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林州民俗歌謠
拾荒人
林縣人民思想感情豐富,但含蓄不外露,不習(xí)慣在大庭廣眾前歌唱。但平時生活中,卻好哼小曲,表達內(nèi)心的喜怒哀樂,遇到什么,就哼哼什么曲,題材廣泛,內(nèi)容實。有時邊走邊自編自唱,別人聽了加補充修改,成為一個完整的歌謠。哄孩子時,也好編小曲哼。
民國31年(公元1942年),林縣人民踴躍參戰(zhàn),出現(xiàn)了許多父送子,妻送郎,妹送哥 生動場面。人們就將當時的真實情形編成順口溜:
他爹真開明,送兒去當兵,
他知道,沒沒八路軍活不成,
大家難安生。
孩兒去當兵,他娘好贊成,
囑咐他,你要好好殺敵人,
別想老母親。
丈夫去當兵,妻子來送行,
你看她,手提包袱送出村,
真是明理人。
哥哥去當兵,弟妹都高興,
家里活,里里外外有我們,
哥哥別操心。
好男兒去當兵,鄉(xiāng)親們齊歡送,
只愿你,保家衛(wèi)國當英雄,
全村都光榮。
修水渠、挖水庫、蓋房子時,常數(shù)人抬著一個石夯打基。為了步調(diào)整齊,喊夯人編成夯歌,指揮打夯:
老夯咚咚響呀,咳喲咳喲,
同志們聽我講呀,咳喲咳喲,
勁往一使呀,咳喲咳喲,
地基打得實呀,咳喲咳喲,
泥土砸成鋼呀,咳喲咳喲,
今年修好渠呀,咳喲咳喲,
明年糧滿倉呀,咳喲咳喲,
林縣人民常年累月和石頭打交道,對抬石頭編了順口溜:
要抬停、一齊起,放穩(wěn)腳步莫要擠,
腳踏穩(wěn),眼看清,謹防石頭絆跌人。
要扶軟,莫扶硬,不中不要強扎爭,
一齊起,一齊放,七上八下能上當。
林縣人民對植樹非常重視,形成了習(xí)俗,編成歌謠:
河道兩旁栽楊、柳,道路兩旁毛白楊。
榆、楊種在底凹地,高寒山區(qū)油松長。
墳前栽上萬年柏,田間防風(fēng)宜桐、楊。
家院宜栽桐和椿,切忌前桑和后柳。
1949年以前,林縣多災(zāi)雙難、民不聊生,人們用歌來形容自己的生活:
單改棉棉改單,補丁摞著補丁穿。
單衣補的比棉厚,棉衣套的薄似單位。
全家伙蓋一條被,胳膊腿多的數(shù)不完。
泥瓦匠住草房,紡織娘沒衣裳,
賣鹽的喝淡湯,種地的吃谷糠,
磨面的吃瓜秧,炒菜的光聞香,
編涼席的睡光床,賣棺材的死路旁。
1950年后,隨著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安定,人民生活不斷提高,出現(xiàn)了新的習(xí)俗,新的歌謠: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蒸的吃,二十八買黃蠟,
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兒退皮兒(理發(fā)),
(正月)初一磕頭兒。
小扁擔(dān)兩頭尖,哥嫂割草上東山。
拿著繩取著鐮,嫂嫂走在哥后邊。
走時天還沒起晌,回來星星已滿天。
哥哥擔(dān)了一百斤,嫂嫂挑了五十三。
壓的扁擔(dān)吱吱響,汗珠濕透白布衫。
說說笑笑并肩走,叫人看見眼發(fā)饞。
甜柿子大又紅,姑嫂二人旋柿餅。
軟的留下擦柿糠,破的供做柿塊用。
不破不漿揀起來,紅的大的旋柿餅。
人們有了幸福美好的家庭,對孩子倍加愛護,抱在懷里,在院子里逗圈,一手拍著孩子,嘴里哼著小曲,孩子一會兒就入睡了,民間稱此為“催眠曲”:
娃娃孩子睡,娘去地里掐谷穗。
掐開谷穗喂老鴰,喂得老鴰銜羊毛。
銜開羊毛桿氈子,桿開氈子臥孩子。
臥孩子白胖,長大不當和尚。
親戚之間來往,關(guān)系親疏不同,有歌謠如下 :
小蔓菁圪蔫蔫,俺去姥姥家住幾天,
姥姥瞧見哈哈笑,妗子瞧見瞅兩眼。
妗子妗子你甭瞅,梅豆開花俺就走。
一走走到廟后頭,廟后有只老黃狗,
不咬腳就咬手,嚇的屙到褲里頭。
它娘腳(方言讀jue),再也不去姥姥家走親戚。
月亮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guān),常被編入歌謠:
月亮圓圓,象個盤盤,我要上去,找你玩玩。
小星晶晶,好象明燈,我要上去,拿你照明。
天河長長,好象大江。我要上去,坐船逛逛。
大人望子成龍,常用鄉(xiāng)土生活啟發(fā)孩子。這種教材也騙成了歌謠:
什么出來高又高?什么出在半中腰?
什么出來棒槌打?什么出來棍子敲,
黃豆出來棒槌打,芝麻出來棍子敲。
什么打架角頂角?什么打架腳踢腳?
什么打架咬耳朵,什么打架啄腦殼?
老牛打架角頂角,小馬打架腳踢腳。
小豬打架咬耳朵,公雞打架啄腦殼。
什么彎彎在天邊?什么彎彎在水邊?
什么彎彎頭上過?什么彎彎在眼前?
月亮彎彎在天邊,船兒彎彎在水邊。
梳子彎彎頭瞌睡,眉毛彎彎在眼前。
閑暇時間,人們還常用繞口令取樂開心:
南邊過來個瘸子,腰里別個橛子。
北邊過來個瘸子,肩上挑著茄子。
北邊桃茄子的瘸子直瞧南邊別橛子的瘸子腰中的橛子,
南邊別橛子的瘸子看到北邊挑茄子的瘸子筐里掉出了茄子,
就幫挑茄子的瘸子拾起了茄子,
別撅子的瘸子沒小心丟了腰里的橛子,挑茄子的瘸子感謝別橛子給自己拾起了茄子。
別橛子的瘸子感謝北邊挑茄子的瘸子幫他拾起了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