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 以牛為伴 視牛為友
永穗君
居住在貴州麻江、凱里、黃平、福泉一帶的仫佬族,具有獨(dú)特的民族風(fēng)情。長期從事農(nóng)業(yè)勞動(dòng),使仫佬族人對耕牛有著特殊的感情,視牛為友,愛牛如命,甚至將其神化,這是他們的民族傳統(tǒng)。
與仫佬族的祖先合作最早的就是牛。傳說仫佬族先民發(fā)現(xiàn)牛以后,先是把牛作為一種玩物飼養(yǎng)。后來,讓牛幫助馱貨物和耕地,逐漸對牛的依賴之情日深,便視牛為友。在日常生活中,仫佬族人對牛的喂養(yǎng)十分精心。外出時(shí),他們會先到牛廄去轉(zhuǎn)轉(zhuǎn),給牛添水加料。不管天晴下雨,都忘不了扯把鮮嫩的青草來喂牛。每當(dāng)母牛生犢時(shí),主人便煮糯米稀飯、磨豆?jié){喂牛。冬季,每隔幾天就要給牛喂一次用谷子煮的稀飯,使之安全過冬。逢年過節(jié),人們都要在牛廄門口倒點(diǎn)兒酒,放點(diǎn)兒肉、魚、蛋,甚至用竹筒給牛灌酒,讓牛分享豐收的果實(shí)。
仫佬族以牛為友,還有兩個(gè)獨(dú)特的習(xí)俗:一是不殺牛。他們認(rèn)為牛既然成了人的伙伴,就不能殺它。有的人家養(yǎng)的牛老死了,村民們也不忍心剝皮吃肉,而是把它埋掉。仫佬族群眾凡是看到有人殺牛,就會把自己的手背在背后,表示手被捆著,無法相救,以此來消除愧疚感,以求心安。
二是仫佬族有個(gè)“牛王節(jié)”。每年農(nóng)歷四月初八是仫佬族的“牛王節(jié)”。“牛王節(jié)”這一天,雞叫過三遍后,仫佬山寨便熱鬧起來了。婦女們穿戴一新,取出備好晾干的黃飯花,用水沖凈,放入盛有清泉水的鍋里煮,待水煮成黃色后,把花枝花葉拂凈,并將事先淘凈的糯米倒入黃飯花水中浸泡至變黃,然后放到屜架上蒸。蒸熟后的黃花飯晶瑩透亮,香味濃郁,但人不能先吃,要先拿去喂飽耕牛。如果耕牛不愛吃,就用嫩草包起來喂。待燒香燭紙錢供奉祖先和“牛王”后,人們才能分享這噴香的黃花糯米飯。
在“牛王節(jié)”這一天,耕牛都會受到優(yōu)待,不用耕地,主人也不可以打罵耕牛。過去,許多仫佬族人家還要在“牛王節(jié)”這天以雞、魚、肉“三牲”和黃花、南粉、木耳“三齋”敬祀“牛王菩薩”。有些人還給牛洗澡,給牛喝酒、刮虱,向牛撒白米。
這天,仡佬族山寨家家戶戶喜氣洋洋,人們穿上傳統(tǒng)服飾,表演傳統(tǒng)的“牛舞”。有些村民還會邀請至親好友一起聚會,祝福勤勞憨厚的老牛。
這一天,能歌善唱的仫佬族婦女們還會唱起《敬牛歌》:“燕子銜泥過九州,仫佬農(nóng)家敬老牛。春夏秋冬牛辛苦,奪得豐收永無憂。”午飯后,牧童們將彩蛋掛在牛角上,上坡放牛,一路上還唱著《放牛歌》:“崽崽娃娃會放牛,把牛趕上草坡頭。搬塊石頭墊起坐,唱著山歌響山頭?!?/p>
相傳,牛原是天帝的太子,因做錯(cuò)事,天帝罰他為牛,降到人間為民耕田。為了酬謝老牛,仫佬族祖先就把太子變成牛的日子——農(nóng)歷四月初八定為牛的生日,以顯示仫佬族人對牛的敬重,同時(shí),寄托了仫佬族人對“人壽年豐”的向往和追求。