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沁縣南涅水石刻
神之刺
南涅水石刻位于山西沁縣城南1千米處的二郎山上,又名二郎山石刻館。1985年建館,1989年10月1日開放。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親題否的館名,鐫刻在二郎山的崖壁上。
石刻陳列館占地面積3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陳列面積3000平方米,為明清建筑。坐北朝南,分三座落,為“群佛宮”、“銅革是碑林”、“萬象館”,共有殿堂250間,館內(nèi)有碑林殿、佛塔殿、石刻殿等。
館藏文物以南涅水石刻造像為主,除陳列沁縣歷代精美的石雕佛像、頭像400余件和歷代名人字畫100余件、碑銘101塊外,主要收藏有1959年沁縣城北30千米處的南涅水村出土的石刻造像2139件。
據(jù)碑文記載,這批石刻造像出自北魏永平元年(508)到北宋天圣九年(1031)間,積累了北魏、東魏、北齊、隋、唐、宋的民間石刻藝術(shù)作品,國內(nèi)頗為罕見。
石刻題材以豐富多彩的佛教活動為主,融中國民間習(xí)俗與西域佛教為一體,分為文字造像礦物質(zhì)、個體造像、雕刻石像和塔形造像四大類,雕像近萬尊。部分塔形造像由389城(節(jié))刻像石疊驛成塔形,共53幢。石塔所用石塊均為四面開龕造像的方形石塊。石塔用石多者9塊,少者5塊。每塊石的四周均雕佛龕、佛像和花卉圖案。據(jù)已發(fā)現(xiàn)的塔型造像石塊計算,可疊驛成200余座石塔。
館內(nèi)有個體造館1161尊(件),大的高2.45米,小的高尺許,千姿百態(tài),是中國石雕藝術(shù)的珍品。還有文字造像碑50余通。除20通造像碑外,余皆為文字碑。其中館藏《陶的珍刻》,為東晉陶淵明的手跡。
清乾隆六年(1741),沁州人張孝捏任監(jiān)察御史巡視江南,欣得陶淵明于東晉義熙十二年(416)給“云龍上人”之手書,其于武周圣歷二年(699)為武則天所得,武親自題跋于后。其他名人如沈約、狄仁杰等閱后也予題字。再后又有常熟人加蓋“虞山老樵”印章,其受知者重視由此可見一斑。這9塊石刻,各高35厘米,寬110厘米,大小均等。前7塊,全為陶書,存詩12首,計810字。武則天題詞共82字,還加蓋她“鳳閣之寶”、“鳳閣審定真跡”印章。石刻原藏沁縣城南梅溝村,歷來為張氏傳家之寶。
七七事變后,張氏子孫將其隱埋地下。民國28年(1939)日軍占據(jù)沁縣后,先后3次派兵到梅溝殘酷追索,未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張氏子孫將其全部獻(xiàn)給國家,至今保存完好。
館藏康熙皇帝書法石刻也是沁縣一寶。康熙四十二年(1703)前后,康熙皇帝把自己臨摹宋米芾的《千字文》、詩、連同他本人的墨寶,賜予當(dāng)時保和殿大學(xué)士兼刑部尚書吳王典,吳親自選購漢白玉,訪名工將其鐫刻珍藏。吳王典去世后,其子吳時謙開縣城吳氏祠堂后建“宸翰樓”一座,將石刻全嵌于樓內(nèi)墻壁上。石刻共48塊,每塊高35厘米,寬100厘米,大小均等。石刻共保存康熙皇帝字跡1246個,還蓋有“康熙宸翰”、“敕幾清宴”、“龍?zhí)熘魅恕薄ⅰ盎庞椅闹隆钡任宸接≌隆?/p>
此外,館內(nèi)還藏有少量刻像石、歷代文人騷客謳歌“筆峰山”的詩詞等。
鏈接
在山西沁縣城南的一座土山上,古色古香的亭臺樓閣依山而建,規(guī)模不大,卻也道錯落有致。沒有香火繚繞,沒有僧侶出入,鐫刻在崖壁上的趙撲初老先生蒼勁的題寫告訴人們,這里便是南涅水石刻。
石刻陳列館占地面積30000平方米,展廳面積2500平方米,分為南中,北三組院落。是1984年為收藏在沁縣南涅水村一座古寺院出土的大量石刻而建造的。中院大佛廳,青磚黛瓦,廳內(nèi)陳列著沁縣歷代精美石雕佛像、頭像數(shù)十尊,同時陳列著歷代名人字畫,碑碣拓片百余件。北院重陽閣,紅墻黃瓦,斗拱支檐,卷廉式碑廊內(nèi),陳列著各類碑碣及歷代廟宇碑,墓志銘,共計101塊。其中晉代陶淵明手書《擬古雜詩》12首石刻真跡,為上乘之作,屬全國罕見。推開南院塔林廳的大門,不禁為這批時間跨越北魏、東魏、北齊、隋、唐、五代十國、宋等歷史朝代,歷經(jīng)六個世紀(jì)而完成的文化瑰寶而感嘆。
這批石刻造相大都有白砂石雕鑿而成,雕刻技術(shù)精湛,風(fēng)格流派多樣,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內(nèi)容集中表現(xiàn)佛教經(jīng)律,佛傳故事及崇奉佛法等佛事活動。石塔雕造形式是隨佛教傳入與我國古代當(dāng)時建筑相融合而產(chǎn)生,又稱圖塔。它四面開龕,壘疊成塔。龕內(nèi)雕像,或赤足站立,或結(jié)跏趺坐,或講經(jīng)說法,或靜目沉思。在不過尺盈的砂石上刻劃的尊尊神像體態(tài)端莊,各個佛龕栩栩如生。再現(xiàn)了釋迦牟尼創(chuàng)建的佛國世界,人物故事交匯,先覺意念傳神的宏大場面和超凡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