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咸陽飲食習俗(2)
元雪
三、名特吃食
咸陽市境各縣區(qū)(市)名特小吃花樣繁多。
圪塔面
平原各縣名吃之一。先把肉切丁割絲,剁成茸末,投入炒瓢上火燒煸炒,火力先大后小,待肉末散開,煸出香味來時放入蔥花、姜末、鹽及佐料,不停翻動,加入鮮湯澆開,撒入味精,盛碗即成干
臊子
。再把煮熟的面條,用筷子挑起繞成團狀,放入酸湯碗中。吃時將團狀面條抖亂,挑入另一凈碗,澆上干臊子及調(diào)味品,攪拌均勻即可。因臊子肉末大都粘附于面條之上,故稱猴兒上竿,味極鮮美。
千層油餅(塔)
三原縣名吃之一。先將豬板油剔皮切丁,剁成茸末,并與五香粉、細鹽揉勻。再將蔥姜汁水放入盆中,倒入面粉調(diào)勻攙成面團,過一會兒搟成薄面皮,再將豬板油茸末勻抹在面胚子上,卷起切成細條,一寸長為一塊,用手將細面條拉起盤成塔式,便成為千層油塔的坐胚。籠屜格上搽油后鋪上面皮,擺上油塔胚子,再蓋一層面皮為被。置開水鍋上燜蒸一小時左右,即可出籠裝盤。如果將油塔生胚放在油鍋上,用慢火煎烙,至兩面呈金黃色,即成千層油餅。亦稱金錢油餅。熟后拍松裝盤,即可食用。
綠豆糕
三原縣名吃之一。先將綠豆揀洗干凈倒入鍋內(nèi)煮熟,不可破皮;出鍋后攤開晾干,脫皮碾成綠豆粉。再制作澄沙,將小豆洗凈后按一比一的比例放入鍋內(nèi)。先以旺火煮開,再以文火燜煮。豆爛之后,用銅絲篩攪碎過篩去皮,控干水分提取豆沙,并與糖漿一起用小火炒至干稠,放入香油及桂花拌炒,即成澄沙。然后將白綿糖摻入綠豆粉中,當中開坑倒入香油、蜂蜜,攪成綠豆泥,再揪成小團,放入澄沙餡,包住后填入糕模里,壓實削平,磕出后即為清香爽口的綠豆糕。
包瓤紫酥
三原縣名吃之一,先將面粉上籠蒸熟,出籠晾涼,摻入白綿糖、熟豬油,攪拌均勻,并用刀擦成油酥甜面。然后將酥面放入盆中,倒進香油、蜂蜜攪勻,揉透成圓團狀,蓋上濕潔布醒十分鐘后,拉成長條,改切成核桃大小圓餅,把圓餅搟成小薄面皮,包入澄沙餡捏攏收口,填入糕模里,壓實削平,磕出即成酥香可口的包瓤紫酥。
牛羊肉泡饃
各縣名吃之一。先把牛羊肉剔去大骨,剁成大塊。經(jīng)過一漂、二剔、三旋、四沖后,再換三次水,浸泡六個小時方可下鍋去煮。煮時先用大火燒一個小時后,轉(zhuǎn)用文火燉五六個小時。用調(diào)料的原則是:小香出頭,花椒少量,苾卜大補,草果殺腥,上元名貴,八角香濃。要一簸、二揀、三沖洗,然后包成大包,下入鍋內(nèi)。如此瘦肉別致,肥肉不膩,湯濃味香。吃法有五:一為干泡,煮時用湯很少,喝湯另取原計;二為叩湯,湯比饃多;三為水圍城,用湯很多,能圍住饃;四為單子,即用熱燒餅夾肥肉,然后再上湯;五為饃碎,即燒餅掰得碎細,湯料容易滲入,吃來可口,易于消化。
石子饃
各縣名吃之一。先用精細麥面粉、細鹽、調(diào)料粉、堿面、豬油、雞蛋、酵面等加水攪拌,揉勻后作成圓形薄餅,再把生餅放入平底鍋內(nèi)燒熱的蠶卵石中,上面又蓋一層熱石子,上下熱力夾攻,數(shù)分鐘后刨去石子,凹凸不平的石子饃就焙干熟透了。做好的石子饃色澤微黃,香甜酥脆,不潮不霉,攜帶方便,為探親旅行的實惠干糧。
