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苗族生產(chǎn)生活習俗(2)
樂悅
生活習俗
居住 融水苗族依山為寨,聚族而居。一般小寨10余戶,大寨多達500余戶,極少有單家獨戶住在一處的,由于苗族多建寨于山梁或山頂,房屋建筑多半是曲欄回廓的吊腳木樓。常見的吊腳樓建于斜坡上,就坡面開成上下兩級屋基,先豎一排木柱作房墩,前面半間鋪上樓板,與后面半間地面平行,然后再在上面起一兩層樓。這種附山建筑,頗具特色,每排柱的最外一根自上而下截齊土屋基處,形成吊腳樓,故得名“吊腳樓”。吊腳樓結構緊湊,不用鐵釘,枋連柱、柱連梁,環(huán)環(huán)相扣、工藝水平很高。樓的兩側建有偏廈、屋頂蓋杉皮或瓦片,全為杉木結構。樓上設有走廊,從走廊開門即到火堂,火堂上面掛有火炕,火堂兼廚房,兩側設臥房,樓下為飼養(yǎng)牲畜,堆放雜物的地方。
紅水,拱洞一帶,寨邊建簡便禾晾,于向陽地豎兩柱,上蓋杉皮,連兩柱橫架十數(shù)層木條掛晾禾把,禾倉多建于離住宅區(qū)幾十米處,倉底離地高約1米,形如亭閣,以防潮,防火。
高山苗寨,氣候涼爽,蚊蠅少,惟用水困難,于防火不利。解放后,政府每年撥下專款,為群眾架設水管和建蓄水池,解決了許多村寨人畜飲水問題,如拱洞高武村從三、五公里處用水管接水進村來,500多戶人家不用再為飲水問題耗費時間。由于縣境缺水的村寨很多,仍有不少村寨尚未解決。
80年代以來,政府為控制火災,號召民房改造,貝江一帶公路沿線群眾積極籌建,四榮的大竹山,安陲的江門等村寨已建成一批鋼筋水泥結構的平頂樓房。
飲食 苗族人民歷來主食糯米,輔以玉米、小米、木薯、紅薯、芋頭等,副食有蔬菜、豆類、瓜類以及竹筍、蕨菜、野生菌類等。肉食有豬肉、牛肉、羊肉、雞鴨肉、禽蛋及魚蝦類。
苗族人民喜食酸辣味湯菜,家家戶戶都有酸菜、酸辣椒、酸筍和酸湯。腌魚、腌肉是苗族人民的傳統(tǒng)菜,其制法:將鮮魚剖開取出內(nèi)臟,撒以鹽粉,置于火炕上烘烤半干,拌上酒糟姜片,入壇密封,豬、鴨肉不用烘烤,用鹽腌后,入壇密封。苗家視此為待客佳肴。
苗族喜愛飲酒,以米糠制酒曲,釀糯米甜酒,一般不熬,濾糟而飲,稱“水酒”。凡待客或辦喜事必不離酒,有唱酒歌,換酒,喊酒之習。第一次換酒多敬客人一杯,叫“雙腳酒”,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服飾 境內(nèi)苗族服飾大同小異,布料大部分是藏青色家織土布。男裝簡樸,女裝華麗。男子上穿直領對襟短衣,下著大檔長褲,頭纏青色長巾,頭巾兩端以綠絲線滾成鋸齒形花邊,衣扣以多為美,有的多至13顆布扣。女子上穿無領無扣對襟衣,齊腰處各綴上一條彩帶交叉系于左腰側。衣襟、衣腳及袖口繡有苗錦圖案花邊。胸部系一塊棱形胸圍,圖案花紋十分精致。下身穿齊膝短褲或加套百褶裙。小腿著腿筒,上端系上約6厘米寬的綠綢帶。頭上或包蠟染花頭巾,或盤發(fā)結髻,插上銀簪等;耳戴玉石或銀制耳環(huán),手戴銀鐲。自50年代后,青年男子穿漢裝日漸增多,唯婦女仍著苗裝,尤以節(jié)日為盛,布料色彩較昔日多樣化。苗族刺繡、織錦、蠟染、銀飾精美,婦女喜歡在衣領、袖口、衣腳、胸圍及腳套上繡上各種花、鳥、蟲、魚之類,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其中少婦常用的背帶芯,更是繡工和圖案的精萃。苗族織錦,其方法,把牽好的輕紗軸擱在織機上,再用一塊光滑的牛骨或竹片按照花紋的需要,挑通一根或數(shù)根輕紗,而后引進一根緯線??楀\有寬有窄,用作勝袋,背帶芯和被面的織錦,都是彩色絲線織成,花紋、圖案新穎,色彩艷麗和諧,其想象豐富,技巧嫻熟。桿洞鄉(xiāng)桿洞寨一婦女家藏的“百鳥衣”,集刺繡、織錦、蠟染之大成,堪稱苗族工藝珍品。苗族婦女還擅長蠟染,他們將白布鋪于案上,置蜂蠟或松脂于小鍋中,加溫溶解為汁,用竹針或蠟刀繪于布上,一般不打樣,只憑構思繪畫,所畫各種圖案勻稱相宜,花鳥蟲魚,維紗維肖。繪成后,投入染缸漬染,然后撈出用清水煮沸,漂洗去蠟,藍底白花或黑底白花的圖案就顯現(xiàn)出來了。
苗族銀飾,均為本民族工匠所作。銀飾有銀頭圈,銀冠,銀項圈,銀手鐲,銀牌,銀鏈,銀羽,銀簪,銀花等。制作全憑手工操作,工序多,費工大,如制銀頭圈,要將銀拉成略粗頭發(fā)的銀絲,然后集數(shù)十根銀絲編成多棱銀圈。銀冠更為精巧,冠架上綴滿銀花,銀雀,銀針,銀蝴蝶,銀簽等飾物。
家庭 苗族的家庭為一夫一妻制,男子主持家政,夫妻地位平等,生產(chǎn)生活各有側重,男子耕種田地,砍木拉山放排。婦女除生兒育女,紡紗織布,挑花織錦和操持家務外,還從事種地、扯秧、插秧、中耕、剪禾等農(nóng)活。弟兄成婚后,一般得自立門戶。分家前,兄弟共建新房子,長子住新房,幼子住舊屋,父母留出養(yǎng)老田,余下家產(chǎn)平分。未成年的弟妹隨父母共同生活,父母的養(yǎng)老田產(chǎn)歸幼子經(jīng)營,幼子承擔贍養(yǎng)義務。如父母早喪,兄長有撫養(yǎng)弟妹的責任,待他們長大成人后再分家。女子沒有財產(chǎn)繼承權,只能得到母親當年陪嫁來的銀飾細軟,以及母親為她們添置的嫁妝。如家中無女,母親的這份財產(chǎn)便由兒媳接受。
姓氏 苗族習用漢姓。有的原同一姓氏,兄弟分家后,住地相距較遠,加上沒有文化,因而造成“管”“滾”不分,“門”“文”不分現(xiàn)象。只有少數(shù)宗族依照漢族習慣排立字輩。境內(nèi)苗族習用的漢姓有:賈、龍、滾、管、梁、楊、韋、董、杜、云、潘、吳、馬、周、何、石、蒙、廖、戴、賀、鄭、風、陳、戈、李、余、文、陸、黃、王等。苗名一般是父子連名,子名在前,父名在后。如父名叫清,子名叫友,人稱子為友清。稱父名習慣在前加個尊稱“公”,即為公清友,也叫某某爸的。婦女有了孩子不直呼其名,而在子名后面連上“媽”字,如友媽,直呼其名視為不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