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魚的習(xí)俗和文化(2)
夕顏落
“鯉魚躍龍門”始于鯉魚漸被“神化”
民間喜歡鯉魚緣于魚字音同“余”鯉通“利”
在所有魚類當(dāng)中,鯉魚最受古人的崇拜,又以黃河里的鯉魚為最佳。
鯉魚得名有不同的說法,一說生活在水底(最里面)的淡水魚,故稱“鯉”。另一說則因魚紋而來,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稱:“鱗有十字紋理,故名鯉。”實(shí)際上,鯉魚與其他的魚并無多少差別,只因鯉魚金鱗赤尾這一與眾不同的體貌而被神化。
中國人很崇拜“龍”,而鯉魚就能變化成龍,此即《懶真子》中所謂 “故禹門化龍者,是大赤鯉魚,他魚不能也?!泵耖g所謂“鯉魚躍龍門”的典故,即由此而來。
從先秦時起,鯉魚的地位已被抬升為魚類第一,秦漢時期鯉魚開始被神化。在西漢劉向所撰的《列仙傳》中,鯉魚成為俗人成仙的交通工具,神話“琴高騎鯉”說的就是這種事。
唐代,鯉魚甚至翻身成了“龍”。因皇帝姓李,又尊道家之主老子李聃為始祖,作為道家圣物、與“李”諧音的鯉魚因而受到尊崇,官稱鯉魚為“赤”,比現(xiàn)代最受寵的金魚還要尊貴。《舊唐書·玄宗本紀(jì)》記載,朝廷曾嚴(yán)禁捕食鯉魚,李隆基(玄宗)當(dāng)皇帝時,曾于開元三年二月和開元十九年正月,兩度下令“禁斷天下采捕鯉魚”。捕到鯉魚必須放生,如拿到集市上賣,“杖六十”。
鯉魚形狀的物品在唐朝也成了高貴身份的象征,唐朝規(guī)定:五品以上官員可佩戴“魚袋”,袋內(nèi)裝有身份證明“魚符”,做成鯉魚形狀,因此又稱為“佩鯉”,憑此可出入宮廷。
順便說一下,民間喜歡鯉魚則是另一番理解:“魚”本身同“余”,而“鯉”通“利”,所以“鯉魚”備受民間喜歡。每逢正月初五財神日,古人便會將鯉魚作為“財神”迎回。而年畫中如果有“魚”,一定是“鯉魚”,也是這個原因。
吃魚風(fēng)俗蘊(yùn)含“治國之道”
“食魚無反”比喻國家不要耗盡老百姓的財富
古人的吃魚之俗,不少在先秦時期已經(jīng)形成,“食魚無反”就是其中之一。所謂“食魚無反”就是吃魚時不要翻轉(zhuǎn),因漁民忌諱,擔(dān)心捕魚時“翻船”。其實(shí)在古人眼里,吃魚并不簡單,里面包含著治國之道和人生哲學(xué),有時甚至是一種政治權(quán)力的博弈。
“食魚無反”本義與“治大國如烹小鮮”一語一樣,最早也是談治國之道的?!蛾套哟呵锞砦濉酚涊d:當(dāng)年齊景公在紀(jì)地(今山東壽光境內(nèi))得到一只金壺,壺內(nèi)有“食魚無反,勿乘駑馬”八個紅字。
齊景公理解,這是說吃魚不要翻動,因?yàn)橛憛掫~的腥味;外出不騎劣馬,否則走不遠(yuǎn)。晏子告訴齊景公不是這個意思,“食魚無反”,是比喻國家不要耗盡老百姓的財富;“勿乘駑馬”,是提醒君主不要將小人放在身邊。
秦漢時期,“食魚無反”已成了餐桌上的“規(guī)矩”。西漢戴圣編纂的《禮記·曲禮上》中記載:“毋嚙骨,毋反魚肉?!?/p>
古人吃魚時不僅不能“翻”,先后順序上也有講究,要從魚頭吃起,順著吃到魚尾,寓意“頭尾順利”。而過去在中原地區(qū),結(jié)婚時吃魚只能吃魚的中段,頭尾都要留下,這叫“有頭有尾”,以此祝賀新婚夫婦白頭偕老。
魚端上餐桌,魚頭朝哪擺放同樣有講究,最流行的是“魚頭朝尊貴者”。傳此俗因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于陳橋兵變而起。當(dāng)年趙匡胤在陳橋設(shè)宴,酒過三巡,端上一盤大鯉魚。謀士趙普提議,魚頭朝誰誰帶頭吃魚。大家一看,魚頭正對著趙匡胤……酒罷,手下將黃袍披到趙匡胤的身上,此即“黃袍加身”的民間傳說。其實(shí),趙匡胤請手下喝的叫“魚頭酒”,上魚時魚頭朝他,都是事先安排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