饸饹
淳化等縣名吃之一。大都以蕎面為原料,調(diào)面時比較用力,須拿準水分,壓出的饸饹以“長光勁,口感好”為上乘。澆饸饹的湯,要用小丁豆腐、紅蘿卜、肉丁、黃花、蔥花、香菜等佐料。煎湯時油要汪,辣子要紅,調(diào)料下準,湯燒得煎,吃到嘴里才又辣又香。
刀離面
各縣面食中常見的一種手工面。講究搟成紙,切成線,下到鍋里蓮花轉(zhuǎn),撈進碗里挑不斷。做飯時,一個鍋煮面,一個鍋煎湯,放大肉為葷,放豆腐為素,佐料不一,風味各異。農(nóng)家手工長面有“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的特點。舊時吃面不喝湯,倒回鍋里輪回澆面,俗稱涎水面。乾縣、禮泉一帶較為常見。現(xiàn)已有所改變。
煨魷魚
三原縣名菜之一。將魷魚改刀極細之絲,再放入火煨制。先用旺火燒開,再文火燜煨。鮮湯一次加夠,要菜熟而湯盡。
燒烤乳豬
三原縣名菜之一。先將四五個月的小豬宰殺除毛,從腹部開刀至嘴下,以脊骨為中線剖開,剁去四蹄,但不傷皮膚。再用清水加少量堿反復(fù)沖洗,待外皮潔白后,用料酒、鹽、五香粉和蔥姜汁拌和,均勻擦抹,放入海鹽盒內(nèi)醃漬二三個小時取出,放入清水中浸后控干水分。隨即表皮上涂抹一層飴糖,再用火鋏鑷起烘烤,邊烤邊刷油,烤好后的乳豬又酥又脆。
帶把肘子
三原縣名菜之一。先將肘子刮洗干凈并修割成方塊,放入清水鍋內(nèi)用旺火煮開后,再燜煮1小時取出,趁熱用糖色遍涂肘子皮部。再將肘子皮朝下放案板上,將肉切割成八分方塊,不可傷皮。置入大盤中,加進冰糖、料酒及適量食鹽、大香、桂皮、花椒、蔥姜等,倒入原汁原湯入籠蒸熟,約1個小時。撒上味精,揀掉調(diào)料,放平棒骨,即可上席。配椒鹽、蔥段、面醬三碟及荷葉餅。
白封肉
三原縣名菜之一。因這道名菜用筋條肉,且在烹制中以白麻紙封蓋,故名。先將煮過的肉平放案上,切成一斤重的方塊,用鹽和佐料遍擦表里,放盆內(nèi)醃漬1小時,放入清水中沖洗干凈,將肉塊置入大盤內(nèi),放進長方塊肉皮、蔥姜、料酒、鹽及調(diào)料袋(內(nèi)裝大香、桂皮、花椒等)。倒入清水淹沒肉塊,入籠蒸制,先猛火后文火,約一兩小時肉酥爛出籠,揀去蔥姜、肉皮及調(diào)料袋,撒入味精,涼切條裝盤食用??膳涫[段、面醬小碟及荷葉餅佐食。
糖醋素魚
三原縣名菜之一。以山藥、大豆制品、紅蘿卜和蔥頭等素菜為佐料。先將豆腐皮平攤回軟,再將山藥餡放入卷起,抹上蛋汁,粘上淀粉,即為素魚。隨后入菜油瓢燒三分鐘,改小火炸至金黃色,撈出裝盤,再爆出蔥姜香味,放入紅蘿卜絲,洋蔥絲煸炒,又放進番茄醬,白糖、醋、鹽攪動,加入鮮湯燒開。用濕淀粉勾成薄芡,滴入香油及大油攪勻后澆在素魚上即成。
清香素翅
三原縣名菜之一。先將金針溫泡切節(jié),每六條一把,拌上少許面粉。再放入炒瓢上略炸即撈出,整齊地擺在香茹、玉蘭片絲鍋里。然后炸出蔥姜、花椒香味,撈出后將香油燒在金針菜(素魚翅)上。又向碗內(nèi)加入鹽、料酒、味精、糯米,入屜旺蒸半小時出籠。用原炒瓢上火,倒入蒸碗內(nèi)的湯汁,淋入濕淀粉勾芡,澆在金針菜上即成清香魚翅。其狀似魚,清香可口。
