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陜西咸陽八景
康康子
咸陽地處關(guān)中平原腹地,渭河穿城而過,人文積淀深厚,景物名勝眾多。明弘治六年(1493年)咸陽知縣趙璉君與邑進士將咸陽名勝概括總結(jié)為咸陽八景,即渭陽古渡、細柳清風(fēng)、畢原荒冢、灃水碧波、魚臺晚釣、馬跑泉磯、杜郵春草、龍巖翠柏。俟后于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咸陽知縣李采繁君亦各有贊詞。
1、渭陽古渡
萬傾波滔日向東,中流盡鹢往來通。
道連四國關(guān)山遠,域達諸邊氣勢雄。
客路風(fēng)塵紅照里,漁家寒火碧煙中。
雖然未比橋梁渡,自與乘輿濟不同。
題解
渭陽:咸陽。古渡,從古至今的渡口,本為漢唐西渭橋(即便門橋)舊址。渭陽,即咸陽,故址在今咸陽市東南里許。橋廢后,至明嘉靖(一五二二——一五六五)年間,以舟為橋,后則冬春設(shè)橋,夏秋舟渡。通隴通蜀,欸乃之聲,徹夜不息,為秦中第一大渡。咸陽古渡幾千年,聞名遐爾。
贊曰
往來名利之客,絡(luò)繹不絕。沽舟泛泛,漁艇悠悠。黑鰻赤鯉,沉浮于綠水之中,白鷺青鳥,出沒于煙波之上。樵士羊腸而往,牧童牛背而歸。歌喧斗草,曲唱采蓮。助詩家無限精神,是為一景。
“咸陽古渡”美景始于秦代。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咸陽城西遷到渭水驛,據(jù)咸陽地方志記載,“咸陽古渡”建筑于明嘉靖年間,渡口處建有一座木橋,通隴通蜀,過客眾多,為秦中第一渡?!跋剃柟哦伞睘楣砰L安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要道,處于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肮艠蜻z跡,在隱沒百年后,2001年重現(xiàn)人間。
今天,橫跨市區(qū)的渭河上已經(jīng)駕起四座現(xiàn)代化的公路橋和四座鐵路橋,還有西寶高速公路橋成為關(guān)中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樞紐?!跋剃柡钡纳鷳B(tài)景觀建設(shè)總體規(guī)劃西自西寶高速公路渭河橋,東至機場高速公路橋,全長15.56公里。一期規(guī)劃的“咸陽湖”位于咸陽鐵路橋以東450米處至中華小區(qū)西側(cè),長5500米,水面寬度350至400米。態(tài)景觀工程主要包括綠化、亮化、美化兩岸的灘地及岸坡,主要以秦文化為主線,加上綠化、美化,形成咸陽特有的渭水歷史文化景觀。游客來這里探尋古渡遺址,在懷古的同時,更感慨時代的變遷。
2、細柳清風(fēng)
東野煙消霽景明,無窮生意任崢嶸。
清風(fēng)徐布垂楊岸,遲日偏宜細柳營;
須信轅門承帝詔,還看閫寄重符兵。
當(dāng)時號令今猶肅,不負將軍萬古名。
題解
細柳:指細柳營。清風(fēng):謂該處春天的景致。細柳營為大體地址在今咸陽市西三十華里附近。
贊曰:每歲芳春麗日,清風(fēng)時布。柳浪有如麥浪,楊花白似梨花。黃鶯恰恰以東西,粉蝶翩翩而上下。仿佛銜枚觫立之時,依稀按轡徐行之日。騷人墨客,添一段情懷,是為一景。
細柳營
公元前158年,匈奴在軍臣單于起兵攻打中原,漢中帝連忙派兵抵抗。為了保衛(wèi)長安,他派了三位將軍分別帶兵駐扎在長安附近:將軍劉禮駐扎在灞上,徐厲駐扎在棘門,周亞夫駐扎在細柳。有一次,漢文帝親自到這些地方去慰勞軍隊。他先到灞上,劉禮和他的部下將士一見皇帝駕到,都紛紛騎著馬來迎接。漢文帝走時,將士們又列隊歡送。接著,漢文帝又來到棘門,受到的迎送儀式也一樣隆重。
最后,漢文帝來到細柳。周亞夫軍營的前哨一見遠遠有一隊人馬過來,立刻報告周亞夫。將士們披盔帶甲,弓上弦,刀出鞘,完全是準備戰(zhàn)斗的樣子。漢文帝來到營門口,守營的崗哨立刻攔住他,不讓進去。隨從的官員吆喝著說:“大膽,沒看是皇上駕到嗎?”
