評話藝術,這是值得研究的。有一種說法是“……據傳系明末名士柳敬亭先生,痛神州之沉淪,乃束發(fā)從道,攜一鈸云游天下,以偽裝唱道情的行徑,從事地下反清宣傳活動,一度曾流浪人閩,是故,閩都之有說評書者實緣于柳傳,因之該業(yè)一致尊柳為祖師爺……”(《福州風物精華》)筆者細問老前輩,探聽評話的淵源,他們說的也只是明末清初的事。
福州評話確實是一門雅俗共賞的藝術。早年的福州人讀書識字的不多,許多目不識丁的鄉(xiāng)親,靠聽評話懂得了許多歷史知識和名勝古跡。評話序中唱道:
八閩首郡福州府,三山雄鎮(zhèn)都省城。福建當初無諸國,開閩有功王審知。劍池鑄劍歐冶子,唐朝郭樸造羅城。七星八斗十六斛,制禳南方避火災。明是七星朝北斗,暗藏九龍帝都城。明皇宮殿今猶在,如今改造紫微堂。七十二塊石何在?三十六間樓已空。南設孔子圣人殿,西建玉皇萬歲宮。雙門前三獅朝五虎,鼓樓頂懸掛時辰牌。城邊兩塔千年在,一座定光一座堅牢。九仙山起蓋玉皇閣,城隍廟跨過王墓山。鐘山芝山看見,羅山腳墜朱紫坊河沿。閩山藏困閩山境,光祿坊暗藏玉尺山。鐵鑄如來經院巷,雷避觀音嗚石山。越王山高十上丈,橫額三字鎮(zhèn)海樓。貢院山后屏山頂,天衢云路和龍門。十郡掄招諸賢士,主副考靠跳龍門。青蛤附近湯門外,先過一座登贏橋。孩兒井石井和湯井,二口出水一口出湯。龍腰水田七穿井,古跡分開雙拋橋。有此橋梁有古跡,養(yǎng)鞍橋對朝照爐橋。文武官員庶吉士,白圭原是出仙家。綽號圭口有這事,前后曹出名士曹學佺。急避巷改造魁輔里,因為宰輔出狀元。孝悌坊誓企看郎官巷,安民是巷內百歲坊。三坊七巷山兜尾,人杰地靈出鄉(xiāng)紳……
許多依伯、依母能懂得君臣禮節(jié)、公堂規(guī)矩,都是從評話中來。評話還給人以美的享受。例如開場序頭中唱道:
春有黃鸚叫落陽,夏來日暖百花香;秋至鴻雁天邊叫,冬度梅花紅似桃。
還唱道:
海棠花開茂盛,夏天蓮花開池塘;秋天桂花香千里,冬天臘梅花艷非常。
評話先生的許多表現手法把聽眾教得聰明起來了。比如他們要時間的飛快,就唱道:
剛剛清明方插柳,如今端午又懸蒲; 皓月當空中秋節(jié),轉眼之間年又暝(過年又來了)。日子如梭有多快,一年未去一年又來。
多么精煉,多么概括,多么精彩!這是評話開端序頭中唱的句子。到了結尾,評話先生又會很巧妙地唱道:
王母蟠桃花結蕊,八仙慶賀書會團圓;講書都會拍折牙(出差錯),望君量海要包涵……
以上這些唱句,老聽評話的書迷們大多耳熟能詳,不時吟上幾旬,自覺十分愜意。評話先生個個都是研究、傳播福州話的大師。他們講最地道的福州話,而且滿口方言俚語,對福州話中形容、比喻的運用,所達到的語言藝術效果,實在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他的語言真正是“從群眾中來”,又通過他們的表演“回到群眾中去”。所以說福州評話是錘煉福州話的大熔爐,一點也不過分。
福州評話的這些業(yè)績,應歸功于歷代評話藝人,尤其是他們中的佼佼者。清末民國初福州評話的鼎盛時期,書迷們曾總結出自己最喜愛的評話藝人,稱“八部堂”,即:黃菊亭(藝名科題)、賴德森(藝名繡和尚)、徐炳銓(藝名雙門大)、阮慶慶(藝名后洲慶)、徐天生、林細俤(藝名筱細俤)、徐天定、百寶營。
從20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又出現了評話“三杰”,即:陳春生、黃天天、黃仲梅(藝名科題仔)。
與此同時,女評話藝人三嫂、紫英等也給書迷們留下很深的印象。之后又有了“八大將”,即:吳樂天(藝名小春生)、陳長枝、蘇寶福、葉神童(藝名小神童)、黃益清、唐彰文、毛欽銘、郭天元。說到這里,筆者覺得還有遺漏,如謝金森,他所講的《隋唐演義》不知傾倒過多少書迷。但“八部堂”、“八大將”中卻找不到他的名字,不知何故。他們中的不少人都已經作古,但他們的名字和藝術形象卻永遠留在老書迷的心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