血條泡蒸饃
長武縣名吃之一。先用豬羊雞鮮血與白面粉攪拌,制成褐紅色細面條,蒸熟晾干,存放備用。再在煮了肉的原汁湯中加水煮沸,放入白豆腐條、臊子、雞蛋薄餅片、生蔥及韭菜碎段、香菜末、油熟辣椒、味精、調(diào)料和鹽等佐料,配制成油質(zhì)高湯。講究油厚湯旺,一口氣吹不透。然后將干血條下入湯內(nèi)煮軟,盛入碗中,只見紅、黃、綠、白、褐五色俱全,香、辣、咸三味齊備。碗中以湯為主,血條柔筋可口。再泡上又熟又軟的白蒸饃,邊吃帶喝,實為美味佳肴。可配以熟紅、白蘿卜、豆芽涼菜等。
水豆腐泡鍋盔
長武縣名吃之一。水豆腐是用石膏或鹽鹵點了燒開的豆?jié){后,凝結(jié)成的細嫩豆腐(俗稱豆花)與豆?jié){的合稱。先用半斤或一斤鍋盔掰成小塊放在大鍋中,然后倒在盛有豆?jié){的銅鍋內(nèi)煮沸,待煎煮到沸騰時舀入鍋中,再將豆花放在凸起的碗中饃塊上,澆上鮮紅的辣椒油、鹽水,碗中紅里透白,白里透紅,恰似牡丹花,香味撲鼻。當?shù)厝顺S脼樵绮汀?/p>
黃酒沖蛋花
長武縣名吃之一。先用銅壺將黃酒熱沸,再倒入盛有雞蛋糊的碗中,被沖熱的蛋花立即漂浮在黃酒上面。這種黃酒是用酒谷米為主要原料土法釀制的,煮熟后具有較高的粘性。所沖蛋花營養(yǎng)豐富,香甜美味。
酒棗
彬縣名吃之一。先選用個大、色濃、熟足、紅透的晉棗,用水小心洗凈,晾干,揀去破碎有傷的,再用上等白酒半碗,將大棗放入翻滾浸泡一兩分鐘,取出后置入干凈的瓷罐或瓶子內(nèi),用凈土或膠布、燭液將罐口嚴格封閉。放置于陰涼干燥處,來年春節(jié)時可啟封食用。拆封后棗質(zhì)與鮮棗無異,食之清脆,棗酒醇香,別具風味。
蜂糕
彬縣名吃之一。用2斤麥面,8兩蜂蜜(多加更好),3兩清油。先把面粉發(fā)酵,加入適量堿,以面團無酸味為宜,再加蜂蜜、清油,揉和均勻,以軟而不流為限。再用麥面搟成薄面底,襯在籠屜上,將蜜面團傾于其上,抹成五厘米厚的平面,在熱處溫發(fā)一個小時。上蒸籠燒熟后,稍晾片刻,剝皮去底,完全冷卻后切成菱形小塊。放入瓷盆,以免風干。蜂糕甜酥綿軟,可健身補脾。
油炸果子
彬縣名吃之一。用2斤精制面粉,6枚雞蛋。1錢花椒熬成汁水,食用黃色素少許。先用花椒將面粉拌成穗狀,加入雞蛋、色素、食鹽揉合,搟成薄皮,切成方形,長寬均為三五寸大小。對角疊成三角狀,用刀在上面劃出細條,再把兩邊長尖拉曲成圓盤形,粘合破口處,入鍋油炸。炸時用筷子將面皮壓平舒展,待面呈黃色撈出,趁熱放平,晾干即成。外圓內(nèi)包細條花樣的果子,入口脆酥芳香,寓意團圓吉祥。
雪梨膏
彬縣等縣名吃之一。用梨去核去蒂,清水洗凈,切成碎片,再用清水二倍,入鍋熬成糊狀,濾去梨渣,再用文火邊熬邊攪,至梨汁成紫色發(fā)氣泡時,裝入瓷器。亦可配以白糖、人參、附子、干姜、丁香、沒藥、乳香、蜂蜜、橘紅、陳皮、閔姜等佐料,既是上等飲料,又是滋肺陰、治咳嗽的佳品。
蜜酒
各縣名吃之一。用3斤蜜水,配1斤食醋,3兩白酒,5錢酒曲。和勻后盛入瓷壇密封,放置溫熱處,待過四十九天即熟。飲來酸甜可口,氣味芳香,多飲能醉人。