營門的守將毫不慌張地回答說:“軍中只聽將軍的軍令。沒有將軍的命令,皇上也不能進去?!?/p>
漢文帝只好命令侍從拿出皇帝的信物,派人給周亞夫傳話說:“皇上要進營來視察軍隊?!?/p>
周亞夫下令命令打開營門,讓漢文帝的車駕進來。
護送漢文帝的人馬一進營門,守營的官員又鄭重地告訴他們:“軍中有規(guī)定:軍營內(nèi)不許車馬奔馳。”
侍從的官司員都很生氣。漢文帝卻吩咐大家放松韁繩,緩緩地前進。
到了中營,周亞夫披戴著全身盔甲,拿著兵器,威風(fēng)凜凜地站在漢文帝面前,拱手作了揖,說:“臣盔甲在身,不能下拜,請允許臣下按照軍禮拜見。”
漢文帝聽了,也扶著車間的橫木欠了欠身,向周亞夫表示答禮。接著,又派人向全軍將士傳送他的慰問。
漢文帝在這一次視察中,認定周亞夫是個信守軍規(guī)、從嚴治軍的軍事人才,就把他提升為負責(zé)京城治安的軍事長官——中尉。
第二年,漢文帝害了重病。臨死的時候,他把太子叫到跟前,特地囑咐說:“如果將來國家發(fā)生動亂,叫周亞夫統(tǒng)率軍隊,準錯不了?!?/p>
3、畢原荒冢
聞道咸陽畢郢原,何其今日得盤旋。
廟古枯蒼余紫氣,草靈碑?dāng)嗬@荒煙;
德厚不嫌樵牧擾,仁深應(yīng)恕棘榛連;
壁間隱約琴堪聽,韻似空中理七弦。
題解
畢原:咸陽北之原。在殷為程(程、郢通用)伯國所在地,在周為畢公高的封地,故稱畢郢原。秦名北阪,漢唐后稱咸陽原。荒冢:謂諸多荒蕪之冢。乃秦漢帝王將相歸骨之地,除西漢諸帝陵及陪葬墓之外,尚有秦惠文王、秦悼武王陵(即傳說中的周文王、周武王陵)、唐興寧陵及順陵等。在過去,每個陵墓都有自己的建筑群。以后經(jīng)過屢次遭劫,年久失修,荒蕪至極。一代顯赫之地,遂為狐兔出沒之處,故云“荒?!薄?/p>
贊曰:殘城破堞,重重可見;斷碑碣,累累而存。夕墮陽鳥,孤眠冢上;東升月兔,鴉噪林端。滿地閑花野草,遍山怪鳥幽禽。五陵之豪氣寂廖,多士之菁英泯沒,惟留土邱而已。賢人君子臨風(fēng)憑吊,不勝于邑,是為一景。
畢原:泛指咸陽北塬。殷代為程伯國的所在地,周代為畢公高的封地。古時程、郢二字通用,故稱畢郢塬,或簡稱畢塬。秦代叫北阪,漢唐之后叫做咸陽塬。荒冢,即許許多多荒蕪之冢。乃秦漢帝王將相死后歸骨之地。除西漢諸帝陵及陪葬墓之外,尚有秦惠文王,秦悼武王陵,即傳說中的周文王、周武王的陵墓,以及唐順陵等。過去,每個陵墓都有自己的建筑群,以后歷經(jīng)戰(zhàn)火劫難,逐漸衰敗,以至荒蕪人煙,成為狼蟲虎豹出沒之地。一代顯赫的歷史文化景觀,僅僅剩下如今無人問津之荒冢了。贊曰:“殘城破堞,重重可見;斷石碑碣,累累而存。夕墜陽鳥,狐眠冢上;東升月兔,鴉噪林端。滿地閑花野草,遍山怪鳥幽禽。五陵之豪氣寂寥,多士之菁芙泯沒,惟留土邱而已。賢人君子臨風(fēng)憑吊,不勝于邑,是為一景。”
畢原荒冢自古以來就是千古帝都咸陽塬上一道獨特的風(fēng)景線。咸陽塬東西一望無際,布滿了數(shù)千個大大小小,形狀各異,長滿荒草的陵墓。咸陽塬上的陵墓群,近幾十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經(jīng)濟的發(fā)展,盜墓之風(fēng)卻越來越烈,似乎成了致富的風(fēng)尚,謀生的捷徑,加上人為的愚昧、破壞和建設(shè)者的挖掘,日漸如禿子頭發(fā)似的越來越少了。
人常說,“高陵的樓,涇陽的塔,比不上咸陽冢圪垯?!币馑即蟾啪褪窍剃柕内[賵?,即畢塬荒冢,一是歷史悠久,二是數(shù)量眾多,三是地理跨度很大,四是埋葬的帝王將相極多,既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又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從一定意義上講,畢塬荒冢不亞于古埃及的金字塔,不遜色于北京明代的十三陵。難怪金、明、清各代文人騷客筆下,或做畫紀念,或觸景生情,抑或借古諷今似的抒發(fā)各自的感慨和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