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帝王的稱謂
成禮桑
近年來的影視劇作品中,尤其是電視連續(xù)劇中,大量的古裝戲作品熱播,深受觀眾喜愛,其中反映帝王的作品更是備受觀眾的喜愛。在帝王與他人交談中常用到一些詞,這些詞的本意觀眾并不了解。
“朕”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是皇帝的專用自稱詞。但在秦朝建立前,使用“朕”字并不表示至高無上的地位和顯赫尊貴的身份,屈原的《離騷》中便有“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這樣的詞句,“朕”在此僅是一個自稱詞,“朕,身也”(《爾雅·釋詁》)。在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以皇帝自居,遂將“朕”作為自己的專用代稱,才使之成為顯示皇帝權(quán)勢的標(biāo)志。
古代的帝王們在自稱上仍不乏謙遜之詞,即使是在與臣下的談話中,經(jīng)常使用孤、寡之類的謙稱。孤,又稱孤家;寡,也稱寡人。孤家、寡人二詞都帶有缺少德行之意,即指自己為少德之人。
“不谷”也是帝王君主常用的一個自謙詞。谷,作為一種糧食作物,用于養(yǎng)人,而引申為善的意思。不谷,則是喻指自己不能像谷一樣,供養(yǎng)人們,再引申則是說明自己是不高明的人,或不能以德待人。
古人常把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稱為“圣”,如孔子被稱為孔圣人,孟子被稱為亞圣(意指僅次于圣人的人)。到后來又專門用語皇帝,稱皇帝為圣上、圣駕,甚至與他相關(guān)的事物都被冠以“圣”字,如皇帝的諭旨又稱為圣旨、圣諭。
皇帝還有一個特定的稱謂,即“萬歲”,然而“萬歲”一詞原是古人飲酒慶賀及祝壽的歡呼語,帶有濃厚的祝愿之意,而且不分上下貴賤,均可使用。但有了皇帝以后,群臣多于朝廷中歡呼“萬歲”,以示對他的祝愿,于是這個詞逐漸演變?yōu)閷实鄣囊环N敬稱,而其他人則不能再使用了。皇帝既然是“萬歲”,那么皇帝所封的諸王則被人們敬稱為“千歲”。
在皇帝專用的敬稱詞中,還有一個“駕”字。駕,本是指皇帝的乘輿(載人的車)。古人認(rèn)為,天子應(yīng)以四海為家,不以宮室為固定的居所,應(yīng)該乘車巡行天下,因此,“駕”字便被借用來尊敬帝王,如圣駕、尊駕;就是皇帝死去,也要叫晏駕、駕崩。
在中國歷史上諸多的敬稱詞中,陛下、殿下、閣下、麾下、足下等詞是使用最為普遍的?!扒貪h以來,于天子言陛下,皇太子言殿下,將軍言麾下,使者稱節(jié)下、轂下,二千石長史言閣下,通類相與言足下”(段成式《酉陽雜俎》)。陛,原指宮殿的臺階,蔡邕在《獨(dú)斷》中寫道:“陛,階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執(zhí)兵陳于陛側(cè),以戒不虞?!币馑际钦f,陛,即臺階,是進(jìn)入廷殿的必經(jīng)之路?;实勖看紊睿ㄟM(jìn)入大殿),必定要派可靠的大臣手持兵器站在陛的旁邊,以防發(fā)生意外。群臣向帝王上言時,“不敢直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dá)尊之意也”。也就是說,“陛下”的原意是指站于陛下,進(jìn)而又以地位低卑轉(zhuǎn)指帝王的高尊,成為對帝王的敬稱。
“殿下”與“陛下”一樣,也是因在殿堂接見群臣而得此稱,但“殿下”通常是用于敬稱皇太子和諸王,有些朝代也用“殿下”敬稱皇太后、皇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也曾一度用來稱謂過皇帝。
“閣下”一詞,是對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的一種敬稱。閣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建筑,有閣的人家無疑是王公貴族、達(dá)官貴人,這些權(quán)貴手下的屬官、屬吏便以自身之卑,反過來敬稱閣中之人為“閣下”。不過,“閣下”稱謂的使用范圍比較寬,也沒有嚴(yán)格的限制,除去有社會地位的人之外,一般在表示對對方尊敬之意時,都可以使用這個敬稱。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陛下”、“閣下”兩個敬稱詞在使用上約定俗成,逐漸規(guī)范化。凡敬稱帝王君主時用“陛下”,而敬稱行政長官時,用“閣下”。麾,是古代用于指揮軍隊的旗幟,以此象征或代表主將、主帥?!镑庀隆?,則是部下、部屬對主將、主帥的一種敬稱。
“足下”一詞的源出,至今尚未考證出結(jié)果,但有一說,“足下”的稱謂始于春秋時期一位叫介子推(又記為介之推、介推)的故事。
介子推是晉國的一位隱士。晉獻(xiàn)公在位時,十分寵愛驪姬。后來驪姬生下一個兒子奚齊,為了能冊立他為太子,驪姬大耍陰謀,散布讒言害死已冊立的太子申生,并將其他皇子逼出宮外,其中有重耳。重耳在外流亡長達(dá)19年,他的舅父狐偃和介子推等人始終陪伴著他,歷盡艱辛,患難與共。后來在秦穆公的支持下,秦國派兵護(hù)送重耳回晉國。途中,狐偃向重耳邀功,以求日后能得到重用。介子推對此極為反感,不愿意再與狐偃這樣的人同行,便不辭而別。
重耳回到晉國后,即位為國君(即晉文公),凡隨同他一起流亡在外的人一律論功封賞,卻唯獨(dú)漏掉了介子推。此時的介子推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攜老母一起隱居于棉上(今山西介休東南)山中,至死絕不與晉文公見面。文公為尋他出山,令人搜山,未能找到介子推。于是文公下令放火燒山,以迫使他出山,不料介子推竟抱木燒死。文公知道后,趕到介子推母子藏身的地方,拍打著介子推臨死前抱著的那棵樹哀嘆不已。他讓人伐倒這棵樹,制成一雙屐(木鞋,形似今天的拖鞋),穿在自己腳上。從此以后,晉文公經(jīng)常低頭看著自己腳上的屐,痛心地說道:“悲乎足下”,意在自責(zé)。
“足下”一詞,最初可用于上下、同輩之間的敬稱,后來一般只用于同輩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