酸湯面
各縣名吃之一。其制作工藝是:將勁麥面粉加適量堿后揉搓結(jié)團,用壓桿壓半小時后,再反復(fù)揉壓,待其由硬變軟,再將谷子面或玉米面撒上折疊起來,用擺刀切成細條,收成1斤重的把子,分層放在簸箕或托盤內(nèi)備用。臊子作法:將菜油入鍋燒煎,再把小碎塊肉倒進鍋內(nèi),比例約為二十比一,鏟刀攪炒至大肉油出,再加原生質(zhì)五香料面,放入少許水,文火烹熟,以肉爛水干為準,再加辣面即成。調(diào)湯作法:把煮過大肉的原汁湯倒入砂鍋內(nèi),加各種調(diào)料小包隨湯同煮。調(diào)料順序是:一鹽二醋(醋必出頭)三漂菜(春夏韭菜,秋冬蔥花、蒜苗)。再把雞蛋攤成薄餅切成碎屑漂在湯上。撈面不可太稠,每碗一筷頭為宜,湯澆多半碗,用小勺加臊子即成。
茴香饃
永壽縣名吃之一。其制作工藝:先將精粉少半作酵面,多半作兌面,加堿合成。然后切成約3斤重的團塊,每塊用壓桿擠壓三四遍,達到柔軟光滑程度后,用濕布蒙住放入盆內(nèi)。再將菜油、小茴香和鹽摻和起來,把壓成的面塊搓成長條,再揪成2兩重的小塊,包蘸茴香油團成饅頭狀,然后用薄刀片轉(zhuǎn)圈切成齒狀花邊,用木板壓成厚約寸許的圓餅,再在兩層鏊鍋上烘烤。入鏊時先放上層,后放下層,約烘20分鐘,即可烤熟出鍋。
琥珀糖
原名虎皮糖、皮糖。秦都、渭城區(qū)名吃之一。其制法是:以小米加大麥芽為主料,先熬成飴糖,再加進白糖、核桃紅、生姜粉、陳皮、桂皮和冰堿等輔料配制而成,具有補中益氣、養(yǎng)血健體等功能。其顏色金黃,酥香可口,食不粘牙。因形似琥珀,故名。
花狗饃
興平等市、縣名吃之一。先用發(fā)面做成一個圓餅作為饃底。然后分別以小盆、大碗、小碗作模具,將揉合好的面胚扣在上面。入屜蒸熟后,趁熱取出盆、碗,撕去面皮。次日將饃底放在案板上,把其他胚子按大小順序放于饃底上,中間以一根竹棍固定,修好外形,再搟一張大面皮將饃胚包嚴包實,在底與饃相接處做一圈卷花,再做四朵菊花嵌入饃體四周,然后做一個大狗及兩條巨龍,及一些花鳥蟲魚果蔬等,將龍盤繞于饃周圍,將狗插在饃頂上,四周布滿各種花樣,入鍋蒸熟,花狗饃即成。其饃形下圓上尖,略呈塔形。大饃底盤直徑約一尺半,高約一尺六七,小饃底盤直徑約一尺一二,高約一尺三四,大饃用面一斗,小饃需六七升上等面粉。一般需二三人用兩天時間才能蒸成?;ü佛x因頂有大狗得名,意取吉慶祥和,百業(yè)興旺。多為重陽節(jié)時娘家送給新嫁的女兒及小外甥的禮當。
乾州雞面
乾縣名吃之一。先取一公一母兩只雞的雞脯肉,反復(fù)斬切,制成肉醬。又在案板上鋪一張凈紙,撒上細碎淀粉,然后捏成一團,壓成扁餅,用一棒槌般粗而短的搟杖,反復(fù)拆碾,幾分鐘便搟成一張直徑四五十公分的薄餅。隨即抖落淀粉,入開水稍一氽,取出平鋪在案板上,即成雞脯肉煎餅。然后切成韭菜般細條,入碗,加高湯和各色配料,上籠蒸約20分鐘,即可制成雞面。其面長約20公分,既柔軟又筋韌,適口耐嚼,雞味濃郁,鮮美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